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秦直道:被遗忘的通衢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1年02月28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他统一天下的第十年(公元前212年),为了巡游活动的方便,命大将蒙恬监督修建一条直通北方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和秦都咸阳附近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的大道。两年多后,道路修通,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司马迁在一个世纪后,踏上这条古道,并记载了它“千八百里”(相当于现在的700多公里)、“堑山堙谷”(即逢山开山、遇沟填沟)。遗憾的是,《史记》中并没有记录云阳与九原之间任何其它的具体经由地点,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1974年,考古工作者田广金等人在鄂尔多斯高原东胜县境内发现了这条神秘的古道。直道是从北向南修筑的,起点在现在包头市西的麻池古城,经今达拉特旗的昭君坟渡口南渡黄河,穿过鄂尔多斯高原,进入陕北,这是直道的北段,约200公里长。让人惊叹的是,这段直道遗迹途经的地区,今天多属丘陵地区,地势延绵起伏,沟壑纵横,而直道遗迹直线南行,绝无弯道。进入陕北之后,直道的路径就不太确定了,有人认为它向西偏,经过今陕西定边和甘肃华池、合水等县向南延伸;有人认为它向东偏,经过今陕西米脂、子长、甘泉等县向南延伸。这是直道的中段,有300多公里长。直道的南段从兴隆关(古称沮源关)开始,沿子午岭南下,直抵终点淳化县梁五帝村(秦之云阳林光宫遗址所在地),有100多公里长。
    为减少道路的起伏高差,凡直道所途经的丘陵的脊部,绝大多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凿,豁口的宽度一般为30-50米。凡直道途经的丘陵间的鞍部,绝大多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填垫,填垫部分的路基底部最宽者约60米,路面宽30-40米,残存最厚的垫土现今仍达6米以上。
    欧洲有句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就是古罗马大道的修建。罗马原是意大利半岛北部的一个蕞尔小邦,经过数个世纪的不断扩张,到了公元前1世纪,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为了加强各地方与帝国心脏——罗马城的联系,罗马帝国修建了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罗马人修筑的硬面公路宽约5米,总长达8万公里,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罗马大道让欧洲人自豪了上千年。然而,秦直道比著名的罗马大道宽3-8倍,在修筑时间上还要早一点,难怪大家称它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直道的修筑是以秦始皇的巡游为契机的,但修建这条大道的目的和长远影响远比这复杂深刻。秦始皇一统华夏,并自信地要将这种统治传予子孙万代。但是,北方的匈奴始终威胁着帝国的安全,就当时形势而言,匈奴铁骑从秦帝国北方边境出发,不出三日,就可抵达咸阳城下。这怎能不让秦始皇担忧呢?就在秦始皇命令修筑直道的前一年,秦朝的军队在北方对匈奴展开了一次强有力的攻势,将其驱之阴山之北,占领了河套地区,在那里设立了几十个县,又设立了一个九原郡来管理这些县。为了加强新设的郡县和中央政府的交通联系,也为了在紧急情况下对边境驻军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还可能为了主动出击匈奴,修建一条由北方边境直达关中地区的快速通道势在必行。
    秦朝灭亡后,直道依然是中原汉王朝控制北方地区的重要通道。虽然东汉以后,随着中原王朝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直道的功用有所减退,但这条南北大道,在维系、沟通中原地区与北方边陲地区中一直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期对匈奴展开的几次大规模攻击,都曾通过这条道路行军。汉元帝时,王昭君通过和亲远嫁匈奴也是沿直道北去的……
    明清以来,直道逐渐被完全荒废和遗忘。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