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唐朝“高考”中的“官二代”

繁体中文】  作者:孙欣   发布:2012年12月1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唐朝的科考,采用的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录取制度。考卷的优劣只是考评的一个方面,主考官更要照顾到举荐者的人情和面子。因此,应试举人为了增加及第的“砝码”,便将自己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前托关系呈送给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以求推荐,即“行卷”。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就当过县令,父亲白季庚官至徐州别驾(即刺史),大哥白幼文和叔父白季康也都是当官的。官宦出身的白居易“行卷”优势可谓得天独厚,经父亲引荐,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当时的名士顾祝,以一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得到了顾祝的高度赞扬。有了顾祝的吹捧,白居易几乎是一夜成名于盛唐诗坛,为其考中进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韩愈是唐朝比较年轻的进士之一,出身同样显赫。父亲韩仲卿做过秘书郎,叔父韩云卿曾任监察御史,伯兄韩会官至起居舍人(记录皇帝日常行动和国家大事的近臣)。贞元八年,经过梁肃(时任副主考,古文运动先驱)引荐,24岁的韩愈进士及第。唐人有“五十少进士”一说,24岁的韩愈就登进士第,绝对是人生一大幸事。
    杜甫就没有白居易和韩愈那么好的运气了。虽然杜甫也是书香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当官的,但杜氏家风向来是“奉儒守官”,以至于杜家的社交圈子很小。杜甫两次参加科举,都因无人引荐,不幸落榜。偏偏又祸不单行,当县令的父亲杜闲突然病死,杜甫失去了经济依靠。不得已,穷困潦倒的杜甫进献了极尽肉麻和媚俗为能事的《进三大礼赋表》,玄宗看后,龙颜大悦,赏了杜甫一个八品小官。
    如果说杜甫“攀”的是龙,那王维“附”的就是凤。王维祖上世代为官,也算是个“高干子弟”了。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科举之路上遇到了唐朝公主的浪漫爱情。据《唐才子传》记载:开元八年,王维首次应试落第。次年,王维结交了岐王。应举前,岐王授意王维去拜会“九公主”。于是,“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怀抱琵琶,在酒宴间为“九公主”献艺。“九公主”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又看过王维的诗文,彻底被王维的才气所折服。在“九公主”的举荐下,王维如愿以偿地高中了状元。
    不难看出,唐朝的科举考试,最终被录取的多是“官二代”。而在官场上“两眼一抹黑”的平民子弟,能通过科举入仕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据周蜡生先生的《唐代状元谱》记载,唐朝74名状元中真正贫寒出身的只有易重和颜标两人。
    易重运气很好,初试时,易重名列第二,有个叫张濆的考了第一,复试时,张濆犯忌被黜,易重才侥幸替补得了个状元。另一平民状元颜标,则是一个笑话:当时的主考官郑熏,喜好书法,是“颜体”创始人“鲁公”颜真卿的铁杆“粉丝”。当时颜姓极少,郑熏就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个颜标就是颜真卿的后人,以“弘扬鲁公忠义”为由,奏请皇上点了颜标的状元。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