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说那一次煮酒

繁体中文】  作者:南歌 张欣   发布:2013年01月1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山雨欲来的一夜,师生对酌,敲定了日后把大清拉下马的政治同盟。学生是开缺回籍养病近三年的袁世凯,摆出“孤舟蓑笠翁”的身姿,却让人读出姜太公钓鱼的味道。来他的洹上庄园拜访的各色人等,光有名有姓的就有一百二三十人。老师是张謇,为请立宪由沪粤津汉四商会公推入京,对清政府“进最后之忠告”。途经河南彰德府,特地造访袁世凯。张謇很清楚,自己这位昔日学生是一座蠢蠢欲动的政治火山,正等待合适的“爆点”。老袁也明了,老师背后是立宪派、各省谘议局和企图心强烈的江浙绅商,代表地方实力派,代表民意。
    政治领袖和社会领袖达成默契,搞一次亘古未见的顶层设计。洹上夜饮之后,两人密电往来频频,“甲日满退,乙日拥公……”张謇向老袁如此直白约定。
    一个莽武夫、老政客,一个状元公、实业家,相识三十载,绝交、试探、结盟,终于迎来蜜月期。立宪,共和——他们能为摇摇欲坠的国家寻一条坦途吗?
    一封绝交信,讥刺“司马昭”
    晚清有一纸著名的分手信,写信人是张謇,收信人是袁世凯。
    1881年,22岁的袁世凯搏功名无望,有心“效命疆场,安内攘外”,投奔养父袁保庆的好友、淮军首领吴长庆。吴长庆指定学养深厚的幕僚张謇为其授业。张謇的科举之路其实也算不上顺遂。有人计算,他曾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及至42岁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做了半天就辞职。“读书三十年,为官半日,可笑人也”。他这样自嘲。
    给袁世凯做先生时,张謇29岁。袁世凯下笔“文字芜秽,不能成篇”,让他无法修改,刚教训几句,学生却发飙:“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功万里外,岂甘愿死守圣教周礼之下。”
    一番慷慨陈词,老师大受感动,嘉许其治军之才,向吴长庆保荐,先任营务处帮办,后当先锋营管带。带兵之于袁世凯,“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后来张之洞和袁世凯闲谈,问起练兵诀窍,袁一语以蔽之——“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
    1882年朝鲜壬午军乱,袁世凯随吴长庆部队东渡平乱,身先士卒,军纪严明。两年后,李鸿章调走吴长庆,却留袁世凯驻扎藩属国朝鲜。分了吴一半兵力,又有军功章在手,袁世凯迅速向政治大鳄李鸿章靠拢,“露才扬己”,毫不避忌。
    旧主难堪,恩师气绝,张謇写来绝交信,从此割席。
    下笔千言,处处带刺,张謇在信中斥袁世凯不忠不义,不称“慰亭”而叫“司马”,既指其官位,更讥其“司马昭之心”。
    与张謇本人有关的是历数袁对张的称谓,从“张老夫子”、“季直(张謇字)师”到“季直先生”、“季直兄”。他诘问,“謇今昔犹是一人耳”,而称呼却“愈变愈奇,不解其故”。
    张謇心中对袁世凯早有判断:“刚而无学,专而嗜名”。师徒二人从此不通音信二十年。
    “圣王之道加机器之学”
    分手时骂得痛快,和好就更需要勇气。
    1904年,新政已起,立宪之风劲吹。
    袁世凯凭小站练新军起家,一路扶摇直上做了北洋大臣,还把直隶建设成了全国新政模范省。改政务、大练兵、办铁路、搞商务,他迫切需要“有钱的捧钱场,没钱的捧人场”。
    张謇虽中状元,却早已弃官从商,艰难兴办的大生纱厂已开始盈利。从兴实业、办新政,再到搞立宪,代表东南绅商的张謇有了明确的政治诉求。他曾赴日本考察,把日本的成功模式总结为“圣王之道加机器之学”。力促立宪,他开始游说各方大员,手握重权的袁世凯自然绕不过去。
    政治理想的光芒融化了私人恩怨的坚冰。张謇主动写信给袁世凯,希望其效法伊藤博文,“主持立宪”。袁世凯虽云尚需时日,但“愿为前驱”。二人一在朝一在野,同声呼吁立宪。
    1906年夏,袁世凯与载沣共议立宪,主张裁军机处,改组责任内阁。双方激辩,载沣眼看扛不住,拔枪欲向袁射击。张謇为此特意写信慰问老袁,称他如日本宪政之父大久保利通,“而自居于小室信夫”,并坦承当年看低了他。
    不久,清廷宣布预备立宪。袁世凯是17位编纂官制官中唯一的地方大吏,是实权在握的操盘手。此时的老袁完全符合张謇期望,成了在体制内推行宪政的铁腕政治领袖。他意气风发,大胆放话“官可不做,宪法不能不立”。
    庙堂之外,张謇也没闲着。他联合郑孝胥、汤寿潜等组成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为宪政摇旗呐喊。官制改革最终流产。袁世凯想借机做大“北洋集团”,铁良为首的“满姓皇族”自然不依。三权分立的内阁制终成空,中央直属机关关起门来做做加减法了事。袁世凯被摄政王发回原籍,朝廷立宪犹抱琵琶,张謇所代表的社会精英层奔呼不止。一条隐秘的红线,紧紧牵扯着立宪领袖与下野枭雄。
    作为实力举足轻重的东南绅商的代表,他相信唯有袁世凯能迫使清廷让位,并统一全国,建立民国政府。对革命派他却始终缺乏信心。1912年1月3日,张謇与孙中山晤谈,事后在日记中只记下“未知涯畔”四字,显然是个差评。事实上,袁世凯是当时各派的最大公约数,孙中山也曾公开称:“欲治民国,非具有新思想、旧经验、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
    很快,历史再次露出狰狞鬼脸。1914年,袁世凯要称帝,张謇劝其做中国的华盛顿,不要效法法国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规劝无效,张謇去职,退居南通搞小世界。
    1916年,称帝后的袁世凯加封故人张謇等为“嵩山四友”,政事堂钦差专送一幅《嵩山四友图》来到南通,张謇闭门拒收。
    其后的中国,八方割据,兵火绵延数十年。
    那一夜煮酒,如梦幻泡影,让人不堪。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