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的中草药情缘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05月2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诗圣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辛勤躬耕在田野上的药农。他一生颠沛流离,崎岖坎坷,生性狂狷,嗜酒成癖,竭力地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和贫富的对立,同情广大劳动人民。
杜甫不愧是诗圣,在他的笔下,花草树木、山水人物等都被描写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不仅把梅、兰、荷、桂、菊等名花描述得争奇斗艳,而且把中草药的决明、栀子、女萝、丁香等也阐述得生动、形象、美丽、芬芳。杜甫35岁到长安求仕,很不得志。安史之乱后,他过著流亡生活,处境窘困,48岁入蜀,在成都营建草堂,这段时光他潜心创作的同时,并躬耕种植草药、上山采药,他还炮制中草药,卖中草药。可以说,如果摘去诗圣这顶桂冠,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药农。杜甫为何要学会种中草药?笔者认为,一是他身弱多病,贫困潦倒,无钱买药治病;二是他弃官为民,无官一身轻,勤于耕作草药,这也是他的精神寄托。
写诗是他对时代的不满和呐喊,种药是他渴望追求“世外桃源”的生活。杜甫在青年时代就学习了不少种植中草药材的知识,酷爱耕耘,人蜀后,他经常吟著“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的诗句。白天他在田地种植女萝、丁香、栀子、决明等草药,有时他也翻山越岭上山上采草药。诗云:“编蓬石成东,采药山北谷”,“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他精心炮制,晒干后贴上标签贮藏好,以便自服或外卖。他在诗文中写道:“晒药安垂老”、“采药吾将老”、“看题检药囊”。他还诗曰:“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由于他付出了汗水和耕耘,药材长势良好,举目眺望:“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他对自己种植的草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他常常喝了酒之后,“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就连生病时,他还冒着狂风暴雨扶杖去“朝行视园树”,药圃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解忧醒酒的乐园。拜读杜甫种草药的诗文,就像身临其境,仿佛看到成都市郊杜甫的“草堂”里各种药材翡翠,枝叶繁茂,姹紫嫣红……我曾问过一位参观过杜甫草堂的老中医,他说相传确实杜甫在草堂旁边开耕了一亩左右的药材苗圃,杜甫称它是药国,民间流传著很多种草药的故事。长期与中草药打交道,杜甫对中草药有很强的鉴别能力,他把草药的特性、姿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他写决明是“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写丁香是“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写栀子是“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诗文描写各种草药涉笔亮丽,轻松明快,表达了诗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绿色的心态和情感。
晚年,杜甫的生活十分贫困,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外还有“牵缠加老病”、“白首多年疾”、“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等诗句都反映了晚年境况的窘迫。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存,他还在大雪纷飞的严冬,爬上山去采黄精,采药回来,还得摆摊卖药,境况十分凄惨。当年的人,谁会知道卖药的老翁竟是名传千古的诗圣呢?
杜甫吟诗一生,种草药一生,是诗和草药赋予他生活的欢乐;杜甫辛勤躬耕草药,深入劳动人民中间,深刻地体验了贫苦农民的生活和感情,这是诗圣万古不朽的精神境界和他的伟大之处。当今,我们应学习杜甫深入劳动人民,体验平民生活的感情;学习他勤于躬耕,热爱绿色,培植绿色的情怀。
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同情人民的态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谓一年到头,我都在为百姓而忧伤;叹息之中,我内心火辣辣地难过),这是杜诗的一条思想主线。把人民的痛苦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而且投入了自己的血泪深沉的感情,这在中国诗史上是罕见的。“但有故人供禄米”、“多病所需惟药物”,诗人贫病交加,不仅需要朋友周济米粮,而且还需要治病的药物。休说杜甫仅以空文悯人,贫穷并多病的他能拿出多少财物给人呢?他为了治病而种有草药,其《远游》诗曰:“种药扶衰病”。但“药许邻人斸”(《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他不仅以草药自疗,而且也把自种的草药施舍给贫苦的百姓和邻居好友。诗人住处有棵枣树,允许穷困的邻人来打枣充饥。如《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意为吴郎啊,我是任凭西邻寡妇到堂前来打枣的,那是一位无食无儿的孤苦妇人。要不是家贫,她哪能这样,只因为她怕你,倒该对她更加相近相亲。她来打枣时,对你心存戒备,虽然是多心多虑,但是你一来便插上篱笆,这也未免过于认真。她曾向我哭诉,因官府盘剥而穷得只剩下一把瘦骨,一想到戎马干戈中的穷人便令我老泪沾巾。
杜甫在夔州瀼西草堂居住时,西邻有一位老寡妇常到堂前来打枣子。杜甫出于同情,从不干涉阻拦。这年秋天,杜甫从瀼西移居东屯,把草堂让给了他的一位亲戚吴郎居住。吴郎来后,便把堂前的枣树用篱笆圈了起来,以防人们偷打。杜甫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写诗代简,寄给吴郎,表述了己见。诗中指出;老寡妇“贫到骨”的困苦处境,乃是“戎马”战争和官府“征求”所致的恶果。她“无衣无儿”,迫不得已。何况区区枣子,又无济于事。所以,劝说吴郎要对她亲近,不要禁止她打枣充饥。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处于兵荒马乱年头,受尽经济剥削的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作为封建时代的诗人,这种同情人民疾苦的高尚道德品格,是永远值得我们尊重的。
他在夔州东屯种了水稻,还要分一些稻米给贫苦的农民,“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岂要仁里誉?感此乱世忙!”意谓秋收时粮食有聚也有散,不独指望堆高我自家的粮仓。这难道是为了邀取一个仁爱的美誉?实在是有感于世乱民荒。这些微薄之赠当然不足以济民之困,但对杜甫来说亦足以表明他的爱民之心。唯其有此爱民之心,方能创作出忧民之作。因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史诗”。杜诗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来诗人起了深远影响,他被后人尊奉为“诗圣”。
二、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杜诗是一座巍然屹立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以毕生精力,辛勤地从事创作,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其中一些诗作还描述了他所患的疾病。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后半生曾饱受病魔缠绕之苦,以致在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59岁时即与世长辞。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大损失和他个人不幸的人生悲剧。从以下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杜甫曾经患有多种急慢性疾病。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答云伏枕艰难遍。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惨遭冻饿这并不值得羞耻,只苦于终年病魔缠身不能康健。王先生见我容颜枯槁大吃一惊,我回答说长期卧床受尽艰难。害了一秋的疟疾此苦谁能忍受?百日之中忽冷忽热像是进行拉锯战。头发白了眼睛昏了臀部生了老茧,面黄肌瘦皮肤起皱性命像根线。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时杜甫居长安下杜城,生计艰难,又患疟疾,病后走访王倚,受到款待,写诗以致谢忱。此诗写出了疟疾的发病特点以及久病导致气血虚少的种种表现。
《寄薛三郎中璩》:“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意谓卧病在荒寂少人的峡中,从春到冬常年有疟疾相侵。当此春天我又患了肺病,这实在是病发有因。又在《返照》诗中说:“衰年病肺惟高枕”,由此可知杜甫的肺病日渐加剧,以致睡觉不能平卧了。这种情况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夜间坐起,端坐呼吸的症状了。按现代医学推测,杜甫这种不能平卧,惟有高枕而睡的肺病很可能就是慢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等。
《同元使君舂陵行》:“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意谓我正患著同司马相如一样的消渴病,可是无日无夜不在思念久违的朝廷。肺叶枯萎,干渴太甚,可是不得不抱病漂泊在这夔州孤城。《示獠奴阿段》:“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意谓时当半夜患病的我口渴难忍频摇白首,忽听泉声复响,一股清流自云中注入水缸。此诗记载当时杜甫家的引水竹筒断了,水流不通,一个名叫阿段的年轻人不声不响地前去查巡,修理,半夜时分,终于修好,引来清流。对患有消渴病的杜甫来说,这正是他渴望的,当然非常感激,因此写诗对阿段大加赞扬。中医认为消渴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肺热、胃热、肾虚之别;以口渴引饮,多食而消瘦,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或有甜味为特征。此症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谓的糖尿病。日久不愈者,还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如眼暗、偏枯、疡疖、痈疽、耳聋等。杜甫《耳聋》诗曰:“生年鹖冠子,叹世鹿皮翁。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黄落惊山树,呼儿问朔风。”
大意是说,我就像以鹖羽为冠隐居深山的鹖冠子,又像感时叹世、幽居林泉的鹿皮翁。我本想付世间万事于不闻不见,但不知眼睛从何时渐渐开始昏暗,耳朵倒是从前月起已经失聪。听不见猿鸣深秋,就不至于淌落悲秋之泪;听不见鸟雀噪晚,愁苦便为之一空。惊看那满山遍野的枯黄树叶,叫儿子过来,问他是不是起了北风。又《独坐二首》其二:“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亦知行不逮,苦恨耳朵聋。”意谓试着叫小童看守门院,靠晒制药物来安养我的残年。我也知道自己老得走不动路了,深恨耳朵聋得什么也听不见。又《清明二首》:“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舟系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意谓我常常苦于东西南北四处飘零,右臂已经瘫痪,左耳已经失灵。尚未完全昏瞎的双眼流着泪水,泪水呀流入寂寞的舟中;在长期的患病中漂泊不定,右臂瘫痪,我还要用左手书写字形。从杜甫“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以及《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衰年病只瘦”等句的描写,可知杜甫的消渴(糖尿病)已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所谓“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这只不过是诗人风趣的自我安慰之词,其内心的愁苦是可想而知的。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抱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大意是说,秋风正紧,天空高远,猿声悲哀;沙洲凄清,沙滩雪白,鸥鸟不住的徘徊。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翻动着一线峡天滚滚而来。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天外,值此暮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因生计艰难致使白发增多,深为之恨;潦倒不堪,新近因病戒酒,又怎能开释忧思百结的胸怀!杜甫此诗写重阳节抱病登高之所见,并借此对自己一生潦倒,穷愁多病而大发感慨。
杜甫一生,38岁前,时逢开元盛世,家庭富裕。他刻苦读书,踌躇滿志,漫游中原,身体原本健康。但他在这以后的人生旅程中,生活境遇发生了根本逆转。他胸怀大志,却屡试不第,仕途不顺。在45至48岁期间遭受安史之乱,又颠沛流离,身陷囹圄。最后漂泊西南,寓居成都,生活窘困,经常受冻挨饿,又身患消渴(糖尿病)、疟疾、肺病、偏枯、风痹等急慢性疾病。由于病魔长期缠绕,使身体抵抗力每况愈下。凡此种种,就使杜甫长期情志抑郁备受屈辱;又饥寒交迫,后天失养,因而原本健康的身体最终变成多病的衰躯。“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奔波疲惫,劳伤过度,病后失调,都是造成杜甫体衰多病的重要原因。
三、郑虔著本草杜甫结契友
杜甫从35岁到达长安时期直到59岁死于湘江上游的一条木船上为止,二十馀年间,一直没有离开过穷困和疾病,也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药物。杜甫对于药物之学相当内行,会采会种,会制会用。他经常到山野里去采些草药回来,经过加工炮制,或是拿到市场上去卖,或是送给那些周济过他的人。他曾经在《进三大礼赋表》中,说过“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话,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后来,他把家眷从洛阳接到长安,在城南杜曲附近定居下来,也种了些药材,还给人家看病取药。
在长安时期,杜甫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名叫郑虔,字弱齐。此人多才多艺,尤精书画,好读方书,对药学也很精通,曾著有《胡本草七卷》(见《新唐书•艺文志》。《本草纲目》称此书所收“皆胡中药物”。胡中,泛指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以及西域地区。此书已佚。)郑虔当时为“广文馆博士”,是无实权的“冷官”,和杜甫一样过著“饭不足”的穷困生活。他跟杜甫相处时间很长,来往密切,两人常在一起饮酒论文,也常在一起研究药物之学。杜甫在《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诗中写道:“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骂。才名三十年,坐客寒无毡。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苏源明曾作过东平太守,后又任国子司业,较富裕。)此诗意谓:广文先生到官署去上班,随手把马系在堂阶下。酒醉之后便骑马回归寓所,总是遭到官长的臭骂。独擅才名已有三十年,家里穷得没有一块待客的坐毡。仰赖有位朋友苏司业,时时周济些打酒的钱。此虽是开玩笑的话,但也是事实,亦可知杜甫与郑虔之间,关系亲密,非同一般。杜甫还写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中就有一首说到两人共同鉴别一种来自月支的药用植物的情形:“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异花来绝域,滋蔓匝清池。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露翻兼雨打,开拆渐离披。”其意思是说:万里而来的戎王子啊,你是哪年离开了故土月支?奇异的花儿来自极远的地域,滋生的枝蔓匝绕着清池。当年汉使张骞算是白走一趟,他并没有把你带回;而我们的祖先神农氏虽尝遍百草,也不曾记下你的名字。只可惜在露浸雨打之下,你的花瓣已渐渐凋敝。按此诗中的“戎王子”花草名。仇兆鼇注:“《本草》:日华子云:独活,一名戎王使者。戎王子,当是其类。”戎王子,即伞形科植物,中药独活的别名,也称护羌使者、胡王使者。产自月支国(月支又称月氏,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
四、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杜甫一度流徙于华州(今陕西华阴)、秦州(今甘肃天水)。那段时间生活更加艰苦,经常受到断炊的威胁。于是,他重理旧业,又卖起药来,并且把全家人都组织到制药的劳动里。如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写道:“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野人矜绝险,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不遣闻。”又说:“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其意思是说,东柯崖谷十分幽美,远远超过了其他山峰。落日之际他邀双鸟投宿,晴天之时卷动着片片白云。野居之士矜夸此处与世隔绝,当会允许我平分水竹的胜景。我将在此采药送老,这种打算无需让儿女知闻。当今皇上真是天生圣明,我这村夫野老又懂得什么!晾晒药材岂无老伴的说明?应答门户亦有五尺之童。
杜甫在华州期间,写有《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四员外绾》诗:“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归来稍暄暖,当为斸青冥。翻动龙蛇窟,封题鸟兽形。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其意思是说,传语杨员外得知,现在山中寒冷,茯苓稀少。待到春来,天气稍暖,我自当为你去青松林中奋力挖掘。翻动幽深的龙蛇窟穴,选择形如鸟兽的良品(陶隐居《别录》载:茯苓,形如鸟兽龟鳖者良。《本草纲目•茯苓•集解》引苏恭曰:“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引韩保升曰:“所在大松处皆有,惟华山最多。生枯松树下,形块无定,以似龟、鸟形者为佳。”),封好,题签后给你寄去。还要赠你一根老藤杖,供你酒后初醒时拄著散步。按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挖。因山寒地冻时也不容易采挖,所以,杜甫诗曰:“归来稍暄暖,当为斸青冥”。
另外,生有茯苓的地面特征之一,就是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杜甫此诗所谓:“翻动龙蛇窟”,当是指这种地面裂隙,在这种地面挖掘则多有收获。华山中草药特别多,茯苓是其名药之一。华山毛女峰有用隶书写的“茯苓”二字,还说别的山所产茯苓都是假的,只有华山毛女峰生长的茯苓是真的。唐•吴融《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诗曰:“千年茯菟带龙鳞,太华峰头得最珍。金鼎晓煎云漾粉,玉瓯寒贮露含津。”华山茯苓,药中珍品,诗人多有吟咏。杜甫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冬,时杜甫在华州任上。杨绾,字公权,华阴人。历任司勋员外郎,职方郎中。题下原注:“甫赴华州日,许寄员外茯苓。”杜甫去年离京时,曾答应为杨绾挖掘华山茯苓,因为时值冬季,冰雪封山,气候寒冷,此举未果。今逢杨少府回京入城,便写诗带简,解释原因,并表示一定兑现。可见杜甫心肠厚朴,亦可见华山茯苓之珍贵也。
五、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
杜甫在秦州时,写有《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诗:“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其大意是说,阮隐居的柴门里面,成畦的秋蔬绕舍而载。你不等我写信求索,就把带露的藠头整筐地送来。一束束的藠秧绿得像刚割的青草,圆滚滚的藠头齐刷刷有如玉箸头那样晶莹洁白。我年老体衰,胸腹寒疾,吃这种温性蔬菜,胸腹皆可通泰无忧。杜甫此诗当作于乾元二年(759)秋。阮昉赠薤,杜甫答之以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薤是一味古老的药食两用之品,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早有记载,并说它有“轻身不饥耐老”之功。薤性温补,可是宋•苏颂独言其“冷补”。后人在争议孰是孰非时,主温补的一派就常常引用杜甫此诗的最后两句来进行辩白。如李时珍曰:“薤味辛气温。诸家言其温补,而苏颂《图经》独谓其冷补。按杜甫薤诗云: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亦言其温补,与经文相合。则冷补之说,盖不然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也曾参考过《杜子美集》。《本草纲目》中有八、九处引用杜诗。
由此可见,杜甫的药物知识也是极为丰富的,老诗人深知药性及其功用。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也肯定读过有关药学著作,所以,以药为题,信手拈来,即成佳句。另外,曾有人寄诗给杜甫,诗曰:“几道泉绕圃,交横落慢坡。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隔沼连香芰,通枝带女萝。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此诗描写杜甫药圃中的景物,籍以引出霜薤而欲索取它用以治病。由此可知,杜甫的药园亦种有薤,其种苗也许是从阮隐居那里得来的。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蠧,食之有益,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薤白是味良药,医圣张仲景治胸痹方中每每用之。因此,深望医界同志,勿以寻常菜蔬之品,或因价贱,不足以治大病,弃之不用。诗圣杜甫不仅种薤,而且能够恰当地运用薤白作为食饵疗法,来治疗慢性病“衰年关膈冷”,这就更加应当引起医家的重视。《食医心鉴》载有薤白粥,用薤白10--15克(鲜品30—45克),粳米100克。将薤白、粳米分别淘洗干净,一同煮粥。供早点、晚餐温热服食。可以行气、宽胸、散寒、止痛。可治胸痹、胸闷、脘腹冷痛、冠心病、心绞痛、老年人慢性肠炎、菌痢等。这是有益而简便易行的食疗方,可供参考选用。
六、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
在秦州住了一段时期,杜甫又携家带眷到了四川,靠著朋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营建草堂,定居下来。他在成都所写的诗中,也有许多地方提到了药。他在草堂旁边开辟了药圃,种了药材。他在《高楠》诗中写道:“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大意是说,楠树的颜色十分幽深,青青的树盖挺立在江边。靠近树根开出一块药圃,挨着树叶建起一座草亭。夕阳中它浓阴四垂,微风里它声音动听。往常酒后十分困乏,如今躺在树下片刻就可清醒。他在《远游》诗中写道:“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意即种些药材以维持衰老多病的身体,吟诵诗篇以排遣难以言尽的愁苦。杜甫种的药材不仅常用、实用,而且其长势喜人。他在《绝句四首》中写道:“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其意思是说,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漫入草亭。“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他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此诗当作于广德二年(764)夏,诗写草堂夏景和隐居种药的情趣。为了种植药材,老诗人整日锄草浇水,翻地施肥。
为了掌握其栽培方法,他曾经读过先贤的有关本草医著。他对一些中药的生长特点和根茎形态都有充分了解。他担心一些药物扎根干裂的土中,影响其生长发育,成不了所要求的特殊形状。一些中药在一定的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下,其地下根茎部分会长成特异的形态。这种情况,在古代本草著作中每有记述。如《本草纲目•人参•释名》:“人蓡年深,蓡渐长者,根如人形,有神(治病有神奇的功效)”。李时珍引《龟策传》云:“茯苓在兔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李时珍曰:“狗脊有二种:一种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种有金黄毛,如狗形,皆可入药。”又曰:“(黄连)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李时珍引“道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又引周密《浩然斋意抄》云:“宋徽宗时,顺州筑城,得枸杞于土中,其形如獒状,驰献阙下,乃仙家所谓千岁枸杞,其形如犬者。”综上所述,一些中药的根茎确有其独特的生长形态。为帮助理解杜诗“根居隙地怯成形”的含义,特摘录上述有关古籍文献的记载,以供玩味参考。
七、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
杜甫寓居夔州时,他的好友韦有夏(时任郎中,为尚书省官员),给他寄来能够主治疟疾等病的常用中药柴胡,杜甫写了《寄韦有夏郎中》诗,以表示感谢。其诗曰:“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亲知天畔少,药饵峡中无。归楫生衣卧,春鸥洗翅呼。犹闻上急水,早作取平途。万里皇华使,为僚记腐儒。”此诗大意是说,省郎(指韦有夏)担心我的病情,寄来书信和柴胡。服饮汤剂之后频频发汗,感怀君恩,常想报珠(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此用其语以表报答之意)。我身在天边,亲友稀少,峡中的药饵很难寻找。我的归舟久卧江边已生了苔藓,洗翅的春鸥也在呼唤我上路。我似乎听到了你的船在逆者急流而上,祝福你早日踏上坦途。万里征行的皇华使者啊,(皇华使,指韦有夏。《诗经•皇皇者华》咏使臣出使。“皇皇者华”意为灿烂的花,意指使臣出使,远而有光华。)作为同僚,(杜甫此时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与韦有夏同属尚书省官员。)你还如此挂记着我这腐儒。
杜甫诗曰:“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意谓卧病在荒寂少人的峡中,从春到冬常年有疟疾相侵。又曰:“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憎寒抱雪霜”。古人以为疟疾是鬼作祟。疟疾发作有周期性;或隔一日、或隔二日。症状是发冷发热,寒热往来,头痛口渴,全身无力。由上述诗句,可知杜甫患疟,三年之中仍未痊愈,疟鬼作祟不肯消亡。每隔一日便搜刮一次脂髓,五内增寒如同怀抱雪霜。杜甫长期受疟鬼的折磨,发病时,寒栗鼓颌,腰脊俱痛,寒热往来。此为虐邪侵入少阳之经。治宜和解少阳,截疟祛邪。中医常用小柴胡汤加减以治之。柴胡当然是方中主药。就在这时,收到了好友韦有夏寄来的书信和正需要的中药柴胡,杜甫当然满怀感激之情。况且服用柴胡汤剂后,汗出热退,病势转轻,逐渐向愈。所以特写此诗以表答谢之意。另外,要说明的是中医治疟,药方众多,除了小柴胡汤外,还有截疟七宝饮、截疟常山饮等。这些药方在剂型上,也都是用“饮子”。古人称汤药为饮子,杜甫所谓“饮子频通汗”,这里的“饮子”即指“汤剂”而言。这是治疟时常用的剂型。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能灵活地照顾到各种病症的特殊性。《医宗必读•疟疾》指出治疟者,“散而越之,邪去则安”、“无汗,欲其有汗,散邪为急。”根据古人这些治疗原则和方法,笔者认为杜甫采用的剂型和治法——“饮子频通汗”是深合医理的。
杜甫《江村》诗曰:“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其大意是说,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我老了,多病的身体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药物,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奢求呢?杜甫从丧乱中来到成都,定居草堂,有了安定的生活,感到心满意足。这首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西元760)夏天的诗,就表现了诗人这种自得其乐的情趣。环境是如此清幽,没有一丝的纷乱和喧嚣;家人是这样的和美,敲针画纸该是多么自在。所以诗人才说,“多病所需惟药物,惟躯此外复何求?”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值得诗人去忧虑的了。应该指出,这种宁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绝不会忘了这战乱流血的现实,所以杜甫仍然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与药有缘,一直到他死前飘泊湖湘的时候,还在潭州(今长沙市)鱼市上摆设药摊,靠出卖药物维持残生。“药物楚老鱼商市”,楚老,楚地的贫苦老人。即和当地的贫苦老人一道谋生于药摊鱼市。这便是诗人晚年苦难生活的自我写照。杜甫的种药、采药、卖药,一方面是为生活所迫,出于不得已;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老诗人知识的广博。如是没有一定的药学基础,他是搞不起药来的。另外,常年体弱多病,需要药物治疗,这又促使他去博览群书,以便掌握更多的医药知识,此即所谓久病成良医。以上就是诗圣杜甫与中医药化解不开的情结。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战国“第一大侠” 诗人李白的偶像
- 下一篇:清代宫女们的高跟鞋有多高?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