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性观念:无欲论、节欲论及纵欲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欲,是人的一种需求。《礼记·曲礼上》提出的“欲不可从(纵)”,温子升《定国寺碑》中的“缘障未开,业尘犹拥,漂沦欲海,颠坠邪山”,都是这个意思。现代心理学中关于需要的理论,如马斯洛的人类需要五层次的理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用“欲”来概括的,而且古人认为,性、情欲是“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百家争鸣”的情况下,对此大致有三种态度:
一、无欲论
在这个问题上,有文字资料可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是道家的创始人。他主张以“无欲”的态度来对待各种欲望,例如他提出“故常无欲”,意思是人的常性是没有什么欲望;又提出“不可见欲”,意思是有常性的人不可以见到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从而想到欲望;又提出“少私寡欲”,意思是少考虑自己,不要有什么欲望。他认为外界有许多“可欲”的东西影响人们,使人们产生种种欲念,搅乱了人们的思想,引起了社会的许多不安宁。因此,只要“不可见欲”,就可以保持内心和世界的宁静了。
老子认为“无欲” 有很大的好处, 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烦恼。他曾用婴儿(“赤子”)为例来分析说:“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终日号而不嗄”。其意思是,一个再强壮的男子汉,虽知男女交合之乐,然而因精力所限,往往力不从心;而一个还不懂男女交合之乐,因而也没有性的欲念的小孩,他的小生殖器却往往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勃起。一个精力十分充沛的人,如果为了伤心事而终日嚎啕,嗓子就会嘶哑;而一个没有什么欲念的婴儿即使昼夜啼哭,也不会因此哭哑嗓子。
老子追求无欲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战国中期的庄子也主张“无欲”。庄子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说:“夫天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这意思就是说,许多人追求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并以此为乐,但最后这都是痛苦,因为很难追求到满足的程度,所以,追求这种欲望实在是很愚蠢的。庄子认为,真正的快乐是清净无为,不追求任何快乐,即所谓:“至乐无乐”。
二、节欲论
在春秋战国时期,节欲论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后世推崇孔孟之道,通过打着孔孟之道招牌的旧礼教来实行残酷的性禁锢与性压迫,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对包括性欲在内的人们的欲求还是抱着一种比较客观、合理的态度。
儒家首先肯定了人存在欲望的合理性,但是对欲望要有节制,同时追求与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要适当、要合理。例如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性欲,儒家也是肯定的,这方面的名言就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色性也”。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是肯定了追求功名就可获得享受,包括金屋藏娇。可是,孔子又强调人们应该像追求美色一样地去追求美德,所以他叹道:“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又认为,由于饮食与男女之事是人的两种大欲,必须加以节制。人所最应畏惧的,一是枕间之上,男女性交不加节制;二是在宴席之上,面对佳肴美味而不加节制;二者对人的戕害都是不知不觉的,人们忽略了这个问题实在不应该。
儒家创始人的节欲思想,在荀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理论。荀子名况,赵国人,他所处的时代是在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末期,商鞅变法以后,他的思想也反映出当时一些新兴者的要求。
三、纵欲论
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杨朱。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杨朱是战国初期的道家,可是他和老子“无欲”的主张相反,极力主张纵欲。他的理论核心是“为我”,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后来成为一句名言,从“为我”出发,他主张纵欲、尽情享乐。
他主张纵欲的第一个理由是,欲是一种自然的需求,享受“美厚”、“声色” 之乐是顺乎自然、顺乎人性的,理应得到满足,人的正常生活应该是“任情极性”。他主张纵欲的第二个理由是,人生苦短,如果不及时行乐,那么韶光流逝,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他说过:“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遗,又几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第三个理由是生命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在死神面前,无论贵、贱、贤、愚一律平等,那些守仁节欲的人,生前活得很辛苦,至多博得个好名声,但是最后双目一闭,和那些纵欲、快乐一世的人也没有什么两样。“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因此,还是在生前及时行乐为好,否则,如果为了博得好名声而拚命节欲,最后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以杨朱为代表的纵欲论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它在实质上代表了一种狂拓不羁、腐朽自私的人生观。所谓“人生如梦,为欢几何”,“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所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在思想体系上都和杨朱的纵欲论有一定的联系。
关于包括性欲、情欲在内的这三种关于“欲”的理论,影响深远,几千年来一直贯串在中国人的思辨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可是在某些方面又相互联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总的说来,统治阶级以无欲论来对待和要求人民群众,开明一些的则鼓吹节欲论,可是对他们自己来说,奉行的却是纵欲论——中国古代的性文化就是在这重重矛盾中步履蹒跚地发展着。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空前绝后的“性”时代
- 下一篇:当代女性“性观念”变化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