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风情—潮汕方言的文化内涵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它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潮汕方言词语是研究潮汕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就说“汕头”的“汕”字吧。有人说“汕”是“鱼游水貌”;有人说“汕”是“鱼产卵”;有人说“汕”是“樔”即撩罟犹今之“栅箔”,捕捞之所也。但不管怎么说,都有个“鱼”字,足见汕头古时是个海边渔村。又如潮语把冰棒叫做“雪条”,可见潮汕地区气候温湿,终年不见冰雪,所以冰雪不分。潮语称粮票为“米票”,说明潮人以大米为主食。且又有“食糜”(喝粥)的习惯。这也反映了过去潮汕人多地少,战乱频仍,粮食不够吃,更吃不上干饭的苦况。潮人晤面总喜欢问“食阿未”有时几乎是不管时间和场合,只是一句问候和关心的口头禅而已。
“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普宁浮油(炸)豆干——热(悦)单畔”“棉湖瓜丁——无粕(无渣)”等歇后语又反映了潮汕的有名小吃。
“酥击耐扣”、“烧击人食缺”、“头惨撑杉排”等俗语则反映了过去潮汕陶瓷业和竹木运输业。
“粜米换豆”,这是个比喻词,意即交换婚。旧社会农村贫困人家,无法应付高昂的聘金聘礼,就用甲家的妹妹嫁与乙家的哥哥,换取乙家的妹妹嫁给甲家的哥哥。这是一种变形的买卖婚姻的陋俗。
潮汕人还有“放生”的“积善”习俗。即把捉到的乌龟、鲤鱼、青蛙及蛇类等野生动物放回大自然。这源于佛教,客观上起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作用。而“做亡斋”一词则反映了潮汕的丧葬习俗。
另外,“正字母生白字仔”说明潮剧来源于宋元南戏。“生理(生意)细细会发家”反映了潮人的商业意识。
“从暹罗到猪槽”则说明潮汕与海外的联系。这些都能让我们看到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
语言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从语言可以窥见某一特定时空的历史文化。语词是语言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潮汕风情—潮汕第一座“苏州庭园”
- 下一篇:潮汕风情—从俚语看风情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