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信仰习俗—潮盐保护神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潮汕的盐业生产历史悠久,唐代已是岭南著名海盐产地。宋时,潮盐生产更是兴盛,朝廷设小江、招收、隆井三所盐场,统管全潮的盐业生产和盐运调度。“华坞(地名,在今汕头市区,中山公园附近)晴雪”为澄海古八景之一,形容晒盐像北方的雪一样,铺满地面白茫茫一片,可想见当时潮盐生产的兴盛。

每个行业都有祖师神,也即行业保护神,潮盐生产也不例外。中国其他地方的盐业生产一般奉齐国宰相管仲为保护神,潮盐的保护神比较独特,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潮汕盐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潮汕盐民,先是祀奉灶神和土地神,后又祀奉海龙王和土地神。

将灶神奉为盐业保护神始于潮盐生产的初始阶段,即凿井煮盐的年代,灶是这一阶段盐民产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设施,潮汕盐民自然对灶神十分尊敬崇拜。盐灶选址要请先生勘查挑选,选好后要设灶神神位,备办猪头五牲敬灶神,然后才动工垒灶。每月的初一、十五必备办礼品祭拜灶神,祭拜时要诚心祈祷,祈求灶王爷保佑盐灶常年炉火旺,不败卤煮,出好盐。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王爷上天述职,盐民要备三牲、五牲隆重祭祀。祭拜完毕,盐灶始熄火,盐民也回家休息过春节。来年正月初四,盐灶重燃,也要备三牲、五牲祭拜,迎灶神归位。王安中,曲江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北宋末年路过潮州,赋有《潮州道中》一首,形象描绘潮汕的产盐盛况:

火轮升处路初分,雷鼓翻潮脚底闻。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云。岭茅已远无深瘴,溪鳄方逃畏旧文。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万灶晨烟熬白雪”描写潮人凿井取卤,垒灶煮盐的盛景,全诗洋溢着诗人爱恋之情。

随着潮盐生产技术的进步,盐民产盐由凿井煮盐改为铺筑盐埕盐田,直接引海水上田,让卤水接受阳光曝晒结晶成盐,这样既降低制盐成本,又大大提高产量质量,盐业的保护神随之由灶王爷换为龙王爷。因为引卤上田,日头曝晒,依靠的是天气,对此坐在灶前静观人事的灶神已无能为力。潮汕人认为掌管风云变化的是龙王爷,于是盐民尊奉龙王爷为行业保护神。

潮汕沿海各县均设有龙王庙,祭祀时合乡一起祭拜,不像灶神单家独户祭拜,自然隆重得多,热闹非凡。清朝时任澄海县令的金廷烈有“咏华坞晴雪”诗一首,描绘的是潮汕盐民引海水上盐田,曝晒出盐的产盐情景:

盐田蓄海水,赤日凝晴沙。不信炎陬地,齐开六出花。

土地崇拜来源于远古时代,土地生长五谷,万民赖以生存。因此,人们对土地感恩戴德,“凡土之所在,人皆赖之,故祭也。”(蔡邕《独断》)

潮汕民间信仰以土地神最为普及,盐民产盐始终奉祀土地神,因为不管哪种产盐方式,始终与土地有关联,但土地神一般作为次一级的神祗,礼品不如灶神或海龙王的丰盛。潮汕盐民奉祀神祗无论是灶神、龙王爷或土地神,始终关系着盐业生产的好坏,表达盐民希望通过借助大自然多产盐,多产好盐的美好愿望,从一个侧面折射了盐民强烈要求技术革新,技术进步。

随着潮汕其它工业的兴起,潮盐生产由兴盛而式微,产量逐渐下降,但潮盐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至今,潮汕仍有保留许多与“盐”有关的地名,如汕头市的盐埕、盐部街、盐埕街、盐埕头、盐灶乡,揭阳市的盐岭等等,让人们追忆往昔潮盐的兴盛。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