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藏文化

藏文化

后藏元代瓦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自八0年代初至今,笔者先后造访后藏名刹夏鲁寺不下二十回。佛家有「不三宿桑下」之说,是惟恐出家人对旧情旧物生出眷恋之心,有碍修行。毋庸讳言,我等对夏鲁寺确实是深怀感念之心,其中包括对寺僧的平和善助,和寺内绘画雕刻艺术美的纯正地道,以及对那集藏汉风格于一身,别具一格的寺体建筑本身。

一九八二年笔者与师友余友心、格桑尼玛、杨立泉四人负产云游至此,得见保存如此精美绝伦的古代壁画艺术,叩拜不已,承寺主持格桑理解,收留数日,得以昼夜参拜临摹,获益极多。不想竟成日后研究西藏艺术无心插柳之始。

夏鲁寺的绘画艺术,拙作《西藏艺术集萃》中已收录相当,现特向读者朋友介绍几件该寺十四世纪初期的瓦当艺术。

坐落于普曲河谷的夏鲁寺创建于西元一0八七年,后因山洪冲毁于一三三三年,后再由著名佛学大师布顿构思规画,由扎巴坚村完成了修复与扩建,即是现今之格局。一九八六年国家拨专款再行修建,主要是将原来残损斑驳的旧瓦当更换一新,这样,一九八二年令我辈又画又照的元代瓦当统统被打入冷宫。本来这些形制图案各异的古代艺术品是应专辟陈列室展出供人参观的,但寺内显然无此心计与财力,故尔将几千块元代瓦当重重叠叠地堆积挤压在两孔地道内,这种喜新厌旧之举虽不敢恭维,但又无可奈何。

据考察夏鲁寺的元代瓦当,都是当年本土工匠们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与年楚河流域一带的制陶作坊分期分批塑形(因除卷形筒瓦外,有图象的瓦当均出自雕刻艺匠刀笔)、成坯、挂釉、入窑烧制而成,可以不夸张地讲,夏鲁寺的瓦当都是独立成篇的艺术佳构。

我们知道,西藏自西元十三世纪初即归于中国版图,西元一二二九年(元代至元六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 法 王],至元二十四年,元朝第三次清查西藏户籍,从而更为加强中央政权与藏地的关系。一三二二年《布顿佛教史》成书问世;一三三三年夏鲁寺复建。布顿大师提出的寺建设计思想是突出藏地与中原特色的结合,从而决定其建筑的主要附属物的制作绘事上,从内容至形式工艺上藏汉尼三者兼顾的倾向。

从夏鲁寺藏的瓦当图象分析,其卷云瓦当、宝树瓦当、饕餮瓦当、吼兽瓦当等便可使人联想到战国秦汉时期的三晋、齐鲁、洛阳之同类佳作。这种艺趣上的借鉴是否直接受益于藏地与内地文化上的交流尚不得考据。而伎乐天女、宝塔、宝幢、海螺等雕刻则一望而知是源自藏密艺术本身,其高浮雕的人物造形整练饱满,极富活力,秉承南亚石刻艺风,令人折叹。

伎乐天女的变相很多,笔者特别欣赏的「燃灯天女」,是藏密艺术中诸供敬天母之一。此外尚有飞轮、持花、宝瓶、妙音等等。但燃灯天女不多见,这位持重恬美的天女双手捧托著不是华贵的金灯银灯,而是寻常百姓家的陶制酥油灯,让人备觉亲切与生气,更可分享艺匠们那质朴的审美取向。天女四围环饰的浅浮雕云纹和宝相花及随形就势的边饰凹刻,使得整幅作品有「满而不塞,厚而不浊,曲直高低相宜」的形式美。以笔者有限的考察眼界,认为这件,<燃灯天女>当属夏鲁瓦当之代表之作。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