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藏文化

藏文化

西藏夏鲁寺的元代瓦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夏鲁,藏语意为“新生嫩叶”。坐落于西藏日喀则夏鲁乡普曲河谷的夏鲁寺创建于宋代(公元1087年),由喇嘛吉尊西绕琼乃创建并在此传播佛经,从此寺庙的香火便开始兴旺起来。后因山洪冲毁,于1333年再由著名佛学大师布顿构思规划,又扎西坚村完成了修复与兴建,即是现在的格局。1986年国家拨专款再进行修建,主要是将原来残损斑驳的旧瓦当更换一新。这是目前西藏唯一的一座保留了元代汉族风格的汉藏结构寺庙,其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绿色琉璃瓦覆盖的汉式结构屋顶。这种元代风格的建筑在目前中国其它地区也是极少见的。

1986修建以后,原来残损斑驳的旧瓦当更换一新,这样,以前旧的元代瓦当统统被打入冷宫。本来这些形制图案各异的古代艺术品是应该放入陈列室展出供人参观的,但寺内显然无此财力,故而将几千块元代瓦当重重叠叠堆积挤压在两孔地道内,使很多人无缘见到。

据考察,夏鲁寺的元代瓦当,都是当年本土工匠们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兴年楚河一带的制陶作坊分期分批塑性(因除卷形筒瓦外,有图像的瓦当均出自雕刻艺匠刀笔)、成坯、挂釉、入窑烧制而成,可以不夸张地讲,夏鲁寺的瓦当都是独立成篇的艺术佳构。我们知道,公元1239年(元代至元六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 法 王”,至元二十四年,元朝第三次清查西藏户籍,从而更加强了中央政权与藏地的关系。1322年《布鲁顿教史》成书问世;1333年夏鲁寺复建。布顿大师提出的建寺设计思想是突出藏地与中原的结合,从而决定其建筑的主要附属物的制作绘事上,其内容与形式工艺都是藏汉尼三者兼顾的。

从夏鲁寺藏的瓦当图像分析,其卷云瓦当、宝树瓦当、饕餮瓦当、吼兽瓦当等便可使人联想到战国秦汉时期的三晋、齐鲁、洛阳之同类佳作。这种意趣上的借鉴是直接受益于藏地与内地文化的交流。而伎乐天女、宝塔、宝幢、海螺等雕刻则一望而知是源自藏密艺术本身,其高浮雕人物造型精练饱满,极富活力,继承南亚石刻遗风,令人折叹。

伎乐天女的变相很多,其中有“烧灯天女”,是藏密艺术中诸供敬天母之一。此外尚有飞轮、持花、宝瓶、妙音等等。但烧灯天女不多见,这位持重恬美的天女双手捧拖着的不是华贵的金灯银灯,而是寻常百姓家的陶质酥油灯,让人备觉亲切。天女四围环式的浅浮雕云纹和宝相花,使得整幅作品有“慢而不塞,厚而不浊,曲直高低相宜”的形式美。烧灯天女瓦当当属夏鲁寺瓦当的代表之作。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