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彩世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是一个对生活器皿十分讲究的民族,除金器、银器、铁器、玉器、石器、木器以外,陶器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器皿之一。这些陶器出自西藏民间艺人之手。
陶史
据考古资料证明,西藏的制陶历史源远流长。1978年在西藏昌都地区发现的卡若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海拔最高、经度最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里出土的两万多件陶片中,能够辨认器形的有1234件,分罐、盆、碗三种。其中盆的器形一般较大,敞口,平底,深腹,制作较精,多为盛器。少数陶盆的表面有烟熏的痕迹,据专家推测可能是炊具。碗的形器较小,敞口,平底,可分直口和多口两型。罐的器形大小悬殊,制作精致,可用作汲水、烧煮食物和储藏粮食等。
制作陶器的陶土均有羼和料。羼和料分粗细两种,故陶器也可分夹沙粗陶系和夹沙细陶系。陶器均为手制,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小型器物则用手捏。陶坯一般都从底部开始制作,出土的陶器均为平底,极少有耳、流等,可见方法比较简单。从陶器的火候不高,颜色不纯等情况看,当时可能未使用陶窑,而是在露天的火堆里烧制陶器。
制陶
西藏的林周、达孜、尼木、墨竹工卡、贡觉、芒康、洛隆、丁青、桑日、扎囊、乃东、琼结、贡嘎、定结、定日、谢通门、仁布和江孜等县均有陶村,他们的制陶工艺大同小异。基本程序是:
一、 制陶工具。
1、陶制内模具。从大到小,各种尺寸的都有,既有做青稞酒瓮的模子,也有花盆和酥油灯的模子,应有尽有。
2、陶制慢轮下面装有轴承,是制陶的主要部件。除了手捏的小件外,都要放在这上面制作。
3、陶凸。陶制,大小都有,素面,是拍打坯体用的工具。
4、釉刷,用猪鬃扎成,长15厘米。
5、木拍、木刀、钻孔木棍、木质雕花刀。
二、 制陶能源
西藏地处高寒,烧制陶器的能源也与其他地方大为不同。西藏南低而北高,东南为林区,制陶时烧木柴,而西北只好用牛粪或草皮做燃料。
三、 原料:
1、陶土和铝矿石粉。
2、釉土,是从墨竹工卡县的江麻乡挖出来的铝矿石。
四、 制陶工艺
1、砸土。藏族陶匠制陶的第一步工序是砸陶土。在家中院里或大门口找一处铺有石头的凹地,打扫干净,背来陶土,席地而坐,用石头慢慢砸,直到全部成面,然后用筛子筛了,取出沙粒和残渣,筛下来的陶土就可以用了。
2、和泥。和泥前,先将筛好的陶土淘洗一遍,洗去杂质方可和泥。陶匠在和泥时根据陶器的不同用途和泥也要区别:花盆为泥陶质,不加掺和料;而炊具为了使其受热时不易裂开,要掺进一定数量的沙粒、木炭、云母,即为夹砂陶。和泥时陶土里加上孱和料和水以后浸泡,接着像揉面似的来回揉,直到揉匀为止。整坨装到塑料袋里,放在阳光里晒醒随时取用。和泥是件重活,一般让家中没有技术的人干,还要让他们捡牛粪、铲草皮、磨铝矿石粉、递送工具或干其他粗活。
3、拍器底。以家庭为单位,工作场地设在自家院中或在大门前的空地上,用石头垒成一圈,就是天然作坊。陶匠均为男性,不管头上骄阳似火,手中照做不误,只有遇上雨雪天,方才停工。
制作酥油茶壶时,用木刀割上一块和好的泥放在陶模上,左手转动陶轮,右手用木刀轻轻打陶泥,不时撒些掺有云母粉的白石灰土,使其光滑,然后将陶模与陶坯一起翻过来口朝上,将陶模取出来,左手用陶托顶住内壁,右手用木棍轻拍器底部分,基本成型后,左手转动陶轮,右手用木刀割去毛边,器底就成型了,往里放进干牛粪少许,让其晾着,再去做器壁。
4、贴器壁。器壁的做法是,取出一块陶泥,揉匀拍成饼状,在模子上拍成碟子形后取下来,用食指在中间从里向外戳一个小洞,把翻卷出来的部分用手沾水抹光,壁器就基本成功了,切去毛边按到器底上,对齐合缝后,左脚向右转动陶轮,左手食指和右手握的木拍同时用力挤压妥贴后,用木刀沾水刮去多余部分,左手转动陶轮,右手慢慢打光。
5、安口沿。器底和器壁完成以后,接下来就是安口沿了。先取一块陶泥,揉匀后放在模具上,左脚转动陶轮,左手协调着转动中的模具上的陶泥使之不掉下来,右手握着木拍,使陶泥由圆饼状拍成敞口形碗状,再翻转过来,取掉模子,木刀上沾上水,切割掉毛边,再沾水,用木刀背刮光边沿,壶嘴就基本做好了,接着用一根木棍穿孔器从壶底底部扎个小孔下去,并转动木棍使孔口变大一些,沾上水将里外抹光一时,口沿就算好了。口沿做好后,用一把猪鬃刷子沾上水往壁顶端的小口周围抹上水,把做好的口沿套上去把里外口沿接头叠压粘贴在一起。具体做法是:左手握木棍在内侧顶住泥片,右手或木刀在外进行挤压,自上而下进行拍打,至此,酥油茶壶的口沿就算做好了。
6、安壶嘴。先用一个木质穿孔器在壶壁上扎个眼,并摇动穿孔器使孔眼变大到伸进食指的程度,放下穿孔器,用右手食指把打孔时翻卷进去的部分陶泥向外翻转出来,用水抹光,准备安壶嘴。取块陶泥,揉匀后拍成三角形状,裹在一个牛犄角上,把陶泥接头叠压贴紧,沾上水抹光,用木刀在上面划个圆圈,挑掉顶端,抽出牛犄角,套到壶壁口上用木刀压紧壶嘴根部,再用木刀抹平抹光,壶嘴就安好了。
7、安壶柄。安好壶口和壶嘴后,壶柄是最后一个配件了。切来一块陶泥,揉均后拍成长方形,略呈中间窄两头宽,中间薄两边厚的造型,沾上水后粘贴到壶嘴的正后方的壶口下端,要从下往上粘,而后翻转下来,粘在器壁上。左手扶住器坯,右手用木刀沾水在壶柄处压平抹光,就算做好了。有些陶匠做到此处时,顺手在壶柄上用木刀背压两道匀称的印纹来,有的不做。随心所欲,有的用小木刀在壶腹和壶柄上雕上花。
8、阴干。制好的坯体要阴干,有的放在地窑里,有的放在屋角的专用木架上,防止人畜扰动。一般晾上三天就可以装窑。
9、烧制。如果没有专门的陶窑设备,需要烧陶时,就放在土堆下烧。一般选择在村边平坦且通风的高台上,立三块石头或陶垫,先把小件陶坯扣放其上,再把大件陶坯件套放其上,小的在里,大的在外,留出一定的空隙,最后扣一个大陶瓮也要用三块石头垫起来,以便是火焰进出并保温,一般一次摆上二十来件,上覆草皮或牛粪,然后用麦草引火,一般从中午12时开始烧,一直烧到天黑停火,次日早饭后出窑,先把陶瓮取了,待热气消退后,用荆条背回家,以备使用或出售。
10、二次烧。陶锅和酥油灯因长年与火打交道,越用越结实,不用再烧。而青稞坛和背水桶个大体重又易裂,所以需要二次烧制。需要二次烧制的器皿,量少时与第一次要烧的混合在一起烧,量大时则集中起来专门烧一次,方法与时间与第一次同。
11、上釉。所制器皿一般都要上釉,具体方法是:取来一个碗,放入铝矿石粉少许,兑上一定数量的水,搅成流动体,用猪鬃刷到陶坯上即可。像酥油灯、花盆等只烧一遍的器皿,直接往陶坯上刷上铝矿石粉装窑即可。而像青稞酒壶等需要烧两遍的,第一次装窑时不上釉,在第二次烧制前才上釉。若只用铝矿石粉一种上釉,烧出来的陶器是红的,显得很单调。陶匠们就把铝矿石粉兑上水放到窑里与陶器一起烧,使其结成块,再把它敲碎研成粉末,与铝矿石粉以3:7的比例配料上釉,烧出来的器皿红中泛绿,墨竹工卡塔巴乡用这种方法烧出来的物件是陶器中的上品。
12、陶村习俗。按过去的地方政府规定,陶匠的家人有耕地,陶匠没有耕地,陶匠的生活来源靠出售陶器换回粮食、茶叶、盐巴、青稞、酥油等生活必需品或现金。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户只要有一人有制陶技术而又从事制陶的,便要向其主人交18件陶器,这是他们交纳的各种各样差中的陶器差。如果一家中有两个陶匠,就要交两份。实际上各户为了少交差,总是说家中只有一个人制陶器。
用陶
西藏用陶贯穿在生活用陶、×用陶和建筑用陶三方面。
生活用陶的种类有:酥油罐、陶锅、酥油茶壶、热茶炉、酸奶罐、青稞酒壶、酒坛、花盆、便壶、保温缸、陶模具、陶轮、陶托和陶热等。
×用陶的种类有:酥油灯、净瓶、擦擦、桑炉、陶锅、香插等。
建筑用陶主要为琉璃瓦,形制多与中原同,图案多为琉璃滴水、飞天、仕女、狮、虎、花卉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藏毯:享誉世界的三大名毯之一
- 下一篇:藏文书法的起源和流派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