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

景德镇三闾庙古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三闾庙”位于景德镇昌江河两岸的山嘴上,与镇上“里市渡”隔河相望,整个三闾庙古街分明街和清街,明街长80余米,由明代中期和晚期的建筑群组成,清街长231米。在解放前两岸来往全靠人工渡船,是景德镇通往波阳,都昌、九江和安徽等地的主要交通枢纽。

当地人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每年端午节均举办“划龙舟”等活动,且建了一座-“三闾大夫庙”,该村也因此庙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按当时人口建制,每25户人家为一闾,该村正好为三闾,由于宗教迷信的影响,为祈求神灵保佑,民间先后在此建了不少寺庙,故此得名“三闾庙”。至今该地有许多寺庙遗址,如忠烈候,甘露灵、斗母宫、阳府寺、三闾大夫庙等等。如今,阳府寺的朝拜人群络绎不绝,终日香烟缭绕信徒香客川流不息,热闹非凡,不愧为景德镇昌江的游览圣地。

但是,令人最饱眼福的是这里保存着两条古街,是明,清两个朝代所建。街道各具特色,充分显示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早在明朝,三闾庙街已初具规模,三闾庙码头是昌江河西岸的主要集镇码头,绅士富商、平民百姓,纷纷云集,主要有波阳、徽州、黟县、祁门、屯溪、东至等地人,这里地理条件优越,码头依山傍水,河东岸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景德镇,当时木排顺江而下,渔船溯水而上,两岸货船停靠,百舸争流,鱼翔浅底,集市贸易兴旺。商业的繁荣也促使了城镇建设发展,开作坊,修路面、建码头,立庙字、开商铺,红红火火,将一条古街修饰得古朴繁华。尤其是那街道,用烧制的青砖铺设,并排砌成龟壳形状,放眼看去恰似活乌龟,从村口一直通到河边码头,蜿蜒如龙,河边的码头则山麻石条砌成。古街总长约90米,宽3米左右,街道两旁的古建筑随着岁月流逝与社会的变迁,虽历遭损毁,但仍有不少保存尚好。这些明代的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已被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清代中期,三闾庙集镇已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繁华商埠码头,那条明代古街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于是,人们又在紧靠西山脚下,另辟了一条商业大道直通河边,并以旧码头进行了改造,用大块的麻石条,从岸边一直砌到水下,比原来的那条又大又宽又直。清代古街总长231米,宽处达4米。两旁是木制结构的板壁房屋,一家紧挨一家。街面上铺设的尽是麻石板块,石板条中间都留有明显的凹槽,那是被旧式独轮车辗压出来的。可以想象,那些满载希望,呢呢呀呀的独轮小车,在这坚硬的麻石条上滚过了多少岁月,才造成了今天这历史回味的痕迹与迷人的景象。

三闾庙古街曾出现过四大旺族,分别是刘、陈、王、汪,有的还入朝为官,一边为官、一边经商,大大促使了三闾庙古街的兴旺繁荣,使之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街上有米行、棉花行,鲜货行,竹木行、饭店、药店、豆腐店、屠宰店等等,应有尽有。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品种齐全。河西的住户根本不要过河购物,而河东镇上的人家和商人,都得过河到三闾庙古街采买办货。可见,三闾庙古街早已成为景德镇的重要商贸集散地。

今天,三闾庙古街的历史篇章已经翻过去了,但它那辉煌的昨天是不可磨灭的,古街上那被沉重的车轮辗压所陷下去的凹槽,就是最有力的历史见证,它为景德镇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三闾庙古街的。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