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溯源—探知屈原自沉地及墓地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关于屈原自沉地,一般都认为乃长沙汩罗。《水经》云:“汨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经罗县北”,“汨水又西经玉笥山”。注曰:“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湘水注》谓:“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东汉王逸说得更为明白:屈原是“效彭咸沉身于渊”。彭咸者,乃颛顼的后世子孙,楚人的祖伯,是个胸怀大志、刚正不阿、不从流俗,而遭遇与屈原有所相似的人,这使屈原对他怀有更深一层的感情,并在作品中屡屡提及,如“愿依彭咸之遗则”、“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等。彭咸既投汨罗,屈原必当从之。但有学者指出,王逸之说不可信,自宋代朱熹起就已存疑。说屈原投汨罗而死,本贾谊所云,显系贾生假地同名有感而吊之,故司马迁亦沿其说而后传。今查罗子国,即荆山地区古国的地名,熊姓,楚文王时曾南迁今湖北枝江县,后又南迁至今湖南的汨罗,秦立长沙郡,罗为县。考查罗,发现还有一处古地名。《姓名急就篇》云:罗氏颛顼后,封于罗,子孙国以为氏。春秋时称房渚,一名防渚,后改为房州,即今湖北房县,为楚祖先生息之地。屈原所云“终古故居”、“返故乡”、“必首丘”即此之谓也。人将死仍不忘其宗祖,且必行其祖先之程而逝,这正是屈原临终之前的悲切之言,即他将赴古罗水而死。可见,屈原从汉北放逐到江夏,很可能又从江夏回到了罗的“沧浪之渊”,湖北房县的江湘之渊,祖先颛顼于罗的故地,故屈原回故地而死与理甚合。
至于屈原真墓何在,有一种传统的说法认为湖南汨罗县玉笥山上屈子祠西侧一华里的乌龟山战国墓乃是屈原真墓。但也有人否认此说,认为屈原墓在汨罗山。在京广铁路汨罗车站以北约五里左右的泪罗江对岸,有一片连绵趄伏的丘陵,名叫汨罗山,山上有屈原墓。明《一统志》载:“屈原墓在汨罗山上,汨罗山即今烈女岭,在汨水东北。”后人将此山称烈女岭。清《一统志》亦载:“屈原墓在汨罗山。”联系唐杜佑《通典》中“罗江有屈原家”的说法与明清《一统志》的记载是一致的。考古发现还证实,汨罗山是楚人与罗子国人共同的墓地,罗子国与楚国同宗,屈原是楚国人。屈原死后,人们将他的遗体埋葬在与其同宗的罗于国故土——泪罗山上,是有其必然性的。奇怪的是,当时屈原墓竞没有古墓碑,据析这是因为先秦时代没有树碑以志墓主的习俗。直至东汉,才有此俗。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屈原墓共有12座,大小几乎相等,都是高五六米,底盘约八米,四周环植扁柏、青松。墓前均立一石碑,上面刻着“故楚三闾大夫之墓”,何家为真,无法辨别,这就是所谓的“屈原十二疑冢”。
“十二疑冢”的由来民间有各种传说。其一是说屈原怀沙自沉于汨罗江后不幸被鱼鳖啮食了一边头面,屈原的姐姐便用黄金铸了半个假头镶嵌安葬,为防盗棺,才筑起了12座大小相等的疑冢,以乱人耳目。其二是说屈原怀沙自沉后,在楚国老百姓中引起了巨大震动,人们不仅以划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悼念屈原,并且狠狠打击侵入楚国的秦军,立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秦军对此十分害怕,认为是屈原的忠魂不散,非要掘墓毁尸不可。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于是又筑了11个假坟,用来迷惑秦军。其实,屈原墓的墓碑,树于唐以前很久,后逐渐泯没。加之这一带方圆四华里内,大型封土堆很多,于是便渐渐派生出“十二疑冢”的传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人们又选了11个高大的封土堆,逐一刊碑立石,文为“三闾大夫之墓”,凭添混乱。有人以为,墓虽多,屈原的墓必在这12座中是无疑的。事实果真如此吗?看来,要揭开屈原自沉地点和墓地之谜,尚需进一步的考证和查实。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荆楚溯源—楚文化的基本特征
- 下一篇:荆楚溯源—长江三峡是巴、楚文化交匯之地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