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定春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漫游庆阳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透过千年的风雨浸淋、遍布全境的历史遗迹,你随时随地都能领略到这里历史的苍茫与浑厚、渊博与凝重,每时每刻都能让你产生读万卷书般的酣畅淋漓。侏罗纪晚期的“环江翼龙”化石,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黄河象”化石,1920年在华池县挖掘出上的我国第一块旧石器,横跨华池、环县、镇原三县的秦长城遗址,以及秦始皇威武之师穿过子午岭林海的秦驰道,还有北魏的石窟、唐宋的佛塔,东汉思想家王符及其《潜夫沦》,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毋须翻透浩繁的史册,熟稔于每位当地人心灵深处的这些历史的、文明的碎片,足以让你感到晨钟暮鼓般的恢宏与旷远,足以让你对脚下这片熟悉或不熟悉的上地多一份由衷的崇敬与膜拜。走人大地深处,你又像进入一册浩渺无崖的史卷。历史的烟云重又荡起。悲恨与愁苦,幸福与快乐,梦想与现实,在与历史抑或古人一番亲密接触后,你又被感动了,被融化了。一种强劲的声音悠远而清晰地传来:周道之兴自此始!

很久以来,人们或许对“周道之兴自此始”这句话并未深解其意,这并非完全出于对历史的浅显与无知。有一天,当你真的从中咀嚼了一点什么,尤其是那一个小小的不被人在意的“此”字,突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剑“刺”人了你的心屎或者当你第一次登上位于庆阳县东山的周祖陵四处眺望之时,眼外空蒙一片,不辨方向的风由远及近地卷来,你似乎由混沌之中一下开启了智慧之门,自豪与悲壮瞬间填充了心灵的空间,你会忽然脱口而出“周道之足于此”,他将此地发展起来的同时,“乃陟南岗,乃靓于京”,在今宁县西南庙嘴坪营造宫室,建设都城,名曰“公刘邑”,此邑自公刘起经过近十代人雄踞,并以此为中心,把农耕文化自庆阳拓展到今宁县、正宁、西峰、镇原.平凉、泾川,灵台,以及陕西的旬邑、彬县,长武,水寿等地,扩展到以董志塬为中心的整个黄土大原,即《诗经·六月》所说的“王于大原”。至此。不窟、鞠鞫、公刘三代人对农耕文化历经100年的开拓与发展,使农业生产发达稳定、民族之间其乐融融、整个黄土大原,风调雨 顺,百姓耕种有条不紊。《诗经·豳风·七月》曾详细地汜载了这里百姓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和收获情况。人民的丰衣足食积淀了周先祖“德行”的浩荡,取得了民心,为其后牧野大战一举攻灭殷商王朝打下了坚实基础。到了公刘后几代的古公檀父“去北幽,度漆沮,止于岐下”时,“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复归古公檀父于岐下”;而其他旁国,也是“闻古公仁,亦多归云”。大周基业,从此由一个偏僻的弹丸小地繁荣富强起来,发展到北控塞上,南临关中,东通陕北,西达陇山的旷世大业。而作为与周发祥同兴的“农耕文化”,也经周人的几世积累发展。传遍大江向北,神州大地。一时之下,华夏遍地农耕之潮迭涌,举国上下到处绿染沃野,华夏文明史伴随着奴隶社会的第一次鼎盛,迎来了发展历程中的质的飞跃。

东汉著名思想家、安定临泾(今镇原)人王符在《潜夫论,务本篇》中写到:“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有民也,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这里的一“民”一“谷”,正好是朴素的“民本思想”与“农本思想”核心内容的体现。在周朝,“农耕文化”正是统治者实现这一思想的桥梁和最佳契合点。“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此,民心可得,天下可得也。与之相适应,“农耕文化”在这一大环境下得以日臻成熟、完善并巩固发展。


人类为了生存,在与自然的抗争与亲和中,创立了远古的农业文化,并不断与上地接近,产生了共同的×信仰——对大地之母的崇拜:而农业和牧业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发生的变化,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生活方式,对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农业革命只能促 成其巩固和发展,而绝不被他种文明替代,湮没或削弱。远古毋庸赘提,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以农业为本的古庆阳大地上,默默无闻的父老乡亲们依然像牛一样辛勤耕耘。勤劳,朴实,憨厚的性格,以及几千年来成长起来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们依旧在与大自然的不息斗争中,在祖先洒遍血汗的上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农业的高度发展。在铁器工具的铮铮之声中,光祖的许多遗风至今在农村的传统耕作环境中随处可见,开凿于黄土之中、素有“神仙洞”美称的窑洞,冬暖夏凉,人们的这一居住习惯至今不变。堪称人类居住史上的奇观;斧、铲、锄、刀、镰、犁,以及针、凿、磨盘、忤、臼等农业工具遍布农家小院,只不过由老先人手中的石制品变成了今天的钢铁制品,而式样造型与操作方式几乎和祖先手中的一模一样;种植作物粟、黍、稷、高梁、小麦、油菜、葫芦、甜瓜、白菜等等,除了个长大了,数量多了,品种优良了等打上科技文明的印痕外,家庭式耕种习惯处处部笼罩着先民们耕作的影子……

走遍董志原千里沃野的角角落落,尽情领略先祖们几千年前文明的足迹,你总会发现与之一脉相承的风俗习惯、精神信仰至今流发着 巨大的潜力。从根本上说,古代“衣耕文化”的发展就是今天现代农业文明进步的坚实基础。放眼人类历史的大河,早期的文明要么被改造的面目全非,要么被时光的横流冲刷殆尽,在人类社会经历的农业、工业、科技、信息的每一个时代每一次革命中,农业文明始终统而贯之,并在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中处于主导和基础地位。古老的黄河文明之所成为华夏古国文明的中心,周先祖在陇东黄土高原创立的农耕文明是其主要的原因之一,由此演绎成的灿烂的“农耕文化”经过无数代的大浪淘沙后,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竟然成了几千年一尘不变的极少数文明基因之一,不能不说是华夏文明史上的奇迹!

奇迹也是人创造的。每一种文化或文明的最基本的特质在于传承和发展,并在未来获得价值意义。优秀的文化总能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历史发展中显示其优越地位和作用。远古“农耕文化”的崛起,为周王朝的伟业奠定了基础,也给今天的华夏农耕文明“一锤定音”的承传命运,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回眸华夏文明史,“农耕文化”已成了一种特殊文明的标志,已成了一个民族文明发达程度的象征,所有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