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越文化

越文化

浙江九千年—上山文化改写长江下游史前文明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发布: 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收藏

继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中国考古学家日前在浙江浦江命名了一种新型考古学文化--上山文化。这一命名意味着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再度向前推进。

“上山遗址”升级成“上山文化”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遗址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自2000年被发现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对上山遗址进行了三期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1600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包括以大口盆、平底盘、单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以石片石器和砾石石器为特征的石制工具等。

2006年11月上旬,张忠培教授、严文明教授等国内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再次会聚浦江,参加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听取了上山遗址考古领队蒋乐平对遗址发掘成果的报告,考察了遗址现场,研究了出土标本,对上山遗址的年代、内涵、文化性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7日下午,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在浙江浦江举行,正式宣布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命名了“上山文化”。

来自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多位知名考古专家达成共识:上山遗址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2005年在嵊州小黄山遗址也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证明上山下层文化类型不是孤立的,这两处遗址位于浙江西南部山区向浙东平原地区过渡的丘陵、河谷地带,同属于一种新颖的地域文化。根据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与惯例,这种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命名为“上山文化”。由于上山遗址出土的器型中以“大口盆”为主,考古人员戏称这一文化类型为“大口盆文化”。

长江下游已知的最早文明

“上山文化”的命名,意味着中国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再度向前推进。据介绍,在考古学界,长江下游地区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地理和文化单元。这里孕育过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文明发展程度较高。正是这些文化遗址的发现,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起被确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说,上山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通过三期考古发掘,从地层上证明了上山下层文化遗存早于跨湖桥文化遗存,因此它的年代早于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他表示,希望通过今后的发掘和进一步科学研究,使上山文化的年代进一步确定。

万年米破解稻作文明起源

在上山遗址的各种发现中,一粒“万年米”颇受关注。

“上山遗址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迄今最早的稻作遗存,为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考古领队蒋乐平说。蒋乐平曾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吕烈丹博士一起对遗址中挖掘出来的各个土层的大量样土进行了认真浮选,找到了一粒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米和多粒晚期的米。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的表面,还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羼和大量的稻壳、稻叶。

专家表示,稻米养育了超过世界1/3的人口,而长江流域是亚洲栽培稻和稻作的重要起源地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长江下游地区,相继发现和发掘了河姆渡、罗家角等与稻作有密切关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别是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是稻作起源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推动了中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深入。如今,上山文化中的稻作遗存又将中国稻作文明的时间表提前了,“无论这粒‘万年米’是野生稻还是栽培稻,都将有利于破译世界稻作文明起源之谜。”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