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越文化

越文化

浙江九千年—河姆渡文化·鲻山遗址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发布: 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收藏

鲻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丈亭镇西北1公里处,20世纪70年代末在姚江两岸河姆渡文化遗址专题调查时发现。1996年新修建的61省道从鲻山的东南面通过,发现大批河姆渡文化遗物。1996年9月~12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经调查钻探,鲻山遗址主要分布在鲻山的东南面,面积达50000余平方米,是一处面积与河姆渡遗址相当,堆积层次、文化面貌与河姆渡遗址极其相似的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鲻山遗址文化堆积厚1~3.5米不等,1996年发掘的300平方米位于鲻山的东南坡,紧贴61省道南侧布方。文化堆积后3米左右,堆积自北(上坡)往南(下坡)逐渐增厚,坡相堆积特征明显。野外划分10层。3~10层均为河姆渡文化堆积,依据野外揭示的地层迭压关系和各文化层出土遗物种类及其形态特征的变化可以将该遗址的河姆渡文化遗存分四期。

一期 10层、9层。发现大片干阑式建筑遗存。出土遗物陶器居多,夹炭陶为主。敞口、敛口肩脊釜,敞口无肩带脊釜,双耳平底罐,平底盘,平底盆,单把钵为代表性陶器。陶器胎体厚重,吹器底部拍印绳纹,口沿、肩脊部常见刻划的植物图案。在钵、盘、盆的外表,尚可见到拍印绳纹后重新抹平的现象。出土为数不少的燧石质打制石器。骨耜2件,木耜1件,象牙雕刻制品发现不多。(9)层下建筑木桩的14C测年数据有4个,数据范围BC5560~4600(经树轮校正),(9)层下稻谷的14C测年BC4780~4600(经树轮校正)。

二期 8层。陶系及典型陶器组合与一期雷同。夹砂灰陶增加,夹炭陶色有黑变灰,陶器胎体明显趋薄,器物形态和一期有明确的传承发展关系,均可找到对应的型式,刻划纹减少。 燧石质打制石器数量减少。(7)层下木桩14C测年BC4500~4340年。

三期 7层、6层。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直口长颈扁腹圜底釜最具时代特征,外红里黑的泥质红陶粗把宽沿豆、圆体直把盉也是该期的典型陶器。燧石质打制石器基本不见。

四期 5层、4层、3层。陶器中夹砂灰陶大宗,泥质红陶占相当数量。敞口圜底釜、敛口扁腹釜、扁腹釜形鼎、牛鼻耳罐、泥质红陶大喇叭圈足豆、直把垂囊盉是该阶段的代表性陶器。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