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永年太极拳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河北南部的永年县广府镇,是我国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这里诞生了杨式、武式太极拳,并派生出吴式和孙式太极拳。现在永年县约有70%的民众习练太极拳,太极拳已成为民众普及性的健身活动,因此永年县是名副其实的太极之乡。1998年,国家体协和北京体委主办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万人太极拳”表演大会,永年太极拳代表队是唯一来自北京以外的代表队。永年县的太极拳师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海外数十个国家。他们的弟子都称所习之术为“永年太极拳”。永年太极拳因具有舒展飘逸、浑圆深沉、动静有度、刚柔相济等特点和祛病保健长寿的积极作用,而被视为完整的适于体弱年老者锻炼的运动项目,备受海内外民众青睐。
杨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永年广府镇南关人杨露(禄)禅(1799——1872)所创,已历传五代,迄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太极拳拳种。
杨露禅自幼酷爱武术,曾先后三次到河南温县陈家沟向陈长兴拳师学习太极拳,学成后对其加以改进与发展,创造了一套一百零八式杨式太极拳拳路,自成一家。
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1883——1936)继承祖传,并结合自身经验,将祖父常见的“小架”、父亲修改的“中架”,根据当时人们剪掉辫子、弃穿长袍的情况及健康需要,改成一百单八式的“大架子”太极拳路。今天的太极拳八十八式、四十八式及简化二十四式,都是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整理创编出来的。杨式第四、五代传人亦著书和广收门徒,使杨式太极拳传遍全国及世界各地。其中上海市武协副主席、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傅钟文(1903——1994)先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了《太极刀》、《杨式太极拳》,并译成日、英、法、德文等译本在全世界发行,并同儿子傅声远在上海为中外人士教授太极拳多年,傅声远在澳洲定居,近年常往返于日、澳、新加坡等地授拳,为杨式太极拳的国际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为武禹襄(武河清)所创,已历传五代,迄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武禹襄(1812——1890),清朝秀才,河北永年广府镇东街人,因常与同乡杨露禅切磋拳艺,了解了太极拳概要,后赴河南温县赵堡镇向拳师陈清平学习太极拳,潜心钻研拳理拳法,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武式太极拳。其传人、清朝举人李亦畲(李经纶)(1832——1892)继承和完善了其舅武禹襄的拳架和拳论,著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秘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擎引松放起言四句》、《论理实开合》等,《廉让堂太极拳谱》(老三本)被后世视为太极拳经典拳谱。现在,武式太极拳也同杨式太极拳一样成为国际化的武术拳种和健身项目。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民间艺术—南皮落子
- 下一篇:没有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