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中外佛教信徒朝拜的圣迹----白马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市老城东约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据载,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高6丈,顶佩白光,博士傅毅释为西方之佛。明帝遂遣大臣十余人出使天竺(古印度),求佛取经。行至大月氏(今阿富汗),遇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得佛经和释迦牟尼像,即邀二高僧用白马驮经像,于永平十年(67年)返洛京,住当时的外交署鸿胪寺。次年明帝敕令修造僧院,取名白马寺。腾、兰及后代不少西域高僧在此译出诸多佛经。北魏,白马寺是千所佛寺中最隆盛的寺院之一,隋唐已达鼎盛。此后几经战乱兴废,至元、明的大规模整修,才奠定白马寺的规模。特别是解放以来的重修,使千年古刹重放光彩,成为中外佛教信徒朝拜的圣迹及著名游览胜地。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土汉代官方所立的第一座佛寺,因而有“释源”和“祖庭”之称。

白马寺院为长方形四进庭院,南北长约239.5米,东西宽135.5米,总面积3.2万平方米。现有建筑150余楹,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两侧分布有门头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

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灰瓦覆顶,三座门洞以青石券砌。山门外两匹石雕马,高l.80米左右,原是宋代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之物,l935年迁此,是优秀的宋代石雕。

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4间,歇山式顶,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前有“风调雨顺”,后有“国泰民安”大字。殿正中供奉弥勒佛,两旁护世四天王,弥勒后有持剑而立的护法神将韦驮。

大佛殿正中为释迦牟尼,2弟子、2菩萨、2供养天分侍两旁。大佛殿建于高约1米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飞檐下为五铺作头拱, 格扇棂窗门,石鼓式柱础。其殿壁砌有楔形砖石,为东汉遗物。

大雄殿面阔5间,进深4间,悬山式顶,殿前有宽畅的月台,是寺内最大殿字。殿正中造像为释迦牟尼,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天将韦驮、韦力护法于两旁。殿内两侧十八罗汉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接引殿供有1佛、2菩萨,重建于光绪年间。

毗卢阁是最后一层大殿,耸立于7米高的清凉台上,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飞檐翘角。相传清凉台原是东汉明帝避暑读书的地方。台上两棵古柏已有400年高寿,使这座殿字更显得古仆雄浑、幽静雅致。

白马寺现存佛教造像约百余躯,多为元、明清作品。其中泥塑韦力天将像、“夹纻干漆”韦力天将、韦驮天将、十八罗汉像皆为元代遗物;“夹纻干漆”三世佛、弥勒佛、泥塑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像属明代遗物;泥塑四大天王、毗卢阁佛等为清代遗物。寺内现存历代碑刻约40余通。其中宋代天禧五年(1021年)刻石《摩腾入汉灵异记》,是珍贵的书法艺术;元代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字体潇洒工丽,丰神秀骨,勘称“赵体”佳作。

白马寺有清凉台、齐云培、焚经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声,各有趣闻逸史。齐云塔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50米处,是一座方形密檐13层砖塔,通高25米,外部轮廓略呈抛物线,造型优美,高耸入云。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五代曾建9层木塔1座,北宋末焚毁,金大定十五年(1l75年)改建为砖塔,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