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古都名城—位于豫南大别山腹心地带的新县古城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新县,位于豫南大别山腹心地带。它北通光山,南与湖北麻城、红安、大悟三县毗邻,东接商城,西连罗山。全县尽属山区,峰峦叠峰,沟整纵横;丛林飘翠,山花溢香;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新县原名经扶县,始建于1932年10月,由光山县17个保、湖北麻城县3个区及黄安县的2个乡的部分地区组成。新县县城所在地,原名长潭新集,南北长3.4公里,东西宽2公里,居民13万多人,是河南通往湖北的交通要道。明嘉靖年间,长潭为官办驿站,以后发展为集市,称新店集,简称新集,是当时光山县南部的一个重镇。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解放新集,12月改经扶县为新县。 

风景秀丽的新集镇,群山环抱,绿树葱葱。宽敞的街道,高大的建筑,使这座山城异常壮美。城东南山头上高耸的纪念碑,时时在提醒人们回顾那战斗的岁月。如今的新县县城的新集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它在我国人民民主革命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1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新县是一块用先烈热血染红的英雄土地。在漫长而艰苦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徐向前、郑位三、郭述申、陈赓、玉树声、徐海东、程子华等,都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这里战斗过。这里还涌现出许世友、李德生、高厚良、郑维三、潘炎、张驰明、吴先恩、吴华夺、肖永银、熊作芳、张体学、刘名榜、范朝利、徐明德、余述生等一大批高级将领和领导干部。这里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前仆后继,为捍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牺牲了近6万人,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县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先辈们革命战斗的足迹。这些旧址凝聚着革命先辈们高尚执着的追求和人民光辉的革命历史。

新县从1924-1925年就有进步青年王志仁、桂步蟾、吴焕先、杨超、杨乐羊、余梦痕等赴武汉求学,在董必武、陈潭秋、肖楚女等的教育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初,共产党员桂步蟾、吴焕先、吴先筹、石生才等人在箭河、泗店等地区建立了共产党小组和支部。吴焕先、吴先筹等人把广大农民发动组织起来,组成一支100多人的脱产常备农民自卫军,由吴焕先任队长。从此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抗粮、抗税、打土豪、除劣绅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自卫军不断发展壮大。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为回击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吴焕先领导自卫军遵照共产党“八•七”会议精神,配合其他兄弟武装及工农群众,举行了著名的“黄(发)麻(城)起义”,攻克了黄安县城,建立了县工农革命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1928年春,鄂东军经过辗转游击,来到柴山保(今新县陈店乡山区),开辟了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的第一个立足点——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并建立鄂豫边区的第一支工农红军一一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在长江北岸率先树起了“井风山”的旗帜,成为鄂豫皖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929年6月,中国共产党派徐向前等来到柴山保,领导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县、区、乡苏维埃政权。与此同时,共产党员在鄂豫边界、豫东南和皖西北广大区域内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苏维埃政权。 

1929——1930年,根据地人民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革命根据地日益发展巩固。1930年4月,根据中央指示,以郭述申为书记的中共鄂豫皖特委在新县箭河成立,红十一军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合编为红一军;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北三块革命根据地统一领导,鄂豫皖苏区正式形成。10月,中央把鄂豫皖苏区列为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 

1931年2月10日,红军攻占了新集镇,使豫东南、鄂豫边和皖西北三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新集解放后不久,改为新集市,建立了新集市工农民主政府。鄂豫边区的党、政、军首脑机关也先后迁到这里。5月,由于鄂豫皖苏区的扩大和发展,中共中央决定撤销鄂豫皖边区特委,在新集成立了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新的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军委下设参谋部、政治部、秘书处、经理处、军医院、航空局等。这样,分局既是中央代表机关,又是鄂豫皖地区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 

1932年1月,在新集成立了鄂豫皖省委,原鄂豫皖边区党的日常工作由省委来做。还设立或迁来的有政治保卫局、革命法庭、鄂豫皖苏区银行、省工会、经济公社、合作总社、彭杨军政学校和列宁高等学校、“五一”模范工厂、石印科和无线电台等。至此,新集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和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有主力军6个师,5万余人。根据地东起淠河,西起京汉(广)铁路,北至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总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有20多个县苏维埃政权。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东指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西扼全国交通要道,北睨中原,南逼武汉,隔江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犹如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0年红军缴获了敌人柯塞式飞机1架,改称“列宁号”,建立了航空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敌人异常恐慌,从12月起,国民党集结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实行“围剿”,根据地军民在曾中生、徐向前等领导下,在一年多时间内,粉碎了敌人的3次“围剿”。 

1931年4月,张国焘来到鄂豫皖根据地,推行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搞“肃反”扩大化,杀害了根据地高、中级军政干部和战士2500余人,并排斥坚持正确路线的曾中生等,未能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 

1932年10月,红军主力撤离边区,转入川陕。 

主力红军撤出后,鄂豫皖边区在中共省委沈泽民、吴焕先等领导下,重建了红二十五军,进行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党中央命令组织成“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北上抗日。高敬亭率领的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继续坚持斗争。 

1946年6月,中原部队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离开大别山,大别山人民继续坚持武装斗争。1947年秋,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率领下,挺进大别山,重建革命根据地,直到解放。 

境内主要纪念地旧址有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省委旧址、鄂豫皖军委航空局旧址、鄂豫皖苏区列宁高等学校旧址、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白沙关革命暴动旧址、中共大别山工委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旧址、鄂豫皖军委兵工厂旧址、鄂豫皖军委无线电台旧址和吴焕先烈士故居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