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名人名胜—战国兵家魏无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进入战国时代,大国争雄,图强称霸,几十年间,中原地区尚存的一百多个弱小国家都成了大国的口中食、盘中餐。秦国起于西陲,楚国北进中原,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带仅剩齐、郑、宋、魏等国。在列国的互相攻伐中,一大批兵家也应运而生,魏无忌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
魏无忌(?一前243年)的先祖本是周文王少子毕公高之后,与周天子一样同姓姬。周武王伐纣时,毕公高被封于毕(今陕西长安县北),于是为毕姓。到了晋献公时毕氏的后人毕万为将,因征战有功受封于魏地(今河南、山西一带),从其封国名,改称魏氏。魏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77年),昭王卒,魏无忌的同父异母兄安厘王圉继承王位,魏圉妒贤忌能,排挤魏无忌,便封魏无忌于魏的东部边境,当时称为“宁邑”(今宁陵县城北十五里)。魏无忌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合称四公子。魏无忌别称“信陵君”,这也是宁陵县称谓的来历。
魏公子无忌被封于宁邑后,“仁而下士”,讲述治国之道、强国之策,一时各国名士皆从千里之远投其门下,“食客三千人”。各诸侯大国也因魏无忌之贤能,不敢加兵侵略魏,使魏国得以有十多年的平安发展时期。
公元前257年(安釐王二十年),秦国派大将带兵20万攻打赵国国都邯郸,赵国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就向魏国和楚国求救。魏安釐王害怕秦国的强大而担心引火烧身,不肯派兵救赵。魏无极力劝说安釐王:魏与赵唇齿相依,赵被灭,魏不久也会被秦所灭。魏安釐王勉强派晋鄙统兵10万,楚国也派黄歇统兵8万,联合救赵。但魏兵在开至本国边界处就停止不前了。在这危急关头,魏无忌不顾个人安危,在侯生和朱亥的帮助下,盗得宫内指挥军队的兵符,又夺取了领兵的军权,亲自率领精兵8万和门下食客援赵抗秦。秦军腹背受敌,死伤很多,只好退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窃符救赵”的故事。赵国得救后,魏无忌怕安釐王治罪于他,不敢回国,只好让魏国的军队回去,他和宾客辩士则留在赵国。十年后,即公元前247年(安釐王三十年),秦国得知魏无忌仍在赵国,魏国内无贤才抗衡,就派兵攻打魏国。魏无忌又以大局为重,返回魏国。魏王授任他为上将军(统帅军队的最高将领)。魏无忌派人布告天下,制造声势,联合抗秦。各诸侯国也纷纷出兵援助。无忌率齐、楚、韩、赵、燕五国之兵与秦展开决战,秦军大败,无忌追至函谷关。从此,魏无忌名震天下,各诸侯国游说之士也云集魏国,进献破秦之法。这时,秦国又施行反间计,派人以重金收买魏将晋鄙的门客,使之向魏王进献谗言,说无忌在赵十年,已取得赵国的信任,今又为上将军,名震天下,各国诸侯联合抗秦,正是想共立无忌为魏王。魏王圉本来就嫉妒无忌,便借机撤换了无忌的军职。魏无忌无耐,只好托辞有病,谢绝朝参,终日和宾客沉溺于酒色之中。因此,史书记载他“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公元前243年病酒而卒。以后不久(即公元前225年),秦军再使蒙骜攻打魏国,国王魏假被俘,魏国被灭,由此可见魏公子在魏国的地位和作用。
魏无忌著有兵书《魏公子兵法》21篇,图7卷。他重点阐述了在这种战乱的年代,身为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应该和怎祥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强大的秦国,这就是有名的“合纵连横”之说,其意在联合山东诸国,而不使秦国与这些国家联系。在具体战争实践中,他既讲究战争的进攻,又强调要做好防御。在军队建设上,他主张善待士兵,主张和兵士应亲如兄弟,如窃符救赵之役,他在窃得军符后,马上下达命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深得士兵拥护,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当时诸国都在征兵用人,几乎家家丁男皆为士兵的情况下,他能做出这样深得人心的决策,对稳定军心,巩固后防,发展生产,甚至对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中原访古—名人名胜—羊琇
- 下一篇:中原访古—名人名胜—远古时代的天文学家阏伯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