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华夏源头今何在?二论华夏源头在济源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摘 要:华夏文明源头在那里?是很多学者探讨的大问题,我们几位同行也进行苦苦思考和调查,认为王屋山、太行山下的济水流域孕育着华夏早期文明,是母亲河,是龙文化的产生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现总结几点看法提出来和大家商讨,以推动我国华夏文明探源工程深入发展。    关键词:华夏 源头 济水区
    一、从旅游宣传促销说起
    “桂林山水甲天下!”、“感受黄山,天下无山”等流传千古的绝句,是当地政府和文人为了宣传和提高知名度发展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的言语夸张。这里的山水确实不错,但并非真实写照,且不说世界各国名胜山水,就说中国泱泱大国,悠久的中华民族,风景秀丽的千山万水,非桂林、黄山出类拔萃,不可言他了吗?
    改革开放的一招就是开发旅游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率。于是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寻觅本地山水风光、古迹遗址和人文景观,来展示本地区的历史地位和风貌,增加创收。由于媒体的参与炒作,景区的内功长进,把人们的视线从传统的景区转移到新兴的景区,有点背叛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哲理。正在热炒旅游资源的沸沸扬扬中,比济源王屋山迟开发六年的云台山风景区迅即名扬中外,肤色不同的游客比肩接踵,络绎不绝,纷至踏来,惊叹之声不绝于耳。其中有桂林人看完云台山景色发出惊叹,想不到奇缺水源的北方竟有怡人的风光!还有很多溢美之词和怡人画面屡屡见于中央电视台和多家电视荧屏。什么奇山秀水云台山,天下奇绝神农山,秀比江南青天河,天然氧吧青龙峡等诱人字句,这不能不是令人意外的奇迹!历史的常识告诉我们:山外青山楼外楼,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典范,发现新现象,忘掉一部分老印记,时间越长,忘掉的越多。在没有记录和意识浅薄的远古年代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奇迹的背后,却珍藏有令人惊叹的历史画卷!撕开尘封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窗口,窥视到远古时期在这片秀丽的山水环境中,炎黄始祖谱写的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源头——是在古代怀庆地域(现焦作和济源地域),展示的奇特文化,填补了华夏有历无史的空白!
    二、王屋山、太行山的地貌特征及先人活动遗迹
    由于古代怀庆地域位于王屋山、太行山下,背风向阳,水甘田肥,适应人类生活,所以炎黄先祖首选此地。五千年后的炎黄子孙根据地面遗留的遗址,心有灵犀一点通,悟出王屋山和太行山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地。从母系社会转换为父系社会的三大部落的活动区域,是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济源王屋山和太行山西段的地区,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在沁阳市的神农山地区,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在河北省内的太行山一带活动。济源现存的大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有的文化层厚达4米以上,有的面积达80万平方米,遗址中遗物非常丰富。郑州大学李敏教授率5名博士生导师考察后,赞叹不已,连声说:“像这么大丰富的遗址全国罕见,确实是中华前期文明的载体,建议以后把该地做为教学基地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过去大多学者都认为河洛文化在洛阳的洛河一带,我们根据现场考察其实是在古代怀庆地区,这里南有黄河,中有济水,北有王屋、太行二山,山清水秀,背风向阳,土肥水甘,有良好的人类生产条件,温县的武德镇古代称“洛”,济水、黄河在此交汇,说是河洛文化地区比较确切。现在传统说法的河洛地区离黄河较远,而且洛河在古代是条害河,不适应人类生存,更出不了河洛图书。在济源市灵山村北有一座约六百亩地的小山包,山上历代敬奉着一尊女神,叫王母娘娘,据传是母系社会最后一位部落首领,由于从母系社会平稳过渡用禅让的方式传位于父系社会,所以父系社会的部落领袖经常到灵山向王母娘汇报请示政事!后来人们把王母娘娘尊为神灵延续至今!正像英国资产阶级取代封建体制,未用暴力推翻的办法,把皇帝存留下来。英国女皇就是这样的模式,有位无权,只是国家的象征。
    王屋山、太行山是我国北方地区先期形成的山区之一,那么王屋山、太行山怎会成为炎黄先祖根地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这里的地质地貌的先决条件,就能得出结论为什么王屋山、太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千古神韵王屋山》中说:“王屋山是4A级风景名胜区,被评为世界级地质公园,自古就是我国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是道教圣地。是传奇寓言《愚公移山》的发生地!主峰天坛山,被誉为“天下砥柱”,相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设坛祭天,随后统一天下,被誉为一统圣地,天下第一祭坛,元代时被高道李老常列为“总仙宫”。成为五岳四渎及各路神仙朝拜之地。……”。天坛山下有一棵两千多年树龄的银杏树堪称“世界植物活化石”。树旁有一泓清泉,细流清沏透明,专家考证,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长期饮用能延年益寿,人们称为“万古不老泉”。这里还是中草药宝库,诸如灵芝、鸡头参、五色花等,山中猕猴、珍禽异兽经常出没。王屋还有一片原始森林,是现代留存的稀世珍木!2006年8月11日中外专家举行中国神话国际研讨会上,台湾学者王金荣论述了王屋山“女娲神话产地印证”,并辅以图例。现国家批准和授牌王屋山下邵原镇为“女娲之乡”。河南济源邵原镇小沟背,满沟布满五色石,附近有巨大鳌背山、陡峭娃娃崖,所以古籍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级,抟土和泥造人,扬泥块成娃娃崖等自然原形印证。与会赞同者有之,不能苟同者也有。但不能否认:伏羲、女娲是黄帝、炎帝的先人,生活在王屋山、太行山,繁衍了炎黄子孙,多种迹象证实,这里有远古先人优良的生存环境。
    也有人说伏羲女娲在周口淮阳,神话传说多是后人对先祖的美化、塑造、尊崇和敬仰,把神话带到迁徙地也很正常。既然黄帝、炎帝和蚩尤的父系社会部落发生在王屋、太行沿山一带,而母系社会的伏羲女娲不可能在迢迢之外的周口淮阳。一是交通不便,二是江淮平原,江淮平原形成滞后于王屋山、太行二山,是在几万年前淤集起来的。中华民族先人的生存环境变迁规律先由山地穴居,而后到沿山裸露的丘陵,再后进入陆地平原,最后活动到沿海地区。伴随着这种活动规律,炎黄子孙也把神话传说移位到当地盖庙立神,后来自然成为当地发生的故事,这是可以理解的。《怀川史话》写道西北有一座神农山之癫的祭坛就是经14位考古学家和古建筑专家考证,是当年炎帝神农祭天的地方。县志记载:在唐代道家人物杜光庭考证王屋山顶是黄帝祭天的地方。
    神农出生于山西高平的羊头山下,由于身高力大,聪慧过人,渐渐成为部落首领。王屋山一带因为有伏羲女娲创造的人文基础,生存环境较好,伏羲和女娲年老体衰,渐渐失去控制力,于是炎帝神农趁机离开山西高平一路南下,在太行山的神农峰前的怀川大地(即济水流域—编者注)上长期居住……,但有两个事实不容忽视:一是神农峰周边有许多神农有关的遗迹,如神农涧、神农洞、百划坡、五谷台、社农庙、始祖峰、伏羲殿、泥人场……;二是文物部门考证,济源和沁阳市境内有多处大型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这些都为神农在太行山前的济水区域的存在提供了依据。神农炎帝和伏羲女娲的生存环境最初应是在山地生活,因为当时生产力不发达,抵御天灾能力较低,只有山地才能减少灾害。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从这一句名言中看出盘古是中华民族祖根第一人,关于他的传说故事甚少,但济源市克井境内的太行山谷前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盘古寺,寺内有盘古殿和盘古塑像,据说就是古人纪念和祭祀开天劈地的盘古。盘古以后的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商汤等一系列人物都生活在王屋、太行山前一带。可以肯定,这样上下几千年的群体先祖人物生活在王屋、太行山,并不是个别人物的神话,无可挑剔的说明王屋、太行山下济水河畔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然而王屋、太行二山,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呢?
    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地球表面山水的比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而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表面被大水覆盖,就中国而言是西北高东南低,和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旋转偏角23.5°相一致,东北、华北、西北多山脉地带,而中南、华南、华东平原地区多于山区,横亘于华北地区的王屋、太行二山,属于早期从海底隆出海面的山岳,这里地理和气候条件适于人类生存,山地是5亿年前由大海内沉积的石炭岩上升为地球上的山脉。现在太行山上发现大量石缸群奇观,据专家们考证,是第四纪冰川形成的冰臼,据今已有200万年至300万,冰川融冰之水,沿地表裂陷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面的基岩进行缓慢的侵蚀,使基岩表层多处形成冰臼,冰臼是研究古冰川遗迹的有力证据。据了解,以前在我国的×和东北等地发现过冰臼。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中南部地区没有被第四纪冰川覆盖。王屋山、太行山发现的石缸确属冰臼,将对河南古代气候变迁的研究有一定意义。以此证明,王屋山、太行山从地下升起后被第四纪冰期覆盖过,冰川下有基岩,构成太行山水成岩,水成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容易被水溶解,经水溶解为二氧化钙和水,山崖多形成溶洞,供先人居住和后人观赏。碳酸钙经火烧后成氧化钙(CaO),氧化钙就是白石灰,是建筑材料。冰川消失后,王屋山、太行山露出本来面貌,活灵活现像一条巨龙横亘华北的河南、山西、河北的大地上,而后王屋、太行二山经历长期风雨剥浊,加上西北风送来的风沙,表面聚积一层泥土,适应植物的生长,诸如大森林和草木植物以及后来的飞禽走兽。又经地壳剧烈造山变动,部分原始森林深埋地下变成煤层,诸如山西、河南焦作、济源、辉县成为重要产煤区,王屋山黄背角原始森林很可能没受地壳变动影响,而留下的“活化石”。据有人研究,王屋、太行二山形成后,相当一段时期周边仍然茫茫大水一片,没有陆地平原,更没有人类活动,后来太行山上有了人类活动,只能在山上穴居觅食。据考证济源市八里胡同在古代曾是黄河的入海口,那么王屋、太行二山如海里长岛,又像漂浮海面的巨龙。
    那么,中华民族的先祖是如何走上王屋、太行二山栖息的,生生不息繁衍着炎黄子孙呢?
    人们称怀庆府(简称怀川即现在的焦作和济源地区)在王屋、太行二山南坡下,山青水秀,土肥水甘,植被茂盛,很适应人类活动,是物华天宝,藏龙卧虎,人杰地灵之地。且不谈古今英雄豪杰名人,就说温县已故农民天文学家职颖法和其它学者挑战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三大论点:(1)日爆说,称太阳爆炸过九次,每次吐出一颗行星,太行系现有八个行星,冥王星已排除在外;(2)地球气温逐年升高是地球自转变慢,轨道逐日缩小,逐年靠近太阳所致;(3)人不是猴子变来的,人类是从海水里自成体系的生命起源逐步演化而来的,从而脱离海内走上陆地生活的。因为现代人的胚胎学发育阶段和鱼类形态阶段相似、胎儿都生活在有羊水的子宫内,有相同的血液的循环系统,有吃盐(海水中咸的)的习惯。称人是猴子变来的,是达尔文进化论否定上帝造人的进步意义,但不是真正意义上人的演化。
    人类自身的发生发展,也被现代研究证明,近年来有的专家提出海豚是人类的祖先,海豚是胎生的哺育动物,因为有一支类似海豚的动物发生变异,有四肢和头脑,逐步爬上山地陆地生活,从爬行直立起来,直到攀缘用脑思考和用手拿石头发展到制造工具,从适应环境到改造环境的动物。经过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从穴居群体生活进入部落原始公社生活,直到进入阶级社会,变母系社会为父系社会,就有了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占据王屋、太山二山,而部落发生争斗,直到建立夏朝,开始了中华文明时代……。人类山地生存主要靠狩猎食肉、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后来从雷电火灾中得到熟肉和谷物,吃着更有味道,从植物的异味中发现了草药治病,又发现了一大批植物结的果实能供人食用,于是发明石刀耒来开荒种地,根据一年四季变化制定历法,按时播种庄稼。
    三、父亲山、母亲河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由于地壳变化,围绕王屋、太行二山沿山的海水退到东南方向,留下一条生生不息繁衍后代的秀水,在远古时叫水,后来又叫济水,济源古时称州,后来因为是济水发源地改名为济源。济水的源头在王屋山祭坛的山崖下有一水泉,名叫太乙池,据说是聚仙气之水以地下河潜流至龙潭寺,露出地面是“济水西源”,成为地面河向东流叫泷河;另一股地下水到济渎庙里露出地称“小北海”,称“济水东源”;庙东墙外流出水叫珍珠泉,水面冒着晶莹的一串串水泡,人称“珍珠泉”;北1里有万泉齐涌的自溢水泉称“济水北源”,和东源、西源、珍珠泉会合向东流形成珠河,珠河流经4公里至亚桥乡合河村和蟒河、河汇合后向东流叫济水!济水经沁阳、温县及黄河,贯黄河而不浊,潜流至荥阳出,经济宁、济阳、济南,达渤海弯入大海。济水一路曲折,三起三伏,保持清洁高尚的品质,是人们尊重的原因。济水神奇而且乖巧,逢济而出(露出地面),逢怀而入(地下),带有很多神秘色彩。其实是各不相连的水系,是古人人为的把它联系在一起,成为济水独流入海,封为四渎之首,可见人们对济水的尊重和神化程度,从这里可以看出济水流域就是中华文明发祥地。据地质勘探,焦作和济源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被称为地下海,这很可能是济水的蓄积。现代汉语词典里“济水”一词解: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的济源,山东的济南、济宁、济阳都因济水而得名。可见济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更有趣的是济水发源于王屋山沿着太行山向东绕体而行,犹如夫唱妇随的夫妻伴侣。如图示之:
    太行山和济水很像并行的两条龙,王屋山则像龙头。王屋、太行二山居陆地上代表阳(也称山南为阳),而济水沿着王屋山、太行山脚下,居下称阴,是一对阴阳夫妻相依而命,真可称为炎黄子孙的父亲山(王屋、太行二山)母亲河(济水)。最近有人称嵩山是父亲山,黄河是母亲河。我们说黄河并不发源于嵩山,只有路过,两者相隔甚远,勉强联贯,哪有王屋、太行二山与济水平行并列亲密无间的走势哩!
    四、济水载德厚道
    中国河流独立入海,有四渎之称:就是济水、黄河、淮河、长江,又在其源头修庙敬俸祭拜。济渎庙居四渎之首,占地132亩,保留有宋、元、明、清建筑,称为古代的博物馆,是很受游客赞赏的经典旅游亮点。济水被列位“公”,封过候和王,尊为清源王、广泽王等,资格最老、影响力最大,而不大的河流,怎能居首为先呢?这个问题在唐代时,唐太宗就问过许敬宗曰:“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也?”许敬宗对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替流屡绝状虽唯细独而尊也。”帝曰:“善。”济渎庙每年由皇帝下诏大臣祭祀,规模很大,现存有很多祭碑题记和玉筒,足以说明古人对济水的朝拜的鼎盛,虽然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依托神灵保佑,但从遗物上看济水历史的地位重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王屋、太行二山与济水自然孕育着龙文化,中华民族的图腾以各民族的崇拜物,集中一体以龙的形式表现出来,历代皇朝飘扬龙旗,皇帝出巡龙旗开道,龙辇龙船,皇帝的子孙称龙子龙孙。济水源头的一段称泷河,在泷河南1里有蟒河,蟒即大龙也。龙在陆地上没有三点水傍,在水中称龙加上三点水傍,无论泷和龙都指龙,而不过是水龙和旱龙罢了。龙的称谓还与王屋、太行、济水有关!古都洛阳称王屋、太行山是靠山,是龙脉,明代洛阳万安王在天坛山修了南天门至今尚存。王屋、太行二山和济水是龙文化的发源地,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祖根地,成为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繁衍地。王屋山一峰突起加上两边的日精、月峰是一个大房山墙,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有学者把王屋山称为“地根”也,济水是“脐水”,是地脐之水,产生的文化为“昆仑文化”,这三种叫法被尊为地球生命和文化之源头。
    济渎庙建于隋开皇二年,历代重修,现有一付对联很耐人寻味:位尊四渎泽华夏,福永千秋济众生。“位尊四渎”那就是济渎居首。“泽华夏”,就是泽惠华夏的人们。“福永千秋”就是造福的永远性。“济众生”可以理解为济水救济、济世,一个“济”字,寓意多多;“众生”不指一个人,而是华夏先民大众受益!这副对联昭示华夏炎黄子孙不要忘掉祖根,中外华人寻根问祖,首先要到王屋、太行和济水的源头探究一番,不要错认了父亲山、母亲河!夏代都城的原城和原昌遗址,就在济渎庙旁边的地下,在春秋时周文王封原伯达为原城诸候王封地,后代人也以原为姓,原城即是全世界华人原姓的发源地。以原城为中心,封国即原国,因原国处于九州之中,称“中国”,后又延伸为“中原”,受日月的辉煌影响称“中华”、“华夏”,这是炎黄始祖对日月的尊崇!
    济渎庙的将军柏是后汉皇帝封的,传说是唐代尉迟敬德监修济渎庙时在此柏树上挂过钢鞭。历代的文人墨客到济源游览,写文章、赋诗篇。其中有唐朝韩愈写的千古绝唱“送李愿归盘古寺序”;还有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玉真公主出家到济源阳台宫,从师司马承桢学道,李隆基亲身到济源看望玉真公主,后来还亲自题碑额和写文章保留至今。诸多的历史积淀充分证明济源的历史文化渊源。
    历史的错位,需要更正,黄河侵占山东段的济水河道(现代汉语词典里注释“济水”一词可以为证)。黄河在历史上是一条害河,根本不配称母亲河,而济水清清象征道德高尚泽润良田、温柔而不发狂才可称为母亲河。冯维盛从温县到垣曲一路考察的结果使他大吃一惊,夏代史料中所描述的河水并不是全段的黄河,而绝大部分指的是山西东南和河南西北的水文情况。这正是指济水流域。
    济水对中华民族有三大贡献:流清、泽广、德厚。济水从王屋山源头出没,三起三伏,千里东流入海清沏透底,满河鱼虾,两岸庄稼清绿结实。济水是天然纯净水,含有20余种元素,不热不冷,人们喝了不生病。济水恒温4℃左右,冬暖夏凉,冬天沿河升腾一条雾带,是济源一景,叫济水发潮,是由水温高于气温的温差形成的。夏季气温高,而济水仍为4℃左右,所以水显得冰凉。上世纪50年代济水资源丰富,在济源铁岸济水穿过的村中打了十几眼机井,水喷柱3米左右,由于现在工农业用水量增加机井已经枯竭,再向下才可见水源。流清是济水的特征,而江、淮、黄携带泥沙呈现黄色。黄河冲击济水河道,济水流清不变,还不和黄河“同流合污”,黄河泥沙太大,人称黄河没底海没边。毛主席1968年来郑州视察曾想游黄河,为主席安全受到河南省委阻止,毛主席一生胆识超人,不怕美帝、苏修、原子弹及一切困难。但对黄河惊叹说:“什么都可藐视,唯有黄河不能藐视!”黄河、长江、淮河凶险、暴虐,源头和两岸不符合当时生产力低下,抵御洪水灾害能力有限的人类生存,怎么会造福于人,成为炎黄的发祥地呢?只有济水流域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说济水流域是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山东、山西是以太行山分界的,河南、河北是以济水分界命名的。商朝盘庚说:我们要迁都到祖先成汤的兴盛地,重返河洛平源,就是济水流域,后来就迁都殷(今安阳)。有人设想设中原省,包括邯郸、安阳、荷泽、新乡、焦作、济源、晋城、长治等,这正合乎华夏历史的真实!
    济水的第二贡献是泽广。济水是百利无害的清水河,她如母亲乳汁哺育了炎黄子孙的世世代代。华夏始祖从山区移居平地农耕生活,济水成为第一需要,烧水煮饭,灌溉农田种植庄稼,饮水洗涮,少不了淡水。济水潜水地下,可开发掘井供人饮用,冒出地面可浇灌良田,滋润庄稼。沿济水流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高梁、怀药、熬制阿胶。济源有三四十个村庄产水稻,碾的大米粒长且青色,吃着粘连味香,因是济水清清灌溉的结果。济水的鱼称药鱼,黑色体圆,一般10斤重左右,一群群,在九曲弯、花红潭、葫芦潭居多,可治痨症、胃病、气虚等病。水的蟹、虾也很有特色,可惜上世纪工业污染70年代后就不见了。济渎庙周边有合瓦地产的济渎金蒜(红蒜),捣汁粘不沉不腐,蒜苔无纤维,古代是皇帝贡品。济水区域产的竹林和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夕、菊花)享誉海内外。山东阿胶必须用济水熬制,疗效才好。上世纪80年代前,济水两岸人们还利用济水落差发电,带动水磨磨面等。
    济水第三个贡献是德厚。济水千里流程一路平稳,从来不发生泛滥,更不会淹没庄稼,毁坏房屋,造成沿河农民流离失所的现象,所以沿河人民崇敬她,以高尚的道德尊重她,沿途建庙祭祀,目前还保留6座,唯济渎庙规模最大。沿途以济水取名的地名很多,如:济源、济南、济宁、济阳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济水沿岸百姓没有筑坝防涝,而受益养育着子孙后代,安居乐业,富泽一方。而黄河则是年年修堤筑坝防之泛滥。沿途成为悬河,高于两岸城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历史上的黄河经常决口,吞食了无数生命和财产。现在开封市城区已低于黄河水平面,宋时开封城距现地面8米深,可见黄河灾害之严重,所以对母亲河的真伪有必要认真反思!要以善恶来定母亲河!还历史的真实面貌,纠正历史上的错位,是十分必要的,这是认定华夏真正发祥地的重大研究课题。
    五、我们的社会责任
    探寻华夏炎黄先祖时期的生存环境地貌,是当今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责任。不少专家说:“几千年来,夏朝历史的研究难点在于找不到夏朝历史人物的基本事件或基本吻合的山水环境。”我们认为:王屋、太行二山和济水流域是华夏的奇山秀水,是华夏先民们的优良生存环境。由于商朝扩大疆域到黄河流域,秦汉的都城定位在西安,上下又历经2000多年,难免产生错觉,误认为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发祥地,把黄河说成母亲河。由于济水流域紧靠黄河,下游两河又合在一起,互相沟通,黄河流域长,水势大,说成母亲河也可以理解。学术界允许不同观点和争论,但要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以实地考察为基础,还历史本来面貌,不能以约定成俗为结论,误传历史,冤曲了先祖,是我们后代的不负责任。总之,华夏源头目前是中国历史的空白,积极探寻和研究十分必要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