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以济源为中心的夏文化探讨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摘要:济源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隅,面积1931平方公里,背靠王屋山、太行山,面临黄河,是华北平原的西北角,素有扼守中原之要地之称。中间群山环抱,济水涌出,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记载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变化,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
  关键词:济源;夏文化;探讨。
    一、华夏源头在济源
  华夏的文明源头有多种说法,中心地带在哪里?至今没有被公认,在史学界仍为一个谜团!华夏是存在的历史事实,但留下的古迹甚少,发现文物不多,历史传说有限,史料记载也不完善,所以出现对华夏源头的说法不一,不能形成定论。但近些年的研究已经显示华夏源头真谛,只要进一步研究成果,华夏源头就会大白天下。找到中华民族的根-华夏源头,等于解释中国文明史的由来,如果找到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就掀开了中国历史开端精彩的一幕……。
  1987年8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君》一书中,开篇第一章《商汤》第二页第三段明确地写道:“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区,即今天的豫北晋南一带,是夏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河洛之间地势平坦,物产丰饶。依据这些有利条件,夏人较早地完成了由部落向国家的转化过程,依靠武力控制着周围的被征服部落。这些部落向夏王朝称臣、纳贡。汤所在的部落也是如此。”这段话有四个概念值得探讨, ①豫北晋南一带是夏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即现在的济源市、沁阳市和山西南部。②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依的是太行山,傍的是济水,(夏称沇水)而不是依的邙山傍的黄河!③“河洛之间地势平坦”指济水流域的济、沁、温、孟地带。因温县的武德镇古代称“洛”,“河”指济水,并非指现在的伊水和洛。④依据这些有利的条件,夏人较早地完成了由部落转向国家的转化过程……。由此说明夏朝已是国家,脱离原始公社制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夏朝是形成中国最早的国家。中国、中华、中原、华夏的称谓都源自夏朝。
  华夏源头在济源及周边的晋南、沁阳等地,还在商灭夏征战中亦可佐证。《中国历代名君》第六页说:“在商人的强大攻势下,夏王朝在东方的屏障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山东范县)、昆吾(今河南滑县东)都先后被征服了,夏王朝暴露在商部落及其联盟的面前......。”“灭夏的时机成熟了,商汤率领大军向夏王桀发起了总攻,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展开了决战。随后又挥师西上,进至夏王朝的腹心地区。”“挥师西上”是由平地向山区进发的描述,不正是往济源、晋南、沁阳的山区吗?如果是洛阳一带,那就叫南下了。商灭夏后,在济源、沁阳一带留下的汤帝庙最多(28处),说明商迁都有夏之墟。”
  华夏源头所指济源及周边地区,并非《中国历代名君》一家之言。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一章103页说,夏少康子帝杼北渡黄河,都原(河南济源县)......由此说明现在济源市火车站一带就有夏代遗址和古原城。现在还有一道古城墙,是商周时留下的原城城墙遗址。东周时期留下的“伐原示信”故事,是以证明原城的存在。故事说,东周(都城洛邑)时周襄王不敌狄国,要求各诸侯国保护京城洛邑(今洛阳),晋文公首当其冲打败狄国。为奖励晋文公,周襄王把京畿的阳襄(今济源市轵城一带)和原城(今济源市西北)赐给他。晋文公进驻原城,遭到抵抗,晋文公采取不打而劝归顺的办法,信服了的原城居民归顺了晋文公。这说明晋文公尊重原城的居民是因为夏朝的后裔。
  揭开华夏源头的神秘面纱,让史学界为之震惊的是一位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做出了大发现,在新闻界一炮打响。1992年5月19日,新华社电稿给史学界播出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河南省济源市农民冯维盛20年来潜心研究夏都城获得突破性成果。冯维盛在长期艰辛的研究中,发现夏朝与夏前5个都城中,除阳门王都城在沁阳紫陵镇外,其余的禹都阳城,夏斟寻城、夏斟灌城,少康中兴城都在今济源市境内。同时,冯维盛还分别在济源和沁阳找到了夏代少康陵和东陵。在济源境内还发现了夏代的盘古、三皇、济渎等祭祀地。”
  冯维盛的研究发现济源市是夏朝的腹心地区。还发现济源市玉阳山地区的夏神庙姬沟村是夏朝开国君主黄帝的出生地,这里有真正的黄帝陵墓!所谓陕西的黄帝陵和新郑黄帝出生地,那都是尊崇黄帝的象征性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黄帝时期活动范围不可能那么大,主要活动区域在济水流域河南东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南部。冯维盛还发现夏朝的经历年代为千余年,而不是夏启后的四百多年。有十条据证,其中《史记》上有“夏多殷”的句证,殷朝历经五六百年。“夏”既然多“殷”,那就是千年以上。有人误认为“夏启”为夏的开端,正好把夏朝黄帝、唐、尧、虞、舜和禹的鼎盛时期丢弃了600多年。黄帝是夏朝的开国元首!启至桀是夏的没落时期。他还断言:大禹治水,既不是治黄河,也不是治济水,而是治克井镇原昌村(当时是夏第二都城)附近的季节河。当时既没黄河可治,济水(古沇水)流水平稳,因水涝多山洪瀑发,经常骚扰京都臣民生活不安。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极低,不可能治理黄河。后人在黄河流域建禹王台、禹王庙,甚至起地名称谓,那只是模拟历史,尊崇禹王罢了。
  一位38岁的农民冯维盛,以探寻华夏文化源头为己任,用生命中最宝贵20年的青春年华,为考证华夏历史源头倾其家产投入3万多元钱,踏遍济源山山水水,走过数万里的征程,沐浴了风风雨雨。又苦读《今古尚书》、《说文解字》、《水经注》、《竹书纪年》、《史记》、《资治通鉴》、《经史辨体》等经典文献。对《商书》、《周书》、《秦书》文献的内涵,加上他本人的灵性和悟性,殚精竭虑写出引起史学界重大凡响的两篇论著:《中华发源地夏宗综述》和《夏都城五都八迁史考》。他曾带着论文和考察史料,赴郑州、武汉、北京等地,向中国一流的文化史专家李戏鱼、张岱年、任继愈等人虚心请教。专家们纷纷鼓励他说:“几千年来,夏朝历史的研究难点,在于找不到与夏朝历史人物、事件的山水环境,你的发现是条重要线索,值得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1991年夏天,冯维盛在洛阳召开的国际夏商文化研讨会上散发了两篇论文。与会140名专家教授如读奇文,为之一振,称之为闻所未闻,大开眼界。又得知出自于一个青年农民之手,很想与之谋面,访问于他,可会议登记簿不见其名。原来他囊中羞涩,交不起600元会费,把论文交给报到处,借故离开友谊宾馆,远住郊区简易旅社。他每天步行去会场,一日三餐在街上买个馒头充饥。研讨会代表给冯维盛的论文高度评价,一些专家称其论文是本次研讨会最大的突破,称他可能成为华夏源头文明研究第一人。1991年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首次介绍了冯维盛的“夏朝五次迁都学说”。
  1992年4月26日,省历史学会特地在济源举行历史文化研讨会,专题论证冯维盛的研讨成果。与会40多位专家听取冯维盛的考察报告,还偕同与会人员考察了盘古寺,禹都阳城(今克井镇原昌村)遗址,挖掘城墙查看墙体夯土,专家们颇为信服。4月30日,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唐嘉庆教授向新闻界发布新闻说:“冯维盛对夏都城严密的考证,为夏朝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线索,夏朝史料涉及的山水、地形,以及太行山在济源都得到了印证。我们认为济源极可能是夏朝都城所在地。
  冯维盛的研究又经历十多年后,到2005年10月28日,许天在大河报上厚重河南版发表一篇文章, 在阐述1999年十大重点文物遗址——府城(雍州)的历史地位时说:“以沁河为界,河西是夏文化,河东是商文化。”这不正说明济源是夏文化的中心吗?
  冯维盛的华夏文化研究在新闻界炒得热火朝天时,1992年8月9日,焦作人民广播电台撰写专题《华夏探源人》,于10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接着《中国日报》(英文版)转载。1992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学会评《华夏探源人》为二等奖。1993年,时任中社科院长李铁映视察焦作,听了有关冯维盛的汇报后说:“可破格录用他到有关部门专门研究,填补中国夏文化研究的空白。”当时焦作正办理他到焦作文化局工作。济源市抢先一步,录用他到济源市博物馆工作。
  夏朝都城在济源,那么济源市大可名扬世界,炎黄子弟前来济源谒祖就会络绎不绝!周边的省市县也悟到自己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更领会文化的历史地位、作用和价值。山西省委宣传部一位领导颇有灵性地预见说:“二十年历史看深圳,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五百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山西!”这话说得很深刻,但山西只有晋南沾夏朝文化的边,其主要在济源、沁阳、温县、焦作和山东一带。一言以蔽之,就是济水才是母亲河,济水区域真正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很多专家说:“五千年历史看中原,中原历史看济源和周边地区!”
  学说研究不能搞独家专利,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能先入为主,人云亦云,抱残守缺,不能讲门第、论身价、看地位。否则,堵塞言路,会窒息科学探讨。如温县有位农民天文学家职颖法提出过“日爆说” 说太阳爆炸过十四次,形成14个行星,现在人们知道十三颗行星,在宇宙的有个方位还存在一颗行星。他的研究成果报到中科院后,个别权威说:“我们专门研究,就不知道有一颗行星,他一个农民就能知道啦,这不成了大笑话!”没过几个月,美国科学家发表一篇论文,定论职颖法说的正确。原因出自于宇宙飞船飞行到那个方位,由于行星的引力发生了倾斜。所以说,华夏文明源头的准确方位不是黄河中下游,而是济源才对,济水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二、济水(河洛)文化和夏代的关系
  研究人类历史的先决条件,是要了解地壳形成的状况,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环境。人们现在习惯地称黄河为母亲河,把黄河中下游称之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是华夏后裔对真正的中国历史开了个玩笑,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渊源走进了误区。忘却了华夏源头的真正方位。现在是追回历史遗忘的时候了,《中国历代名君》一书中明确华夏源头的方位在豫北晋南一带,是夏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河洛之道地势平坦,物产丰饶......”这一区域正是济水领域,而不是黄河中下游。山指太行山,河指济水,河洛指济水流域的济源、温县、沁阳、武陟、修武直至山东的济南、济宁、济阳等地。温县武德镇在夏时为洛中心地区,就是怀府八县(济、温、沁、孟、修、陟、阳、武、原,武即现在的原阳三县)。
  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地球几次变动后,形成表面浩瀚的漫天大水,再有地壳变动有山脉出现,太行山就是从海底冒出来的,然后成陆地的裸露和沿山一带的平地。济水是先于黄河形成一个水系,源头在王屋山太乙池,潜流(地下河)到龙潭和珍珠泉涌出地面,形成龙河和珠河,汇合成济水。济水流经河南山东入渤海。由于济水先于黄、淮、江水系的形成,中国四大水系不能没有它,人类从海里形成自成体系的进化,先在山上穴居生活,后到陆地。炎黄一族就是从太行山上走进济水领域的陆地,济源的玉阳山下是10里见方的盆地,土地肥沃,三面环山,皇帝出生在这里的夏神庙姬沟村,济水流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生存环境。有一位在济源任职的女书记周春艳,曾自豪地对记者说:“我祖籍是济宁市,出生在济南,现在在济源市工作。”
  黄河下游侵占了济水河道,也把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声誉抢在了自己的名下。黄河泛滥成灾,是百害一利的河流。济水涓涓细流没有灾害,是人类生活的极好环境。由此说明,济水流域是真正的华夏发祥地。济水河道因被黄河的入侵而被后人遗忘了。应当恢复历史的原貌,孰不知在济水形成水系后,这一水系流域内炎黄始祖繁衍生存的时候,江、淮、黄还是洪水漫漫,根本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而黄帝、炎帝、蚩尤三部落的活动区域,正是沿太行山脚下济源玉阳山、沁阳神农山和河北省内太行山的脚下,也正是济水流域。所以说:济水才真正是母亲河,济水流域是真正的中华民族发祥地!学术研究要以尊重历史为准则,不能屈从传说和习惯的说法。生活在济水流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从原始公社转向奴隶社会,产生了私有制,发生了争夺物质的战争。炎黄联合打败了蚩尤,正式成立了夏朝。传说蚩尤能行五里雾的天气,能见度很低,请想当时江、淮、黄地区该是何等恶劣!但是黄帝的智慧更胜蚩尤一筹,他发明在雾天作战的弓箭和指南车,在玉阳山演兵习武,自称天上玉皇大帝的嫡子(即天子)到天坛山顶祭天,宣誓对蚩尤进行征讨。中国有珠穆朗玛峰、泰山、华山等,但黄帝时代交通、信息不便不可能知道,他只知道家乡的天坛山最高,所以到山顶祭天。以后的历代皇帝都到天坛山祭天,到了明清时嫌得路途遥远,在北京同纬度轴线上建了天坛进行祭天。
     三、中国、中华、中原、华夏名称的由来和夏代的关系
  中国、中华、中原、华夏,这四个叫响中外的名称,都来自夏朝。夏朝是我国建都立国的第一个国家,他统治着周边的多个部落,居于中心地位,就简称中国;夏朝对天文有研究,天文台就设在王屋山天坛顶两边的日峰和月峰,称日月光辉为华,就把中国又称“中华”。现在的农历原称夏历,是夏朝天文台根据观测日、月的旋转规律制定的历法,其中24节气的春夏秋冬界限那么明显,不正是济水流域的气候特征吗?夏人非常尊崇日、月的光辉照耀万物生生不息,称“中华”和“华夏”以为夏人的荣耀。中原的来历就是说夏都城的原城,它居于龙潭和珍珠泉的中间,就称“中原”。也可能是原城在中国的中心就称“中原”。所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古训。考证起来也有不少史实证明,商汤直取中原灭夏的天下。周文王是黄帝姬姓的后代,被分封雍州(即今焦作府城)属济水流域,正是中原地带,奠定雍州是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理位置,雍州是周文王伐讨商的大本营。在新乡牧野决战伐纣灭商,正是先取中原而得天下。直到隋朝,传说隋文帝杨坚听信算命先生说:“你有帝王之相,但不惜杀一批人,特别是李姓一族,方能坐久天下。”杨坚信以为真,杀掉异己,也大肆杀戮李姓,杀到李渊时,他心慈手软,因为李渊是他表兄弟,心想他不会夺我天下,免他一死贬为唐公去太原镇守边关吧。这一贬离开杨坚身边,李渊在太原创建根据地。隋炀帝即位,朝政腐败,天下大乱!四处反隋义旗纷举,有政治眼光的李世民,劝父起义,打着扶隋反乱的旗号(唐公)令天下。李世民带领军队先占据黄帝出生地济源玉阳山,宣誓说:“当取天下后,无论建都何地,必在玉阳山建仿都城宫殿式建筑。”李世民取天下继位唐太宗,编了个梦中故事说:“有一老翁在梦中提醒我当年玉阳山起义,许愿建仿都城......”大臣们纷纷响应,皇上答应的一定要办!于是在玉阳山建了灵都观,完全仿造皇宫模式。由于日本侵入中原轰炸,现在仅剩一座房子,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唐朝对济源情有独钟,李世民起义在济源举事,唐玄宗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去济源阳台宫出家从师司马承祯,李隆基亲身去济源探望妹妹。唐朝的文人墨客云集济源赋诗作画赞颂王屋山、天坛山、盘谷寺。这正说明济源是唐尧、虞舜的夏朝兴盛时期……
  现代汉语词典解“中原”、“中华”词义说:“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的南部”。“中华”指古代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指中国。这些解释对不对呢?指大范围而言无大错,但具体的方位是不确切的,具体地点在济源地区。不然李世民怎么会专程夺取玉阳山,实现得中原而取天下呢?只是黄河后来居上,名气大,侵吞了济水河道,窃取了济水名声。正象历史学研究那样,小人物冯维盛,人微言轻,如果是一某权威历史学家,这个夏源头的揭秘,那就会一言九鼎,会起轰动效应!然而好事多磨,历史就是历史,相信最终会被人们公认,还历史本来面貌!
  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原、中华的解释是指外延而言,我们认为中原、中华内涵是济水流域!
    四、原城、夏都、原昌、原字的关系
  原城现在济源火车站,有城墙和城池,面积80万平方米,遗址内函丰富,龙山至春秋时文物较多。原城是西周时封原国之地,是原姓的发源地。《竹书记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史料大都是传说。从竹书记年中说夏代“帝抒居原”,是指夏代都城在原城,以前原城叫什么名称,现无据可考,后人以当时的地名记叙。夏都和原城是在同一个地方,夏都比原城早2000余年。
  离原城北5公里有一个原昌村,古代称原邑、原乡。地下有仰韶、龙山、商周文化遗址。村中有一教师名叫李建庭,他经过20多年的考证,认为夏都在原昌村。原字的早期符号是厂字下面三个泉字,这个厂就是太行山,山下原昌村有三个泉,这里是原字的发源地,又是原城所在地。原来的字经过演化变成现在的原字。根据是现在的地名,保留一个原字,原昌即是原城。中国社科院王大有教授也认为这里原是三皇五帝到夏代的一个都城,有迁到原城(火车站)的可能。两地不同时期用一个地名,有一定的连贯性或指一个范围。
    五、现在地名和夏文化相一致及名人考证
    济源玉阳山下有夏神庙村,以夏神庙为名,该庙原创建年代不详,供奉夏代君主(大禹神像),现遗址尚存。距该村不远有个姬沟村,民间传说是黄帝的出生地,黄帝姓姬由此产生。夏神庙村东北有东、南、西、北村,为当时祭祀社稷的地方,现保留一个社的意思。夏神庙南有三皇庙村及三皇冢,西有王屋山,中国社科院王大有教授考察后认为:“该地区是中华民族上古时期活动中心;王屋山是昆仑山天柱,中天中镇王屋山是人类创世测天建时之根;博物馆的百花灯是古时期人类崇拜图腾的代表作;济源是创世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道教大师杜广庭写了《王屋山圣迹记》;省著名考古专家许顺湛说:“黄帝取丹决于王屋山”、“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源头”的结论;初中地理课本18页记载黄帝战蚩尤军事路线经过王屋山;焦作考古队队长杨贵金、罗火金也发表文章,夏代文明在怀庆(济源、沁阳、孟州等地);济源大地上有多处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作者曾在王屋山顶发现黄帝祭天遗物。
  综合以上情况,说明济源区域是夏代活动中心地区。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