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开封与戏曲渊源点滴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战国时魏、五代时梁、晋、汉、周及北宋、金建都于此,历朝号东都、东京、南京。王国维认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此说为近现代戏曲学者所认同。
    一、戏剧起于宋代
    北宋建都开封,历时160余年。王国维曾说:“至宋金二代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如果这话不错,当时开封应是孕育北杂剧的地方和全国最重要的戏曲演出中心。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多处提到当时开封的戏曲(宋杂剧)演出,如“勾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莲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这似乎是指商业演出。该书的《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赐宴》条和《驾幸临水殿观争标赐宴》条都记载了杂剧演出。这种演出大抵相当于喜寿宴会或堂会演出,和当今新年京剧晚会相似。《都城纪胜》也记载有宋杂剧“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看来宋杂剧是分三段。有人认为元杂剧(北杂剧)的一剧四折一楔即脱胎于此。
    二、很多戏曲故事都发生在开封
    王国维在论述金院本时指出,“开封是宋之东都……故多演宋汴京时事”,又说院本中人名、地名“他如郓王、蔡奴、汴京之人也,金明池、陈桥、汴京之地也”。1127年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俘虏,13世纪初蒙族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崛起,给金造成威胁,1214年金都由中都(今北京)迁至南京(开封)。金在北方统治100多年。宋、金、蒙古诸方相互争战,社会动荡延续了100多年(12世纪到13世纪后期)。开封作为宋、金都城的时间有270余年。起于宋代的戏剧,开封不能不是最重要的演出中心。
    (北)杂剧剧目中,北宋开国皇帝及元勋戏、宫廷戏、包公戏、水浒戏、杨家将传说戏占有重要地位。有人统计,以开封(汴梁、东京、南京)作为全剧或其中一折为背景的有38种之多,占全部现存杂剧的42%。其中流传时间长、地域广的有《杀狗劝夫》、《燕青博鱼》、《谢天香》、《蝴蝶梦》、《灰阑记》、《救风尘》等。元代李潜夫编写的《灰阑记》写二母争子,包公根据心理学和亲情断案,近代有英、德、法译本流传海外,布莱希特还改编为《高加索灰阑记》。《燕青博鱼》描述燕青到汴京求医,结识燕顺并义结金兰同归梁山。杨家将戏里涉及潘杨矛盾、赵德芳、天波府的许多戏都难以和开封分开。当今舞台上仍常演不衰的《狸猫换太子》、《打銮驾》、《遇皇后·打龙袍》、《杨排风》、《清官册》、《状元媒》、《野猪林》、《秦香莲》、《窃符救赵》等戏曲的故事均发生在开封。
    三、元曲大家白朴出生于开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之一的白朴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生于开封。白朴的剧作有15种,现存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卿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和《流红记》与《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其中《墙头马上》和《梧桐雨》的故事不断以不同版本和剧种流传上演,至今不衰。
    白朴生长于宋、金、元政权对峙和嬗变的时代,但他一生政治上始终保持清白,有词〈石州慢〉写汴京故都,心境悲凉:
    千古神州,
    一旦陆沉,
    高岸深谷。
    梦中鸡犬新丰,
    眼底姑苏麋鹿。
    
    少陵野老,
    仗藜潜步江头,
    几回饮恨吞声哭。
    岁暮意如何?
    怯秋风茅屋。
    元代严禁农夫市户、良家子弟学演戏曲,不许戏曲艺人后人应试。旧时开封话说是戏曲艺人“低耷”。白朴以文学世家的名士,积极参与戏曲创作并有巨大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戏曲音韵学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原应指开封—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区域。至今京剧除“京韵”、“湖广韵”外,还讲究“中州韵”。
    祖籍大梁的钟嗣成的著作《录鬼簿》记录了元代重要戏曲与散曲作家的生平及著述,书成于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后又经增补修订。该书是研究戏曲、元曲的重要文献,为历代学者所引用。钟嗣成不仅是学者,还是戏曲作家,创作了《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郑庄公》等7部戏。
    四、周王府奏响戏曲第二春
    到了明代,朱元璋的孙子朱有燉封于开封,封号宪王。他的戏曲活动应在15世纪。这是中国戏曲走向第二个鼎盛期的前奏。朱有燉洞悉音律,著有《诚斋乐府》和30多部杂剧。朱是皇孙贵胄,当然有条件排练演出自己编写的戏曲。李梦阳有诗《汴中元夕》记载当时新春演出朱编戏曲时的盛况,“空中骑吹名王过,散落天声满九州”,“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还有“唱彻宪王新乐府,不知明月下矾楼”的诗句也描述了同样的场景。金梁桥在开封市内,在明代是繁华的地方之一。
    清末民初的词曲学者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臣,江苏长洲(今苏州)人,近代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和诗词曲作家,是与王国维同时代的重要戏曲学者和作者,主要著作有《中国戏曲概论》、《南北词学》、《曲学通论》等,于1917~1922年在北京大学任教,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是他的学生。吴梅于1909年到开封,曾写下四首七律《大梁怀古》,其中有两处提到明代戏曲演出的盛况,“秋风禁苑花纲石,明月矾楼乐府词”和“西园花发催晨月,内府词成付教坊。重对金梁桥外月,碧云无际月如霜”。
    五、开封是京剧、昆曲的沃土
    京剧自1790年三庆班进京开始孕育,到1840年前后形成,19世纪末进入第一个鼎盛期,这一时期有一位自号鸣晦庐主人的官宦子弟记述在12岁时来到开封,住在曹门里,去看茶园(清代戏院叫茶园,看戏不购票,只收茶钱)戏,到演出办公室(掌剧者室)稍事休息,知道有两位从北京来的青少年演员(雏伶)艺名十二红、两盏灯。当天两盏灯演《扫雪》,十二红演《定军山》。后来又在堂会上看过《除三害》和十二红演的《庆顶珠》(即《打渔杀家》),当时有一老年观众评论说:“是谭叫天音也。”(谭叫天即谭鑫培,谭派创始人,是当时的顶尖当红演员)。过几年又看过十二红的《九更天》,他于己亥年由汴京回到北京。这段记述说明了京剧于清末民初在开封演出的盛况。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封一直是京剧、昆曲的沃土,演出长盛不衰。先后到过开封献艺的艺术大师有梅兰芳、荀慧生、李少春、马连良、奚啸伯;表演艺术家有韩世昌、徐碧云、钟鸣歧、宋鸣啸、宋德珠、许翰英、杨荣环、李玉茹、李蔷华、关正明、小麟童、言少朋、厉慧良、小王桂卿、李元春、袁金凯、王泉奎等。他们给开封人民带来了精湛的艺术,受到热烈欢迎。
    六、梅兰芳开封义演赈灾
    1934年梅兰芳在开封义演赈灾。当时刘峙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命文坛名流郑剑西、周寒僧到上海请梅大师莅汴。同来者有王又宸、姜妙香、姚玉芙、刘连荣、朱桂芳、魏连芳、陈月梅、李非书、王少亭、苗胜春、王凤歧、徐兰沅、王少卿等。到汴次日,刘峙在禹王台宴请梅剧团的艺术家。梅在人民会场演3场,又加演8场。省赈灾委员会赠梅缎匾,上绣“灾民受福,德音孔昭”。
    当今开封籍的京剧演员有刘奎官,号称“河南王”,开封大王庄人,著名花脸、红净,先后拜苏庭魁、范宝亭为师,与周信芳同学。多年与张君秋合作的小生演员刘雪涛也是开封人。另外,中国京剧院的净角演员景荣庆,开封人,早年曾与梅兰芳大师合作《霸王别姬》等剧,现在虽然年事已高,还在一些纪念性活动中或为提携青年演员而亮相舞台或荧屏。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