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史前的郑州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1977年春天,在郑州新郑西北7.5公里的裴里岗,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种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的文化遗存,这种新的文化遗存在郑州地区发现了30余处,如新密莪沟北岗遗址、马良沟遗址、新密老城遗址、高沟遗址,巩义铁生沟遗址、北营遗址,登封双庙沟遗址、朝阳沟遗址,中牟业王遗址,等等。由于这类文化遗存以磨制石器为代表,因此被确定为新石器文化。又因为文化面貌以最早发现的裴李岗遗址最为典型,所以被统称为“裴李岗文化”。
多种多样的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裴李岗遗址中,出现大量的经过磨制的石器。器物有磨盘、磨棒、铲、镰、刀、斧、弹丸等,其中以磨盘、磨棒、铲、镰最为典型。石磨盘平面多为前宽后窄的椭圆形,盘底附有四个矮足;有的平面狭长,后端平齐如柳叶状,盘底无足。最大的长76厘米,高8.5厘米。磨棒呈扁圆柱状,两端较粗,有的长达38厘米。磨盘琢制得形状规整,使用面平
整光滑,与光滑圆润的磨棒配套使用,是加工农作物的工具。石磨盘仅在裴李岗一处就出土40多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七、八千年前裴李岗先民原始农业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谷物加工技术也相当发达。
中原地区最早的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发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秦汉以前,陶器一直是人们主要的生活用具。
裴李岗的陶器,是目前河南境内发现最早的陶器之一。从制作工艺和器物造型来看,裴李岗陶器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陶器。裴李岗时期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也有掺砂粒的夹砂陶。陶土经过选择和淘洗,泥质细腻。陶器大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也有的直接用手捏塑而成。器物表面经过打磨,多为素面,少量的有篦点纹、篦纹、指甲印纹、划纹、乳钉纹和绳纹装饰。器型主要有鼎、罐、壶、三足钵、碗、勺等器型的生活用具。
鼎是当时常用的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鼎腹部下方有三足,可放在地面上,直接在下面烧火做饭。河南博物院有一件保存完好的裴李岗时期的陶鼎,为夹砂红陶,手工泥条盘筑而成;大口卷沿,底圆而鼓,下附有三个长方形扁状足,腹部装饰有三圈乳钉凸饰。这件陶鼎被视为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器物。
裴李岗遗址中还出土有一些陶塑艺术品。陶塑的猪首栩栩如生,陶塑羊首耳部突出,活灵活现。陶塑老人头像,扁头方脸,前额平坦,眉脊粗壮,宽鼻深目,口眼生动,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陶塑人像之一。
母系氏族的社会生活
距今七、八千年前,裴李岗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建筑技术,彻底脱离了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生活状态。裴李岗先民在建造房屋时,先在地上挖出圆形或方形的“土坑”,在土坑的周围和中央竖起柱子,然后用树枝、干草搭成窝棚,最后用泥土糊抹表面。因为这样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所以称为“半地穴”式房子。这些房子面积不大,但有烧火的灶台,房屋内的地坪,平整坚实,有的还铺有一层白胶泥垫土。这些房子门口朝南,靠阶梯式或斜坡式门道进出房屋。这些半地穴式房屋在今天看来似乎太过简陋,但在当时却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比之较早时期穴居山洞、餐风饮露生活条件已经好了许多。
裴李岗时期,男女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当时的墓葬内一般随葬有石器、陶器等。男性墓中,多随葬石铲、石镰、石斧等;女姓墓中多随葬石磨盘和一定数量的陶器。这是由于当时男女双方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造成的:男子主要从事渔猎、农耕和房屋建筑等重体力劳动,而采集、家畜饲养、陶器制作和家务劳动则主要由女性完成。
从多处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当时的裴李岗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定居村落,过着较为安定的农耕生活。他们用石斧来砍伐田间的草木荆棘,然后用石铲翻耕土地,种植粟类作物。他们用石镰、石刀收割谷物,用石磨盘和石磨棒来加工粮食。裴李岗先民们已经开始饲养猪、羊、鸡、狗等家畜。
在裴李岗遗址中还发现有梅、酸枣、核桃等果核,说明采集野果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枣类果实的发现,把新郑枣乡的历史上溯到了八千年以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