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州乐坛—中州古韵—河南板头曲综述结构特点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和我国多数民间传统乐曲一样,“板头曲”的  法特点及其曲体结构关系有不少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器乐曲牌《八板》的变体,就其曲体结构而言,基本上是属于“八板体”乐曲种类。当然,“板头曲”中也有不少是根据当地的民间音乐、民俗小调改变而成的,也有由大调曲子中的音乐素材发展衍生而成的,但它们仍大多遵循着八板体乐曲的架构。
    从乐曲手法上讲,八板体乐曲是属于用同一个基本音乐主题变化而成的单曲的“板式变奏体”,也就是说它们是以传曲牌《八板》的音调为主题(典型的方法),或选用其他音调为主题,但均是参照传统形象地称其为“母曲”,通过运用以“板式变奏”为主的多种手法,发展衍生出众多艺术特色各异的、   表现不同的内容情趣的音乐变体。这其中,地方特色和编创者(往往也是演奏者)个人的艺术素养及风格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正是基于此,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乐种和不同的音乐流派。
    既然“板头曲”属于“八板体”乐曲类,为了有助于大家对它的了解和赏析,有必要对其“母曲”——《八板》的结构特征作一下分析介绍。
    《八板》的原型是由八句旋律组成的,每两句为一单元,四个单元之间相互构成典型的“起承转合”关系,传统上以每一句为一“板”,故此曲被取名为《八板》。该曲牌是宫调式乐曲,全曲共六十八拍,因每一拍击一下手扳,故俗称其为六十八板乐曲。
    它的“起”和“承”在音调落音及结构关系上是前后呼应的,“转”的特征是在乐句上有了扩展,并且落音也不同于“起”和“承”在音调落音及结构关系上是前后呼应的,“转”的特征是在乐句上游乐扩展,并且落音也不同于“起”和“承”;“合” 、“转”中的一句,而且结构也方整而稳定,收束功能很明显。
    例如《弦索备考》中的《八板》与河南流行的筝曲《单八板》,两曲调为八大句三十四小节,每拍击一板的“六十八板”乐曲,均为宫调式,它们所展示的“八板体”特征非常明显。其中“弦索备考”中的《八板》即为“八板体”乐曲的原型“母曲”,所有“八板体”乐曲——也包括“板头曲”,大多均由它衍变生发而来。     《八板》的“起”和“承”每句由相同的四小节八板构成,四个乐句依次落在商音“2”、徵音“5”、商音“2”和徵音“5”上,而且“起”的两句旋律基本相同,仅在句末有所区别,这种旋律手法在传统上称为“换尾”,而这样的“起”又称为“八板头”。
    “转”的第一句扩展了四“板”,两句均落在宫音“1”上;“合”则再次强调了“转”的落音,两句也均落于宫音“1”,并且在结束句重复了“转”的第二句(仅在第一拍上有点差别),成为“换头”。全曲结束句又称“八板尾”。
    以上分析的《八板》各部分的特征,就是在编创新的“八板体”乐曲时所要掌握和准循的基本程式。
    《单八板》是《八板》流行于河南省的一种主要样式,由于受河南声的一种主要样式,由于受河南地方风格的影响,以及古筝演奏手法的润色,使其与《八板》的旋律有了少许的差异,尤其第一句的落音变成了宫音“1”。但从总体看来,它仍不失为典型的“八板体”乐曲,而且实际上它也可称是“河南板头曲”的“母曲”。
    《八板》在各地的“八板体”乐曲中的变体甚多,有些变体的幅度还很大,这是由于地区的不同或表现内容的不同造成的结构、速度、节奏、节拍、旋法与调式等方面的不同所致。但是,不管变化有多么大,它们在音调落音,句法和结构等方面,总或多或少地具有共同之处,即具有“八板体”的结构特点。
    在编创新的“八板体”时,艺人们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利用原型“母曲”——《八板》的可塑性进行精雕细刻,并在有限的六十板中灵活地运用其程式推陈出新,借以抒发各自不同的感触和情趣,从而使《八板》这一有限的素材得以无限地展驰,并最终创出了曲目繁多、丰富多彩的“河南板头曲”乐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