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乐坛—中州古韵—古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开封鼓子曲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汴梁艺苑,繁花似锦,独具特色的开封鼓子曲,是长期流行在中州大地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是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由清乾隆年间兴起的“八角鼓”演变而成,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明清俗曲是指明清时期产生并盛行于农村及城市的民歌,以及在民歌基础上经过艺人加工的“小曲”(又称“时尚小令”、“时曲”、“俚曲”、“清曲”等)。明清俗曲原是元明散曲的—个旁支,最初它在各地的村坊市镇流行,后来进入城市。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改造,在艺术上进一步成熟。由于这些小曲词情雅丽,曲韵动人,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明人卓珂月曾给小曲以高度评价:“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 [挂枝儿]、 [罗江怨]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明代开封唱小曲之风尤盛。明沈德符《顾曲杂言•时尚小令》载: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侵淫日盛。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李崆峒先生初自庆阳徙居汴梁,闻之,以为可继《国风》之后。……自此之后,又有[耍孩儿)、 [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间乃兴[闹五更], [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银绞丝]之属……。比年以来,又有[打枣杆]、[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溅,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肺其谱不知从何而来一一真可骇叹!”
明清俗曲最初是以单曲清唱的方式演唱的。艺人手执拍板击节而歌,另有人用琵琶、三弦、筝等弦索乐器伴奏,故小曲也被称做“弦索”。大约到了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各地的小曲开始向说唱音乐过渡,形成各种“牌子曲”形式的新曲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京的“八角鼓”。
“八角鼓”是在“岔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岔曲原是清代八旗军队中流传的一种艺术歌曲,由于受到乾隆皇帝的称赞和喜爱,岔曲在旗人中迅速传播开来。因伴奏乐器是八角鼓,人们就把岔曲称做“八角鼓”。又因只唱岔曲太单调,以后又把岔曲分拆成首、尾两截,中间插入各种民间流行的小曲,用以说唱故事,从而形成了一种曲艺形式,仍名“八角鼓”。嘉庆,道光以后,大批旗籍士兵被派驻各地,由于各地旗籍官吏的爱好,“八角鼓”便流传各地。清代的开封是省府所在地,市内居住着大量的旗人并拥有特定的集中居住区——里城,因此,“八角鼓”在开封更为流行。开封鼓子曲正是在明清以来长期流传的“汴梁小曲”的基础上,受“八角鼓”说唱形式的影响,并吸收了“八角鼓”中的岔曲等音乐成分而逐步发展而成的。
开封鼓子曲,艺人称之为“鼓词曲”,原为“八角鼓词曲”之意。四十年代,河大教授张长弓首先在文字记载中使用“鼓子曲”之名,以后便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开封鼓子曲主要有“小岔”和“大曲子”两类。“小岔”即是岔曲。最短的岔曲叫“干岔”,唱词共七句,有固定的词格和曲调,曲词文雅,唱腔平稳,舒缓,内容常为“风,花、雪、月”之类的应景之作,多出自清代文人之手。岔曲中常夹入若干“垛子句“等以扩展篇幅,用来表现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开封鼓子曲中的岔曲,无论是曲调还是演唱风格都带有“京腔音韵”的色彩,据鼓子曲艺人介绍,早期的岔曲在演唱时,中间的“夹白”用的是北京语音,以后逐渐改用开封方言。不少唱词是“以树叶为题”而开篇的,如:“雅韵儿悠,树叶儿稠”.(《狗咬狗》)、“雅韵儿咿,树叶儿稀”(《王婆骂鸡》)等。可见开封鼓子曲中的岔曲至今仍保留着岔曲的原始特征。
“大曲子”即所谓“鼓子套曲”。它是把岔曲分成首、尾两部分,分别叫[鼓头]和[鼓尾],中间插入各种曲牌(即小曲)组合而成。开封鼓子曲现存唱腔曲牌近四十个,其中除[鼓头]、[鼓尾],[阴阳句]、[中把垛]、[上把垛]均来自于岔曲外,其余多为明清以来在开封长期流传的俗曲小调。在这些曲牌中,“大牌子”有[马头调]与[满江红],其余多为“小牌子”。
“小牌子”有:[坡儿下]、 [满舟]、[双叠翠]、 [诗篇]、 [软诗篇]、 [软书],[汉江],[银纽丝]、 [太平年]、 [茨儿山],[凤阳歌]、[打枣杆]、[罗江怨]、[剪剪花],[莲花落]、[石榴花],[上小楼]、[夜落金钱]、[叠罗]、[下流]、[柳枝词]、[玉娥郎]、[上河调]、[下河凋]、[怯下河]、[寄生草]、[孝顺歌]、[倒推船]、[秋千韵]、[中州韵]、[倒提帘]、[合钵调]等。其中[阴阳句]、 [汉江]、[茨儿山]、[软书]等曲牌的唱词为上下对仗句,可反复演唱, 其他曲牌的唱词多为长短句结构,有较固定的词格。曲调一般都较定型,较少变化,同一曲牌在不同唱词中稍有变形外,基本曲调是不变的。正因为如此,开封鼓子曲的唱腔曲牌目前仍较多地保留着明清俗曲的原始面貌。
曲牌的连接方式除首尾必为[鼓头]、[鼓尾]外,唱腔中曲牌的多少及连接顺序均由具体剧目所规定,一般不更换曲牌或另创新腔。
有些曲牌在唱腔常成双成对地出现,如[鼓头]接[阴阳句]或[坡儿下];[上把垛]或[中把垛]接[鼓尾];[石榴花]接[上小楼];[打枣竿]接[罗江怨]等。
开封鼓子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中鼓三弦,其他伴奏乐器多为打击乐器,如八角鼓、手板、小钹(单只,用筷子敲击)、小碟(单只,用筷子敲击)等。伴奏形式分“自弹自唱”和“乐队伴奏”两种。在演唱中,演唱者用手板或八角鼓击节,三弦以“插花填空”的方法随腔伴奏,遇到特定的曲牌,伴奏者还要承担“帮腔”的任务,以烘托气氛。
开封鼓子曲除在唱[鼓头]及[满江红]前有一个定型的大过门外,再无专用的器乐曲脾(即所谓“板头曲”)。其他各唱腔曲牌多无起腔过门,曲牌之间往往不用过门而直接连续演唱。
开封鼓子曲目前尚能完整演唱的曲目有二十多个,经常演唱的曲目有:《罗成算卦》、《罗成托梦》、《韩湘子渡林英》、《醉归》、《于二姐赶会》、《祭塔》、 《赴舟》等 。这些曲目大多由一人主唱到底,也有二人及多人分角演唱的,如《王婆骂鸡》。有的唱腔曲牌如[茨儿山]、 [莲花落]、[太平年]等则为一人主唱,众人帮腔。
开封鼓子曲的唱腔一般较为平稳、委婉、细腻,装饰音的使用很普遍,带有浓厚的城市小调风格。演唱者多为小商贩、小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人民。他们经常在茶余饭后聚集在街头或小茶馆内,自唱自乐,从不向听众收费。五十年代,开封鼓子曲艺人曾参加了河南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唱了传统剧目《醉打山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有不少鼓子曲艺人相继去世,仅剩三、五人,最年轻的也已年近六十。经市文化局、市群众艺术馆组织专业音乐干部对鼓子曲艺术的搜集和整理,现已保存了一部分有价值的资料。但由于后继无人,鼓子曲已濒于灭绝,急待抢救。但原古都汴梁的这颗璀璨的民间艺术明珠能够重放异彩。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中州乐坛—中州古韵—河南鼓吹乐
- 下一篇:中州乐坛—中州古韵—南阳的音乐艺术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