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经典品读

经典品读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十九

繁体中文】  作者:霍明琨   发布:2016年08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绝对与相对:少事为福,多心为祸——用减法的幸福

这两年有一个非常热的词,叫做“幸福”。

2011年2月,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都没有再提及GDP增速的量性要求,反而是“幸福感”和“幸福指数”成为衡量国民生活状态的关键。

如果说幸福也可以量化计算的话,那么《菜根谭》给出的运算法则是: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惟少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有些东西,不是越多就越好;实际上,俗务琐事越少,幸福感才越多。

而思虑猜疑越多,幸福感却越少。

所以一个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烦心琐事可牵挂更为幸福的了,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

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的人,才知道无事一身轻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平静安详的人,才知道多心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有一天,朋友送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这种情况后来被称为 “狄德罗效应”,它给人们启示是: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

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得到的越来越多,人却越来越不舒服。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谈到如何摆脱“狄德罗效应”的胁迫。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

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

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

”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

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

”《菜根谭》还说: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为人处世,多用一些减法,就多一分超脱世俗的乐趣。

如交际应酬减少,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困扰,闲言乱语减少就能避免很多错误和懊悔,思考忧虑减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殚精竭虑减少就可保持纯真本性。

假如不设法慢慢减少以上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反而千方百计去增加不必要的压力,那就等于是用枷锁把自己的手脚锁住。

我的朋友曾经用短信发给我一个小故事:小和尚要出门云游,但日期一推再推。

方丈问他,他总说云游千里要带好多东西,还没准备好。

方丈让人给他送来了上百双鞋上百把伞,堆得像小山一样。

小和尚不解的问:这么多东西徒儿背不动啊。

方丈回答:一个人上路一鞋一钵足矣,背负的东西太多,你就走不动了。

所以一个智者,应该善于运用人生中的加减法,去掉不必要的浮饰和嘈杂,还原生活常态;只有庸人才整天为俗事、琐事忙碌,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为他人的闲言碎语费尽心神。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世界的袁隆平》,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异常冷静清醒。

1979年,袁隆平正式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省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找他谈话,组织上考虑到他对党和人民的重大贡献,经研究准备提拔他担任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领导。

袁隆平诚恳的说:‘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

对我来说。

当官有很大的局限性。

别的不说,在搞科研这一点上,就没有现在这么自由自在了。

倘若真当上个什么,每天文山会海,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

’杂交稻成功之后,面对各种机遇和诱惑,他冷静理智的选择了继续在杂交水稻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

他那一贯超脱、不受拘束的性格,依然根深蒂固。

他对各种会议和应酬感到厌烦,对众多的兼职能够辞去的尽量辞掉。

”所谓“舍得”,不舍就不能得。

人生在世。

锱铢必究、名利必争、机关算尽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通达大度、不计小节、“难得糊涂”,也许幸福就会不请自来。

郑板桥在乾隆年间任潍县知县。

有一天,他收到老家堂弟郑墨来的一封信。

郑墨也是熟读诗书,知书达理。

兄弟俩经常通信,然而这封信却让郑板桥觉得非常为难。

什么事呢?原来郑家的人想翻修老屋,他们家和邻居的房屋本来共用一墙,郑家翻修,必然要拆掉旧墙。

可是邻居不干了,说那堵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郑家的,郑家无权拆掉。

郑家的人很不愤,房契上写得很明白,那堵墙是郑家的,你凭什么不让我拆啊!这不欺负人嘛!就这样两家打起了官司,闹到了县里,也没有结果,双方又开始拉关系走后门,托人说情。

堂弟郑墨于是给郑板桥写信,让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当地县令过过话。

郑板桥接到信后考虑再三,最终给堂弟寄去了这样一封信,是一首打油诗:千里告状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何处去找秦始皇?又寄去一个条幅,上写“吃亏是福”。

郑墨接到信,羞愧难当,当即撤了诉状,向邻居表示不再相争。

郑墨这么一做,邻居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决定不再为了一堵墙纠缠下去,两家仍然共用一墙,重修旧好。

其实仔细研究这个“福”字,里面没有“钱”也没有“权”,而是有一个大大的“田”。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幸福、财物富足,可是幸福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看你是否会在这块田里栽种幸福、培植幸福。

这就是佛教的教义中所讲的“福田”。

所谓“广种福田”,福田不在身外物或他人,而是在自己的心中。

在这块田地里,只有拔去多余的杂草,才能让真正的智慧生根发芽,让幸福的绿茵带来一片清凉世界。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