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经典品读

经典品读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三十三

繁体中文】  作者:霍明琨   发布:2016年08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此心安处:夜深人静独坐观心——看到真实的自己

从心理学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中心。

世界上的所有人与事,都以我们自己为中心在旋转。

我们对于世界的评判皆来自于它,我们的行为方式皆取决于它,我们最终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决定于它。

如何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菜根谭》告诉我们一个办法:观心。

观心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方法。

字面上看来,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

佛语讲“明心见性”。

既然需要明和见,说明我们的心、性看不清了,才需要想办法让它重新显现。

我们的内心和本性怎么会看不清了呢?本来它是透明的、纯真的、质朴的,就像一件崭新雪白的衣服,可是我们行走在世界上,今天刮风、明天下雨、后天又因为贪吃溅上了油点子,这件崭新雪白的衣服渐渐地就失去本来的颜色了。

而且因为我们在红尘俗世的纷纷扰扰之中,每天忙忙乱乱,忙着上班忙着挣钱忙着教育孩子忙着照顾老人忙着竞聘上岗忙着勾心斗角……慢慢地甚至忘了这还是原来的那件一尘不染的衣服,也懒得去照料清洗它了。

《菜根谭》说: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夜深人静的时候,白天的喧嚣渐渐远去,一个人静静独坐,留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这时候是观心的最好时机。

只有到了这时候,自己不是面对单位的领导同事、不是面对生意上的竞争对手、不是面对婆婆妈妈的家庭琐事、不是面对乱七八糟的感情纠葛,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

而当此真心流露之际,皓月当空,心旷神怡,精神十分舒畅,感觉体会到了毫无杂念的细微境界。

心灵会内省自查,或者感觉到无限的趣味,或者感到惭愧不安。

我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人是拥军模范,他常年自己掏钱购买电影碟片,坚持自己扛着放映机跑到边陲驻地免费为军人们放映电影,给他们枯燥单调的生活带来乐趣。

他不要一分回报,乐此不疲。

这个老人逐渐出了名,媒体们都争着采访他。

可是每当记者们问道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都流露出很不高兴的情绪,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直到老人病了,躺在床上再也不能去给解放军放电影时,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这样一件事:五十年代,当老人也是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上有老下有小,经常上顿不接下顿。

一次他去城里,忽然一个人慌乱地从他面前跑过,后面大喊,“抓小偷!”紧接着一个解放军从后面追过来。

看到他站在那,解放军一把摘下自己身上鼓鼓的军用挎包扔给他说:“老乡你帮我看着,我先抓小偷!”那个挎包沉甸甸的,怪不得解放军要扔给他轻装上阵抓小偷。

他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傻愣愣地抱着挎包。

就这么等啊等啊,等到了下午,也没看到解放军回来。

太阳偏西了,他想起一家老小还眼巴巴地等着他,街上的人都快没了,他就打开了这个挎包,里面有布票、粮票、肉票,还有胶鞋和干粮……这可都是家里急缺的啊!他把这个挎包拿回了家。

后来日子慢慢好了,他也慢慢老了,可是老人心里始终象压着块石头,每当静下来的时候,就为自己当年的做法懊悔不已。

他再也找不到那个解放军了,于是他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常年坚持给解放军放电影。

当我们习惯夜静观心时,才能发现原来我们平日所关心、焦虑、忙碌的,可能都是不真实的、虚幻的、混乱的“妄”。

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更大的房子吗?我们真的需要一辆更豪华的车吗?我们真需要更高的荣誉更多的金钱吗?关于如何观照自己的内心,禅宗的历史上有这么一则公案。

五祖弘忍大师为了选拔继承禅宗衣钵的人,让门人弟子各做一首偈子来表达自己对于禅宗的悟境。

偈子类似于短诗。

大弟子神秀就写了这么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他说我们的身心,即使如菩提明镜,也会慢慢染上尘埃,失去本来的真挚,因此就需要我们经常拂拭,经常地去除掉上面沾染的多余的欲望、有害的念头,还它本来面目。

神秀写完,大家都觉得大师兄写得好。

当时寺里有一个烧火做饭的和尚慧能,大字不识一个,他也造了一首偈子,委托别人写下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一看,不得了,悟性太高了。

慧能因此后来得到弘忍的衣钵。

对这首偈子,很多学者都有不同的解释。

我的理解是:我们的心性,本来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只是我们走得太久,背负的太多,已经忘了回归的路了。

可是只要我们停下过于匆忙的脚步,安稳下来,静定下来,念头一转,定睛观看,那颗本心就在原地乖乖地等着我们。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弄得心情浮躁、心态躁动,最难做到的就是静下来。

而这颗心很少梳理很少安静,就像一个管道里穿梭着千百根电缆,纷乱不堪。

《菜根谭》有言: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若一念不止,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潇然自得。

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人的心灵大半是从喧嚣浮躁处才失去纯真的本性。

安静下来,内心澄澈,会发现白云慢慢聚拢又散去、雨滴轻轻滑落声音清脆、鸟鸣悦耳自由自在,偌大世界,哪里没有“真”的境界;万千事物,哪里没有“真”的内涵呢?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狗一心要寻找幸福的生活,他听人家说幸福就在他的尾巴尖上,于是他追啊追,跑得气喘吁吁、晕头转向,可是怎么就是追不上自己的尾巴尖。

狗妈妈知道了原因,笑着说:“傻孩子,幸福不是你使劲追就能追来的。

当你安静下来,专心做自己的事的时候,幸福其实一直悄悄跟在你身后。”就象面临大考要找答案一样,越是乱乱哄哄、慌慌张张,就会连平时记得很清楚的东西也都忘了;可是如果来个深呼吸,让自己的脑子清醒、心态平稳,那么甚至是以前忘了的东西也会忽然呈现在眼前。

可见沉静和浮躁两种状态,对我们判别内心有多大的影响。

这就像一杯水,如果不停的晃动,你就永远觉得水是混的,看不清楚。

其实只要把它安安静静地放在那,自然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