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经典品读

经典品读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三十四

繁体中文】  作者:霍明琨   发布:2016年08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此心安处:降魔者先降其心——降服心里的野猴子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非常熟悉孙悟空的形象。

孙悟空是怎么从美猴王变成孙行者,最后变成斗战胜佛的?他搅天庭、动地狱、打龙王,无法无天,如来佛没法办法,就把他压在五指山下,压压他的野性;让他带上紧箍咒,收收他的暴脾气;他能一个筋斗翻过去的十万八千里取经路,让他一步一步跟着唐僧走过去,磨磨他的耐性;再安排那些妖魔鬼怪、蜘蛛精白骨精、牛魔王红孩儿九九八十一难,让他一个一个挺过来战胜了,炼炼他的能力和定力。

最后,才经历了取得真经。

真不容易啊!孙悟空每次都是怎么战胜那些妖怪的呢?我们仔细琢磨琢磨,他得控制自己的脾气听师傅的教诲,不能错杀好人;他得宽容师弟的误解不计前嫌,免得妖怪趁机下手;他得估量自己的能耐实在不行另请高明的援兵,才能认清面目、打出原形……其实,说白了,孙悟空是先战胜了自己,才战胜了妖魔。

他一步一步战胜自己的过程,就是一步一步降伏自己内心的过程;降服了自己的内在的心性,就降服了外在的妖魔,所以《菜根谭》说: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其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西游记》里的妖怪,有的美丽,有的老实,有的法力无边,但是最后一棍子打下去的时候,顶多是一个骷髅一只蜘蛛或者一个老鼠。

他们原来的样子都是迷惑人的假象,这些假象是因为凡胎肉眼看不清楚,所以心里才误以为他们很可怜、很善良,或者很强大、很吓人,事实上是被心里的看法误导了。

还有一些妖怪,本身就是心里的邪念幻化而成,这就是“心魔”。

大家还记得真假美猴王这一节。

孙悟空碰到的最头疼最搞不明白也最厉害的妖怪,就是六耳猕猴了。

六耳猕猴想独往西天取经,赢得名声,身成正果。

于是,他三番五次地冒充猴王,招摇撞骗,以假乱真,迷惑了唐僧。

六耳猕猴有意在唐僧面前杀伤小盗,让唐僧误以为是悟空所为,把他逐出师门,自己就可以乱中取利,趁机抢走通关牒文。

唐僧果然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

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

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南海普陀,求助于观音菩萨。

但六耳猕猴自恃有一身通天的本领,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孙悟空掀起了一场场恶斗,两个猴子都使出了看家本领、浑身的解数,闹到上天入地下海。

从花果山到“落伽山”,南天门,“阴司地府”,直到“雷音寺”,搅得天翻地覆。

而且最要命的是,这六耳猕猴竟然和和真孙悟空一模一样,打到师父面前,唐僧念紧箍咒,两个猴子一起疼得打滚;打上凌霄宝殿,四大天王的照妖镜里,两个猴子全是悟空。

玉皇大帝令他们二人停止,但六耳猕猴竟然不服从玉帝的命令,闹得玉帝也无可奈何。

打到观音那里,连观音也看不出真假;打到阎王那里,地狱的谛听也听不出来……真假美猴王一直厮打到灵山,要让如来佛辨个真伪,说出是非。

如来是怎么说的呢?如来讲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在佛法无边的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最终原形毕露。

他是谁呢?其实,他就是孙悟空,是孙悟空那颗心的另一面,它是孙悟空心中的恶念,是孙悟空的心魔。

当悟空被师傅一再误解,一再赶走,骂其“泼猴”,丝毫没有师徒情谊时,他怀恨在心,原神出了七窍,心中的恶魔就幻化出这样一个妖怪。

所以这个妖怪和孙悟空一模一样,竟然连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认不出,孙悟空甚至不知道六耳猕猴就是他自己本身的恶念。

“俱是一心”,却要“二心相斗”,就是心中的善念和恶念相斗,就是降伏自己的心魔。

心境澄明、一心向佛的悟空要和顽劣异常、野性难驯的悟空相斗,五百年桑田沧海、十万八千里山高水长,孙悟空想要脱胎换骨,就必须彻底征服自己的内心。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菜根谭》告诉我们:实际上,勇于面对自己、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远远要比战胜他人更不容易。

所以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在西天路上打死的本领最高强的妖怪,当他终于将其一棒打死。

除去六耳猕猴,消灭了自己恶念,其他妖魔鬼怪自然消失无踪,而孙悟空最终真正成为一个“斗战胜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孙悟空的法名。

“悟”就是感悟、领悟、觉悟,是一个炼心、修心的过程,而“空”指的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什么样的境界呢?佛教也把这种境界叫“无我”。

当达到“无我”的状态之时,他做任何的事情就不会再被自己的性格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脾气所左右,不会为自己的得失所左右,不会被别人的言语而左右,不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不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当我们能成功地让这只野猴子听你调遣,他再也不会变成邪恶、龌龊的小念头,而是变得宽厚仁慈、顶天立地时,原来脾气暴躁、心性不定的野猴子才真正修成正果,我们心里的世界也就是另一副天地。

降服了内心,降服了这只野猴子,接下来该是如何调教他的时候了。

关于如何调试内心,《菜根谭》说: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

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就是不如放任身心,任其自然发展。

白居易这两句诗出自《首夏》:前边还有两句:“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连起来的意思是:沉郁忧愁到底有什么好处,只是劳累自己心怀胸抱。

还不如放任身体心绪,冥冥中任凭天然造就。

而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他说:“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就是不如收敛身心,使之归于寂定。

而晁补之这两句诗出自《拟白乐天诗》,是仿白居易而作:前边的两句是:“多图果何益,只自劳奔竞。

不如收身心,凝然成寂定。”连起来的意思是:过多谋图结果有什么好处,只是劳累自己奔走争竞。

还不如收束身体心绪,安然地回归寂静安定。

《菜根谭》认为,这两个人的话都有过犹不及之嫌。

若太过放纵自己的心性、行为,而不加以约束,则易流于猖狂;然而小心谨慎过分者,又会陷入毫无生气的困境。

只有善于操持身心的人,才能自我把持,而进入收放自如的境界。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