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辅佐父亲文王、哥哥武王、侄子成王,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0年12月2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周公,名叫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因为最初被封在周地,所以人称周公。周公貌不惊人,而且还有点身体上的缺陷,是个驼背;但是他非常贤能,先后辅佐过父亲文王、哥哥武王、侄子成王,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公孝顺仁厚,辅佐父亲文王的时候,“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恭俭戒慎,修身不懈,事必禀命,惟恐失了做儿子的规矩。文王死后,周公辅佐武王,为国事劳心尽力,跟随武王两次讨伐商纣,并最终帮助武王夺取天下。
周朝初建,周公被封在鲁地,由他的儿子伯禽代行职权,武王留他本人在朝辅政。不幸的是,刚刚过了两年,正当国运渐兴的时候,武王忽然大病不起,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于是深夜召见周公,准备交待国事。
武王躺在病榻上说:“天意如此,祖先的在天之灵,注定我的死期;我唯一不能安心的是新兴的国家。祖宗把基业传给我,就像农夫种田一样,希望得到收获。现在我不行了,有愧于先人的重托。旦,你是我最能干的弟弟,勤于国事,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我传位给你,你对于国家自然会更加尽心尽力。你要承接这个使命,如果你不顾大局,违背我的遗愿;那么我死后就无法面对列祖列宗了。”
看到武王病体沉重,周公非常心痛,泪流满面,滴湿了衣服,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武王喘了一口气,接着又说:“我已经占卜过,你即位以后,新都城应该在洛邑,马上派人动工兴建吧!”周公知道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心中着急,只能掩面哭泣,一时又不能对病重的武王说什么。
大臣们知道了武王的病情后都恐慌起来。太公和召公说:“我们应该恭恭敬敬地占卜一下,看看先王的明示。”周公更是着急,他说:“平时的仪式,恐怕不能感动先王。重新设坛,我要以身作质才行!”
于是,三公命人在一块平场上修筑三座高坛,分别安放先王的神灵之位,在这三座坛南面,又筑一座坛,周公面北背南,跪在坛上,身边摆放着参神应用的玉璧,手里拿着参神应用的玉珪,向先王祝告。
史官开册宣读祝文:“现在你们的长孙发(武王名:发)病重了,如果是你们惩罚他的过失,那么就叫旦替他死吧!旦,多才多艺,能服事鬼神。你们要保佑子孙,保佑周朝长盛不衰!只要我们不失天命,先王们也会永远在宗庙里有所依附。现在我用龟卜听候你们的命令:如果答应我的请求,我就拿着玉璧、玉珪回去等候你们的命令;如果不答应,我就把璧、珪放在一旁。”
读完祝文,周公命史官在先王的三个神位前用龟甲占卜,结果一致大吉。周公非常高兴,知道武王和自己都有吉无凶。
周公赶紧把好消息报告给武王,然后把册文放在一个金带捆束的柜子里,叫看守的人不要对任何人讲,保守秘密。
也许是先王神灵的保佑,也许是心理作用,占卜之后,武王的病情居然开始有点好转了。周公请武王谅解他的苦衷,婉拒帝位,并且立武王的儿子:诵,做了继承人。诵的年龄太小了,一切政事仍由周公代理。
后来,武王还是不治而死了。他的儿子诵即位,这就是成王。武王的本意是立成王,由周公摄政。周公本没有私心,但是大权独揽,总会引起他人的闲话和猜疑。成王初年,周公一直担心的王位继承问题,终于闹出风波。
原来,周文王一共有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长子伯邑考早年被商纣王害死,武王和周公成为文王的左膀右臂。武王执政后,对周公特别依重,病危期间一直有意传位周公,周公虽能胜任,但武王之下还有一个三哥管叔鲜。周公既不能自以为贤,也不能长幼无序,所以对武王的传位之请,只能婉拒。
周公的三哥管叔鲜、五弟蔡叔度以及八弟弟霍叔处,在周朝初建的时候被武王封在商纣的都城附近,以监视居住在商都旧地的纣王之子武庚及其子民。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管叔鲜和蔡叔度借周公摄政一事向天下散布谣言,说周公要“不利于孺子”,篡夺王位。
一时间人心惶惶,成王本人,朝中大臣,国中百姓都不信任周公了,周公百口莫辩,只得以退为进,让出大权,回到自己的封地鲁,以静观事态的发展。
没过多长时间,真相就暴露出来了。纣王的儿子武庚看到周朝内乱,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起兵复国。他勾结管叔鲜、蔡叔度,胁迫霍叔处,联合东方的奄、淮夷、徐戎,和熊、盈十七族以及东夷八族,发动叛乱。
周朝的形式岌岌可危,人们不再相信谣言,希望周公能重新主政。可是,成王还不能完全信任周公,事情就这样拖延着。
人祸还未消除,天灾又突然降临。本来就要秋收了,忽然电闪雷鸣,狂风四起,大树被连根拔起,庄稼都被刮倒在田地里,人们更加惊恐不安,纷纷说是上天降罪了。
成王和太公、召公打开金带捆束的柜子,想查看一下记载的天象简册,忽然翻到武王病重时周公愿意替死的祝文。成王询问缘由,太公、召公讲述了当时的情况。负责看守的人说:“周公把祝文放在柜中时,曾经命令我们不要对别人讲。”
成王大为感动,手捧祝文哭泣着说:“不用正式占卜了,从前周公为国尽力,我年幼无知。现在上天震怒惩罚我,我要亲自到东方接他回来,才能弥补过失。”
成王一行刚到郊外,风就从相反方向把庄稼吹了起来。
周公回来以后,决定迅速平叛,以防局势更加恶化。各封地诸侯听说周公复位,大家都来朝会。对于用兵一事,人们众说纷纭,都没有太大的取胜把握。周公说:“大家一定要振奋! 天命是不会骗人的,占卜的结果是吉兆。天意确切,不要轻违它的定法。祖先的基业,我们不能放弃,我决定立刻出兵。”
武庚和管、蔡的叛军虽然气势很大,但是基础并不牢固。商朝的旧部和被迫加入的周人,从心理上都惧怕周公的威名。这场战争大约持续了三年,最后周公的军队大获全胜,平定叛乱。武庚和管叔鲜战败被杀,蔡叔度被放逐。
商朝遗民被分迁各处,其中参与叛乱的被迁到洛邑,为成王修建新都。周公对这部分人进行了安抚,他说:“我们周王善治众民,行德政,主天神的祭祀。把你们迁到洛邑远离故土,是上天的惩罚。因此,你们不要再有异心,要勤恳地劳作,上天自会可怜你们,周朝自然也有丰厚的酬赏。” 周公从容有度,能谋善断,终于使新兴周朝顺利度过这场劫难。
周公为成王营建的洛邑新都规模很大,瀍水西边的王城方圆一千七百多丈,东边的城稍小些方圆也有七十里。两城围在一处,南临洛水,北靠郏山,依山傍水,固若金汤。
在王城南郊设“丘兆”,祭祀天帝,先祖后稷配享,日、月、星、辰和各代先王陪位。
在王城内建造大型社坛,用于祭祀土、谷之神。社坛是用五色土筑成的:东边青土,南边红土,西边白土,北边黑土,中央黄土。被封的诸侯就其所在方位,凿一块土,放在他自己封地的社坛上。
在王城内还建有五座宫殿:太庙用于祭祀祖先,宗宫专为祭祀文王,考宫是专为祭祀武王,明堂用于办理国家政事,路寝是成王的后宫。
周公又把商朝的祭器、天命的象征物——九鼎迁到新都。从此洛邑正式为天下的中心。
在修建洛邑新都的同时,周公又协助成王完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分封诸侯,又称“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这次分封与文王、武王时期不同,是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分封。共封建七十一各诸侯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周姓宗族的子孙只要是正常人,都有幸显贵为诸侯。
周公为周朝,织就了一张网疏而不密的大网。每个诸侯国的中心是一个方圆数里的城郭,城郭以外开辟的地方不过几十里见方,近处是农田,远处多半是山林川泽。最外边筑起一条厚厚的土堤,把整个区域围绕起来,这就是“封疆”。
这些诸侯国的城郭看似孤立,但却彼此息息相通。因为被分封者都以周王为天下共主,听从周朝的命令,这样就足以镇服四夷等部族的侵扰。
周公除了营建洛邑新都、分封天下诸侯,还主持修订周朝的官制和礼乐制度,编写了《周官》和《仪礼》两部有关国体的典籍。周公又以三代老臣的身份,告诫自己即将做诸侯的儿子伯禽:“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不能算不尊贵,可是我依然要勤于政事。你不能因为自己被封为鲁侯了,就骄傲自满。”
周公不骄不躁,事事遵奉成王,时时尽心辅导劝戒,讲述为君之道。看到成王逐渐长大成人,可以承担重任了,周公决定还政于成王,自己申请退居乡间,指导农事。
成王始终没有答应,一直到了洛邑新都建成之后,周公祭祀祖先,正式宣告退隐。
周公摄政七年,退隐三年之后在丰邑病死。临终前,他对自己的子孙说:“我死后要埋葬在洛邑,我是成王的大臣。”
成王明白周公的心意,但是,在他的眼中,周公不是自己的大臣,而是和文、武先王一样伟大的圣者。他说:“周公生前一直想侍奉宗庙,死后就葬在毕。” 他把周公安葬在文王、武王的墓旁。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