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神话传奇

神话传奇

董永传说:董永庙的变迁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04月1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小董村的董永庙历史悠久,建造精美,规模宏大,但却名不见经传。查阅明、清两代的府志、县志,不光所有城乡的大寺大庙包揽无余,就连荒村野径的小庙小庵也都历历在册,毫无遗漏,但唯独找不到有关董永庙的任何记载,岂非咄咄怪事?其实,看怪不怪,这里面大有故事。要想知道它的千古谜底,那就得从董永庙的变迁说起。

现在的小董村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晋国。晋国太史董狐的一个儿子董高为逃脱追杀,飞马避祸,从山西逃到怀川,定居此地,繁衍成村。在秦朝末年,汉王刘邦派遣大将樊哙领兵攻打内都(今博爱县内都)秦守将窦将军,内都城高池深,久攻不克。樊哙败退到小董村休整。董氏族人深受秦害,一致拥护汉王义兵,族中智慧长老董水老人指点樊哙在村北五里处利用丛林摆下了迷魂阵,以避开秦军骑兵的优势,充分发挥汉军勇于近战肉搏的长处。樊哙派了一支小部队前去引诱窦将军前来。窦将军中计,率领全军追击汉军,陷入了迷魂阵中,秦军感到晕头转向,天昏地暗,左冲右突,不得出来,被汉军和老百姓重重围困了起来。小董村中的董氏族人手拿锄头、铁锨,纷纷参战。妇女烙面饼、烧热汤,男丁抬担架、运给养,男女老少齐上阵,帮助汉军将秦军分割包围,彻底歼灭。樊哙攻入了内都城,继而占据了河内郡。樊哙为酬小董村董氏族人之功,就将从内都城缴获财物的一半犒赏三军,一半送给小董百姓。小董百姓坚辞不受。樊哙刚烈豪爽,过意不去,就托言半夜做梦,得到董狐谋略,方成此大功,要为董狐修“良史堂”以谢小董百姓。建成了“良史堂”大殿后,还余下了一些财物,老百姓就在智慧长老董水老人的主持下,在迷魂阵旁修建了一个樊哙庙,以谢樊哙。直到今天,樊哙庙和迷魂阵遗迹犹在,可供人怀古凭吊。 董永是土生土长的小董人,生活在西汉成帝刘骜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至东汉章帝刘炟建初四年(公元79年)之间。

东汉光武帝刘秀未登基前,被王莽追赶,董永曾掩护刘秀为其治病疗伤。刘秀登基后为谢董永救驾之功,重提董永三十年前卖身葬父的旧事,封董永为天下孝子之楷模,将小董村赐名为大董镇。大董镇骤然繁华,声名显赫。董永利用御赐财物在“良史堂”前又盖三间大殿,称为中拜殿,殿内敬奉董氏列祖列宗和董永的父亲董秀与母亲刘氏的牌位,从此建起了董氏家庙。

建初六年(公元81年),董永的儿子琢儿领工,在董氏家庙前又盖了三间大殿,称为前拜殿,殿中彩塑董永和张七姐并肩端坐的神像,供后人敬奉。

唐玄宗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从山东祭孔庙回京城长安,路过怀县,为董永与张七姐忠贞爱情感动,来大董凭吊怀古,向董永和七仙女上香供祭,以求朝朝暮暮、日久天长。董永庙前有连枝的两棵古槐,被人称为连理槐。李隆基和杨贵妃观看连理槐,见景生情,吟出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爱情名句。杨贵妃曾手指张七姐塑像撒娇,问唐明皇,二者相比,谁人更美?渎犯了神灵,果然杨贵妃后果不祥,六年后御林军做乱,被吊死在了马嵬坡前。

宋太祖赵匡胤当年落难之时,在开封打死了人命,连夜奔逃,藏匿在董永庙中安身,不幸患了伤寒,水米不进,昏迷不醒。幸得守庙的董氏老人端药喂汤,百般照料,方得痊愈。后来赵匡胤在董永庙里又与柴荣、郑恩三结义,以此为人生转折点,走上了打天下的道路。赵匡胤登基后,为感董永庙救命之恩,托言董永和七仙女神仙显灵护驾,传旨大修董永庙,重塑了董永和七仙女金身。在庙前开辟广场,建了舞楼,派官四时祭祀,唱戏酬神。在良史堂后面,增建了高台暖阁,供奉玉皇大帝塑像,称为玉皇阁。又开辟了左、右两跨院,左建火神殿,右建大王殿,以保佑董永庙不受水火之灾。在右跨院西厢,又建了孙真人祠,以表药王送药救驾之功。整个庙院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占地足有十余亩。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保护董永庙不再受沁河水患,拔下专款,指令地方官知县候绍曾修筑大董镇城墙。历时两年,方得竣工。墙为土筑,门为砖砌。周围四里九十九步,墙高二丈三尺五,宽一丈二尺五,护城河深丈二,宽一丈六尺。有六个城门:东为朝阳,西南为栖霞,西为风调,东南为雨顺,南为永安,北为永春。永安门南邻沁河为头,永春门北倚太行为尾,其它四门为足,整个城镇为金龟探水之势,据碑记载蓝图为宰相赵普所绘制,通盘策划。每个城门口青石铺路,能并排行驶两辆牛车,每扇城门包裹厚铁皮,铁钉有木碗般大小,用粗檩当门闩,十分坚固。据记载,当时的武陟县城周围为四里七十七步,只有临沁、望行、永赖三门(北枕沁堤无门)。邻近的修武县城周围四里,原武县城周围四里九十八步。而大董镇城墙周长比武陟城多二十二步,比修武城多九十九步,比原武城多一步,由此可见大董镇当时规模之大(公元20世纪五十年代拆城门,七十年代平城墙,八十年代填城河,现在仍能看出护城河的遗迹)。

赵匡胤还为董永庙铸了一口大钟,大钟有一人多高,两个人伸长胳膊合抱不住,重约三千多斤,钟声能传二十里开外,堪称镇庙之宝。(此钟在1943年秋被日寇砸碎运走。)

元末,朱元璋领兵来到董永庙时,看到了董永和七仙女的塑像,听到了七仙女的传说,心中暗想,自己和马皇后不过自称是玉皇大帝身后的金童玉女下凡,天权神授,建立了大明。而董家竟敢自称是玉皇大帝的至亲外孙,竟敢和玉皇大帝攀亲戚,我这皇帝岂不成了董家的家奴?他不由心头大怒,要杀董家人,火焚董永庙。刘伯温在旁劝朱元璋道:“董永后人大逆不道,冒犯了天威;但董狐远在春秋,晋之良史,烧之无名。”朱元璋想了想,就挥了挥手,单单留下了良史堂。刘伯温在东墙上题诗一首,暗示百姓,不要拾取明军所弃钱财,以免诛杀。整个明代,老百姓不敢再公开提起董永庙,只说是董庙或小董庙了。

明朝崇祯皇帝的叔父朱常炀看到国势维艰,朝不保夕,认为可能是因为先祖朱元璋得罪了玉皇大帝所致,为了替先祖赎罪,就携巨资从北京来到小董村,修复了董永庙,重新供上了玉皇大帝和董永、七仙女的塑像,明朝灭亡后,朱常炀在董永庙里剃度出家,当了和尚,并在左跨院里修盖了僧房,改名换姓,长期在此隐居,死后用大缸相对,埋在了火神殿东山墙下。

大清朝标榜以孝治天下,在官府的支持下,小董村曾一度更名为孝董镇,意即汉孝子董永居住之地。据现存十五通残碑记载,董永庙曾于康熙46年、乾隆56年、道光12年、20年、29年多次整修,规模逐渐扩大,殿宇日益增多。增修了佛殿,供奉了佛像,老百姓称为“百爷庙”,文人以此谐音写成了“北岳庙”。

李棠阶是南保封村人,与小董村相距不过20多里。李棠阶从小在武陟河朔书院上学,与小董四街的孙峻峰是情投意合的结拜兄弟。李棠阶成名 后,曾给清朝咸丰、同治、光绪三个皇帝当过老师,号称三代帝王师,官做到了极品,声名非常显赫。而孙峻峰虽饱读诗文,满腹经纶,却不愿为官,在家闲居,当了董永庙的会首。

同治二年春,李棠阶来小董看望孙峻峰,为孙峻峰留下墨宝:

“峻峰四兄雅正:

五亩栽桑五亩种竹,半日养气半日读书。

李棠阶 同治二年春。”

二人同游过董永庙后,李棠阶感慨不已,就掏出了一迭银票执意送给了孙峻峰,要孙峻峰整修董永庙,特意交代要将前戏楼从新盖起。在会首孙峻峰的主持下,董永庙被整修一新,在庙前新盖了一座大戏楼与左右陪楼共十三间,新楼巧夺天工,气势辉宏,堪称当时全县之最。

从此,小董地区就留下了这样一首民谣:

“樊哙建庙刘秀修,赵匡胤筑城金龟头,

朱元璋放火烧了庙,李棠阶助银又盖楼。”

民谣生动地概括了董永庙的兴衰历程。

现在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还都难以忘记董永庙的建筑格局。此庙位于村东北隅,座北向南。正对山门三十六米处舞楼高耸,与山门相对。舞楼背后是一里多长的东西大街,楼下开门,正对名叫董永路的一里多长的南北大道,直达沁河大堤。舞楼两侧各建有陪楼与舞楼相通,为演员化妆与放置衣箱、道具之所。这三座楼与山门两边的钟楼、鼓楼之间,形成了一个广场,是村民集会、娱乐的地方。

过了山门,就踏上了玉白石砌成的单孔拱桥,桥长3米,宽2米,过桥后约3米,就踏上了前拜殿的青石台阶。前拜殿名叫天仙殿,殿内有董永和七仙女的塑像。再向北6米是中拜殿,也叫董家庙,殿内原摆有董氏列祖列宗和董永父母董秀与刘氏的牌位。再向北10米是后拜殿,也叫良史堂,内有董氏先祖、晋良史董狐的塑像。堂后北墙内建有高台暖阁,内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北墙与良史堂之间形成一个正方形院落,院内平铺方砖。院东西两侧各有月亮门。

出东月亮门,北面建有火神殿,内有火帝真君与火族诸神塑像。东厢房是僧房和值事房,形成一个南北长的左跨院,是僧人住所和会首办公之地。

出西月亮门,北面建有大王殿,也叫河神庙,内有沁河大王和水族诸神塑像。西厢房依次有孙真人祠和广生殿,形成了南北长的右跨院。

整个庙院全部青砖铺地,南北长126米,东西宽58米,总面积7308平方米,房屋有59间。庙院内楸桐茂盛,松柏参天,连理槐引人注目。各大殿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红墙绿瓦,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称得起一方名胜。

从1923年起,庙内所有塑像和佛像被全部清除,办起了学堂,一直是小董完全小学校所在地,培育出了不少人才。

1993年,庙院内所有建筑全部拆除,临街建成了商业楼,后面建成了小学校的教学楼。

后来,信徒和村民怀念董永和七仙女,在村西南隅的董永墓前建起一间小庙,几经毁、建,于2003年春又建成三大间董永庙,庙堂内并肩端坐着董永和七仙女的塑像,两旁塑有金童玉女,栩栩如生,供人们瞻仰。

从董永庙的变迁史可以看出,明朝以前,董永庙无论规模再大,都属于董永后人的家庙,也即家族祠堂,所以理应不该记入史志之册。朱元璋敌视小董的董永庙,因而在明代,老百姓恢复了董永庙,也不想让官府知道。到了清代,因为窝藏着明朝余孽皇叔朱常炀,更不想让官府登记在册了。再后来,办起了私塾、学堂、小学校,政府就不再把它作为寺庙对待了。所以董永庙在武陟县虽然香火极盛,在老百姓心目中是爱情、婚姻和美好生活的象征,是四大怀药和传统医学的象征,信仰、拜谒的人络绎不绝,但在历代官府所编纂的史志上却查不到记载了。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