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神话传奇

神话传奇

董永传说:董永拳和董家枪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04月1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人们都知道董永是个大孝子,却很少有人知道董永还是一个武术高手与武学家。董永家传下来的董永拳与董家枪,两千年来一直在焦作地区延绵不绝,大放光彩。

董永随父出外逃荒期间,为了护身自卫,在山西平阳、京都长安遍投名师,学过各种拳术。董永年过半百后,为了强身健体,保家护院,修心养性,在故里小董村一边行医看病,一边将学过的各种拳术融合起来,适应年老人的特点,琢磨出一套刚柔相济的108势长拳,被人们称为董永拳。董永妻子张七姐在娘家学过张家枪。她的父亲张老田是个武林高手,因反抗官府,曾在天门山(今云台山)上占山为王,因只有七个女儿,遂将祖传枪术传给了颇有男儿气概的七女儿张七姐。张七姐又将张家枪教给了儿子董琢儿。后来董琢儿在张家枪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创编出了108路的董家枪。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忌恨怀庆府小董村董永后人自称是玉皇大帝的至亲外甥,压了他和马皇后宣称是玉帝身后金童玉女的“点儿”,便对怀庆府的董永后人挖墓灭族,三次血洗。董永后人四散奔逃,为了避祸,就将董永拳改名为通背拳,内寓“背了时”之意。又将董家枪根据枪法内容改名为“六合枪”。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董永后人董成(字子生,号公德先生)将祖传的董永拳结合学到的山西猿拳创编出猿仙通背拳。并于嘉靖年间(公元1522一1567年)编著出《猿仙通背拳拳经理论》一书,把108势通背拳六路母法破、截、开、拿、心、步之法并六靠十八跌法,一一详注,创诀成谱。此书是武术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一直流传至今,为我国武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我们焦作人民的宝贵财富。此拳至今仍流行于晋南与河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安徽徽州、江南寿春等地,武陟县大虹桥乡东小虹村现在仍有此拳法正宗传人在坚持演练。

董永后人董秉乾,武陟县小董村人,享年99岁(公元1580一1679年),曾在千载寺太极宫为道长。千载寺位于博爱县城南8公里的唐村西北隅,由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三座寺庙组成了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寺庙群。千载寺是我国武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许多武术文化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千载寺。董秉乾在千载寺太极宫把董永拳和董家枪传授给了唐村李岩兄弟和王堡村王仲锦、温县陈家沟陈王廷等人。李岩兄弟和王仲锦、陈王廷皆为亲戚关系。后来,李岩兄弟成为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凭此高超武艺立下了赫赫战功。王仲锦把董家枪发展成为“王堡神枪”,王堡神枪至今誉满全国。陈王廷(公元1600一1680年)50多岁后根据此拳108势和戚(继光)家拳32式,博采众家之长,又结合阴阳八卦、《黄庭经》等等,历经一二十年,经过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终于创出了一套新的拳术,起名为“太极拳”。

清乾隆五十二年,王安民编著了《王堡枪谱》,在《王堡枪源流考》中把以上情况作了确切的记载:“王堡枪始传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末授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老人生于明万历八年,享年九旬有九,清康熙十八年而卒,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坟茔,今墓尚存……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亲缘……仲锦公与名贤董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客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

《王堡枪谱》又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董老先生秉乾……怀绝技即六合神枪,授业于王仲锦……董先生年老病故,葬于村东南隅。” 又有专文记载唐村李岩兄弟和陈家沟陈王廷曾学拳于太极宫道长董秉乾,陈王廷与李岩兄弟两者为表亲弟兄。

董永拳和董家枪是《董永传说》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拓了焦作地区武术的先河,由此源流出了通背拳、猿仙通背拳和六合枪,以至后来的太极拳和王堡枪,为焦作武术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董永和张七姐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武林故事,董永拳和董家枪给中国武术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它是焦作人民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宝贵财富,也是值得我们大力开发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