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神话传奇

神话传奇

董永传说:七仙女与云台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04月1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全国各地都知道七仙女下凡来到大槐树下与董永相会成亲的故事,但却很少有人去细究七仙女到底从何处而来。

神话故事说,七仙女从天宫下凡而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已能在太空中遨游,登上月球,观测金星,显然没有发现什么天宫和神仙,因此这一说法当然不能成立。

七仙女和董永能够语言相通,亲切交谈,说明七仙女是一位地球上的中国人。

七仙女与董永临别时,董永能够随手摘下枣和梨,七仙女认为“枣”“梨”寓意“早离”,象征不妙,由此看来,七仙女应该是我国北方中原人,因为只有此地才会有大槐树、枣树和梨树这些物种,才会有如此的民俗与说法。

董永在历史上真有其人,董永和七仙女张七姐的爱情传说应该是真实的人生故事,那么张七姐就应该是人不是神,七仙女就应该有其真实的人物原型。董永是汉孝子,生活在西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与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之间,那时交通不便,穷人全靠两条腿走路,农民的交际范围非常狭窄,穷苦农民的通婚范围一般不超过方圆几十里。据考证,董永是土生土长的河内郡怀县大董(今武陟县小董村)人,那么可以断定,七仙女的家乡也应该在小董村的方圆百里之内。

据武陟县的民间传说,七仙女是人不是神 ,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后人们尊称她为张七姐。她原名张七鲜,因她出生后鲜艳异常,光彩照人,前面已有六个姐姐,故得此名。张七鲜出生在下封村(今武陟县三阳乡下凡村落仙台)。父亲张老田,耕种二十亩薄地,农闲时教人习武。母亲王婉容,采桑养蚕,缫丝织绢,一家九口人四季忙碌,难得温饱。一年秋后,父亲张老田因抱打不平,打伤了横征暴敛、牵牛烧屋、逼死人命的四个衙役,为躲避官府捉拿,带领全家连夜北上天山山寨聚义,老百姓谓之“上天”。两千年来,武陟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老天爷,张老田,斩奸除害拔宝剑,替天行道竖大旗,北上天山上了天。”其中“北上天山上了天”的说法常常使今人疑惑不解。今人只知新疆才有天山,武陟县的北面只有太行山脉,哪会有什么“天山”?其实不然,据笔者考证,此种说法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神话,而是真真切切的农民起义故事。

据明、清两代的《怀庆府志》记载,在太行山脉,修武城北四十里外有天门山,覆釜山、凤凰山、温峪山等。唯独没见到记载有云台山。《怀庆府志》中记载:“在天门山下有石岩,高数十仞,广数百丈,其下可容百家,故名百家岩”。《水经注》云:天门山在修武“县北四十里,诸山惟此最高,两山相峙,其状如门。瀑布重岩,悬河注壑。上有石峡,峭壁千仞,悬瀑下注,汇为黑、白二龙潭。黑龙潭在温峪两山壁之中,其水深黑,其声如雷。白龙潭在黑龙潭之南。相传有黑白二龙相争。”《怀庆府志》云:“云台寺,在修武县北五十里的太行山之巅。”把以上资料结合起来仔细分析,便可知记载中的天门山便是今天大家熟知的云台山了。

云台山在明清之前被称为天门山,在汉代,老百姓认为天门之上就是天山,所以顺理成章地就称为天山或天堂山了。张老田带领全家,当然也包括张七鲜“北上天山上了天”的说法便是有理有据的了。七仙女,也即张七鲜,从此便与云台山开始产生了说不完的传奇故事。

据武陟县的民间传说,七仙女(即七鲜女)随父居住在天山(即今云台山)上,山上有天宫、天河、瑶池、天门等仙境。现在分析,天宫是指住的地方,天河是指从天而降的大瀑布,瑶池是指大水潭,天门是指入山口其状如门,可见传说也算不虚。据说宝殿前有明月池,东壁上有王母泉,殿西有淬剑池和避暑楼,楼西有醒酒石,长二丈余,地近竹林,能俯视绝壑。殿下有环翠亭、钓鱼台。山上有仙女泉,也叫玉女泉,泉下有仙女洞,仙女洞北有仙女池。山上还有仙女峰、梳妆台、山寨遗址和聚义堂、点将台、演武场、御马监等遗迹。说不尽的山中美景,真可谓是神话中天上仙境的地上原生版。在如此美妙的人间仙境中,产生了七仙女选种云台山、下山培育四大怀药的故事;随父下山杀贪官的故事;下山救助穷苦百姓的故事;智斗恶地主的故事和私下云台山相会董永的故事。

云台山上景色虽好,但七鲜女还是怀念老家,怀念在平川上过的日子。七鲜女更是对久慕的孝子董永放心不下,终于等到了机会,瞒过了父母,半夜里私自一人下了云台山,决心要寻到董永,和董永相会成亲。张七鲜经山阳城从北向南一路走来,到了万里村,感叹路途遥远,好像万里一样,恨不得一步就跨到小董。其实,当时的村名牌是横写,从右向左念,应念“万里”,近代人改为横写从左向右念,就念成“里万”了,姓李的文人后来又改写为“李万”村了。张七鲜从万里村走到下凡村落仙台,住了一晚。下凡村有个媳妇,娘家是董永邻居,她告诉张七鲜说:“董永明天要从大董经大凡村从大槐树下路过,要到傅村傅员外家打工顶债”。因此,张七鲜决定第二天就近赶到大槐树下去截住董永。因此才发生了董永和七仙女在大槐树下相会成亲的爱情故事。后来人们把云台山——山阳城——万里村——下凡村——落仙台——大凡村——大槐树——傅村——小董这条路线称为仙女路,把小董——大凡 ——大槐树——傅村称为董永路。

张七鲜在傅村傅员外家打工百日后,同董永一起返回到了大凡的大槐树下,被父亲张老田派来的兵将强押回云台山上。张七鲜思念董永,顽强不屈,待生下儿子琢儿后,母亲王婉容差怀县(今武陟)人齐林送琢儿给董永抚养,因此才产生了“麒麟送子”的传说。清乾隆54年编纂的《怀庆府志》中记载:“麒麟冢,在(武陟)县西门外里许”。据说,董永的儿子董琢儿长大后为了报答齐林之恩,待齐林逝世后,为齐林披麻带孝,负土成坟,葬齐林于县城西门外里许。当时称为“齐林冢”,后来代代相传,就逐渐神化成“麒麟冢”了,“齐林送子”也随之演变成“麒麟送子”了。

齐林送子三年之后,董永不堪养儿之苦、思妻之痛,毅然决然背着儿子北上云台山去寻张七鲜。传说过了三道门,一是过了大凡村大槐树北面的“情门”,二是过了修武县西二十里的“义门”,最后闯过了云台山的“天门”,百般争取,终于见到了张七鲜。经过董永和张七鲜的共同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夫妻双双把家还。二人过了“天门”下了山。走到“义门”时,停下休息,夫妻二人各自手植槐树一棵。据《怀庆府志》记载:“两树相去三步许,上有一枝交贯甚茂。被后人称为连理槐”。这充分表达了董永和七仙女“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忠贞爱情。后来义门附近成了村庄,称为义门村,在修武县西二十里处,村人多为张姓,据说张七鲜的叔父就住在此村。

夫妻二人背着儿子又过了“情门”,跪拜了大槐树这个媒人后,回到了小董村,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过起了团圆日子。

情门、义门因是百姓自发捐修,没人知道用了多少钱,众人心意无可估价,所以称得起“情门、义门无价”,后来简称为“情义无价”了。

后来,董永和张七鲜走上了民间行医的道路,也不断上云台山去采集草药和探望父母,七仙女就这样与云台山结下了紧密的亲情缘。

据清代《武陟县志》记载:“樊城,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明代《修武县志》载:“樊城,在县西南三十里。”后汉《郡国志》载:“修武有阳樊,攒茅田”。在百里为王的夏、商、周时代,以今天武陟县的大樊、北樊、下樊、樊庄、古樊一带方圆百里曾立过樊国,建过樊城,后称为樊地。

张七鲜思念老家樊地被演变成思凡(樊),从云台山上南下樊地被演变成七仙女下凡(樊),由此看来,神话故事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空穴来风,也是有它的事实基础的,神话创作也有其事实原型。

董永和张七鲜在汉光武帝刘秀极其危难的生死关头救助了他,给他治病疗伤,给他吃“天地馍”滋补营养,还给他出谋划策、指点迷津,终于使他由弱变强,反败为胜,灭了王莽,坐了朝廷。刘秀登基后,为了报答董永和张七鲜的救命之恩,就翻出了董永三十年前为葬父打工顶债的往事,夸大为“卖身葬父”,封其为天下孝子之楷模,把董永宣传成了孝的化身,使董永的孝名传遍九州,在全国范围内荣耀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刘秀为了抬高和美化自己,口口声声称董永和张七鲜为二位神仙恩公,以表明自己是天权神授、神仙护佑。这样一来,董永和张七鲜就被人为地神化了,随着朝廷的强力宣扬和移民的广泛传播,董永和张七鲜的爱情故事就逐渐演变成了美丽的神话传说。在这个神话传说中,七鲜女(张七鲜)就成了七仙女,七鲜女的父亲、贫苦庄稼人心中的偶像老田爷(张老田)就成了老天爷,怀庆府人直到今天,人若一感叹,必言称:“老田(天)爷哎”,查遍经传,找不出老天爷何许人也,其实,老田爷就是怀县(今武陟)人,农民造反者难见经传,但却牢牢珍存在劳动人民的伟大记忆中,挂在老百姓的嘴边上。七仙女的母亲王婉容自然而然就成了王母娘娘。她的六个姐姐也跟着七仙女沾了光,都成了仙女。她们一家所居的天山(今云台山)就被神化成了天宫,大瀑布就神化成了天河,大水潭就成了瑶池,天门山就成了南天门。七仙女思樊被说成思凡,下樊地被说成了下凡,齐林送子被说成“麒麟送子”,有关七仙女的一切活动也都被神化了起来。同时也在民间流传下来许多口头成语,如情(门)义(门)无价、永(董永)结(七姐)良缘、上天(山)入地(寨)等等。从以上看来,神话创造也是一种文艺创作,《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真有其确实的事实基础,真有其明确的人物原型与事实原型。

我们今天重温有关七仙女与云台山的这些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向大家诉说七仙女与云台山的亲情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云台山这个世界级的自然景观与《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这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互为烘托,共同发展,使得静态中有动态,动态中寓静态,动、静相济,使得山水与人文融为一体,更加美丽动人。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