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雨中的浯溪摩崖碑刻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周飞战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湖南省永州浯溪摩崖石刻(俗称浯溪碑林)位于永州市祁阳县城近郊湘江大桥南端的浯溪公园内。此地苍崖绝壁,山石突兀,连绵数十米,最高处高达30余米,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处。浯溪摩崖诗文书法,博大精深,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历时千百年,现集中保存自唐朝以来的碑刻505方,积淀着深厚的碑刻文化。浯溪摩崖碑林是迄今全国罕见的保存相对完好的露天碑林,堪称世界文化瑰宝,是研究史学、文学、文字、书法的天然宝库。
公元763年,唐代杰出散文家、诗人元结,被委任为道州刺史。大历二年(767)二月从潭州都督府返回道州,途经祁阳,泊舟停宿,见此处悬崖峭壁,怪石林立,遂流连幽游,因爱恋这里的湖光山色,便弃官归隐。他将一条“北汇于湘”的无名小溪命名“浯溪”,并撰《浯溪铭》,还在溪口筑一亭堂,命名“吾亭”,撰《吾亭铭》,浯溪得名从此始。后又将“浯溪东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吾台”,撰《吾台铭》。返任后,将三铭交篆书名家季康、瞿令问、袁滋分别用玉箸篆、悬针篆、钟鼎篆书写,并刻于浯溪崖壁上。从此有了“三吾”之名。这三块碑都有很高艺术价值。特别是唐相袁滋书写的《唐亭铭》碑,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碑刻。
浯溪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约120平方米,刻有95方名碑,突出的有《大唐中兴颂》、《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元结的《老三铭》、吴大澂的《新三铭》等;从字体看,楷、行、草、隶、篆,五体皆全,最大的字每字直径逾丈,最小的字不过1厘米。可谓群星璀璨,美不胜收。
唐刻《大唐中兴颂》碑为浯溪摩崖之精髓。大历六年(771)元结的《大唐中兴颂》旧稿补充定稿交书法家颜真卿大笔书写,并于夏六月石刻于摩崖上。此处崖壁宽广120平方米,中兴碑高3.2米,宽3.3米,全幅面积10.56平方米,共332字,字里行间充满刚毅之气,刚正雄伟,气度恢宏,以石绝、文绝、字绝“摩崖三绝”而闻名于世。
自《大唐中兴颂》之后1200余年来,历代文人官宦不远千里来浯溪游历瞻仰及吟咏题刻。袁滋、瞿令问、李阳冰、黄庭坚、米芾、秦观、解缙、董其昌、何绍基、吴大澂等,纷至此地运笔抒怀,吟诗作赋,并将诗文书赋画刻于石上,使这里成为诗文书法的荟萃地,遂为大观。浯溪露天摩崖是我国摩崖石刻中的精品,在书法艺术上和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浯溪碑林作为中国八大碑林之一,各种大小碑刻合计面积达到了640平方米,自唐大历二年(767)至民国九年(1920)犹存的诗、词、书、画、题词石刻(包括活碑、残碑)共505方,其中唐代30方、宋代113方、元代5方、明代78方、清代88方(包括安南——越南使臣诗5方)、民国9方,还有时代不明的182方,被称为南国摩崖第一家。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浯溪摩崖石刻入选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2005年,被评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
浯溪摩崖为露天碑刻,经历千年风雨之侵蚀,自然风化现象令人担忧。摩崖山上部分的一些碑刻,因遭受长年累月的雨水冲刷、侵蚀,有些碑刻的字迹已经无法辨认,正在消失。从事20多年浯溪碑林保护工作的杨仕衡说:“现存505方碑刻中,仅有340余方保存较完整,而其他的碑刻因风化严重,有些字迹开始模糊不清,有些严重的甚至完全消失了,成了‘白板’。作为浯溪摩崖之精华的《大唐中兴颂》,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碑文字迹不清的现象,比方‘元结撰文’中的‘元结’二字早已脱落。”杨仕衡感叹道“如果再不加快保护的步伐,碑林石刻终有一天会消失。”
由于资金的紧张,浯溪摩崖露天碑刻的保护工作进度甚至赶不上自然风化的速度。目前,对碑刻风化一般采用一种国外的涂剂,涂抹在碑文表面对其保护,只是这种涂剂的费用非常昂贵,碑林面积又大,保护资金又十分有限。另外,浯溪摩崖位于潇湘之滨,近几年每到汛期,浯台北崖区的10多块碑刻就会淹没在洪水当中。如果遇到大型洪水,有100多块碑刻都会遭到洪水的威胁。
除了自然灾情,还有人为的隐患。前些年,有些书画爱好者、文物管理工作者对着原作进行敲击、拓印,使得本来风化严重、质地疏散的石刻越发模糊不清。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游客的增加,时有游客在摩崖上题字画鸦,甚至用石头刻划、撞击,有意无意地损坏天然的崖壁。还有一些名人政要,也仿效古人,吟风咏月,刻于崖上,使得本来格调高古的摩崖文化变得媚俗不堪。
为使碑刻文物世代延续,文明得以传承,1994年,祁阳县政府设立了浯溪文物管理处,开始对碑林进行全面管理。对碑刻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清除杂草灌木,对所有露天碑刻进行剥苔、除尘、清洗,恢复摩崖自然面貌;通过设置护檐,减少阳光的曝晒和雨水的浸蚀;通过对碑石的加固,对碑文贴膜、喷涂固化剂,使得石刻文本坚固持久;修筑堤坝,防止河水淹没部分铭文。浯溪文物管理所按省、市文物部门的要求对所有的馆藏文物进行了“六防”处理(防尘、防潮、防火、防盗、防锈、防腐)。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原碑进行了专业细致的拓印,并重新整理,登记造表、建档(包括电子文档),填补了浯溪拓片档案的空白。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应重点做好旅游规划与文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规划的衔接,统筹协调,实现与文化、文物保护等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事业发展全过程。在旅游交通、旅游安全、卫生、邮政服务、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还要做大量的工作。此外,政府部门应加大浯溪碑林的保护投入,保护好这一文化瑰宝。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千年桑皮纸闯出传承保护新路
- 下一篇:从经典中体会那‘诗中有画’的意境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