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书画篆刻

书画篆刻

永字八法书写体会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本人根据古人的论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书写实践,对永字八法进行释解,对朋友们有所帮助的话,我也很高兴。以永字为例,八法为:侧、勒、弩、掠、啄、磔、策、趯。(如图4)
  八法是楷书的基本笔法,也是楷书间架的基本支柱,具有法度性的准则,能体现中锋运笔的特点,八法可以拓展到楷书的各种点画。“永”字结合八法使造型体态清雅隽秀、峻拔刚健,使点画适应各种结体的变化。永字八法被历代书家所重,传说王羲之专攻“永”字十五年(当然我的理解是:这决不可能的事,这只是后人的一个假托而已)。王羲之说:“倘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1.点法
  永字八法称为“侧”,篆书作点皆圆,隶书作点用平笔,而楷书作点称其法为“侧”。下笔当以侧笔就右为之,使笔锋顾右,审其势而为之,笔收锋在内。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点的起笔可用露锋,也可用藏锋。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了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侧”如鸟翻然落下,如高峰坠石。颜真卿云:侧蹲鸱而坠石。点的形态各种各样,王羲之说:“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矢。”
  我体会是:写点时与竖线成450角侧锋峻落,铺毫略行笔,势足收锋,收锋在内要快。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横法
  永字八法称为“勒”,其意指马缰末端衔于马口,勒马之用缰,横取上斜之势,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下笔时不得卧笔,须直入笔锋,画中略高,如覆舟样。勒的意思,是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铺毫右行,强力抑制,边行边勒,取其劲涩,不宜顺锋平拖滑过,以免轻飘板滞。颜真卿云:勒缓纵以藏机。王羲之说:“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
  我体会:写勒笔要逆入,缓去急回,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不可顺锋平过,也不能笔锋超上而抹过,。左尖横、右尖横不是勒法。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3.竖法
  永字八法称为“弩”(同努), 竖须横入笔,立笔左偃尽力下行,势如引弩发矢,使全力达于锋芒,努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蓄有无穷之力,弩须微弩近左,不使直率。竖画不宜过直,配合字体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悬针略直)。竖有垂露和悬针,垂露用笔欲疾,至末向上回笔收锋,如露之欲垂而复缩。悬针用笔欲徐,快至末端则驻笔反弹,然后引而伸之。颜真卿云:弩弯环而势曲。王羲之说:“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我体会:写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自己感到写弩最难,由于人体生理结构所限,写弩不好用笔,不易写出力度。觉得王羲之“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是指悬针。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4.撇法
  永字八法称为“掠”(掠是拂掠之意),写时势如飞鸟低空疾下,一掠而过,状似燕掠檐下,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下笔时笔锋迅速,左出而欲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往出锋处送笔。短直撇,即永字八法之“啄”,写时须带啄势,如鸟之啄物,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劲健为胜。颜真卿云: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王羲之说:“作撇不宜迟。”
  我体会:写长撇,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而不会出现鼠尾败笔,力要送到撇尖。写短撇,落笔左出,快而峻利,锐利削如鸟啄。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5.捺法
  永字八法称为“磔”(磔音哲,笔锋开张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另一层意思是这一笔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直捺,谓之纵波,须先蹲锋,乘势徐行,势力开展,意足磔出。横捺,谓之横波,开始首抢略顿,起处似作仰画,中驻而右行,顺指欹下,力满微驻,驻笔蹲锋而出尾仰,仰出三过,如水波起伏之状。颜真卿云:磔仰趞以迟疑。王羲之说:“捺不宜缓,缓则失力。”又说:“每作一波常三过笔。”
  我体会:写捺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笔,尽力开散,行笔到捺尾略驻笔蹲锋,出尾略有仰意,收锋重在含蓄。
  捺有直捺、横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6.挑法
  挑法也称“提法”,永字八法称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其法仰策趯锋,微劲借势,如策鞭之势,轻抬而进,仰策仰收。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颜真卿云:策依稀而似勒。后汉崔子玉云:“策笔者,抢锋向上为迟涩,回锋仰策是峻疾。”
  我体会:写仰横,起笔同直划,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即落笔就有力透纸背之力,写到策末力到势到。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7.钩法
  永字八法称为“趯”,又称剔。写时竖笔潜劲,蹲锋得势而急出,出后暗收笔锋。颜真卿云:趯峻快而如锥。后汉崔子玉说:“趯笔蹲锋于弩画之中,衄挫取势为迟涩,得势险激左出是峻疾。”
  我体会:写钩(即趯),蹲锋得势急提笔,使力集于笔尖,锋不平出,但柳体的钩是平出。钩末不可作飘势挫锋,那样就成左向挑。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8.折法
  八法中无折法,实际中折画甚多,但“永”字体现折法,折法又称厥法,古人又称为“勾裹法”。篆书转角用圆,隶书转角为方,而楷书的横画与竖画之转折处为折法,其法用驻笔反弹,提挑挫顿之法。王羲之说:“回角不宜峻,或作棱角。”
  永字八法强调力的蕴涵,每一种点画的力势,形意融于八法最概括的称谓之中。八法的别名:怪石、玉案、铁柱、蟹爪、虎牙、犀角、鸟啄、金刀。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