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如何钤印?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其实临到要讲钤印的时候,我又后悔了。这讲不了哇,太复杂了,不要说在几十分钟内讲,就算找来现有规则一篇篇复制都可以到下课时间了。所以呢,今晚我们不谈规则,我讲点别的,先破一个局,讲几组关系,说几个关键词。
为处理好印章与作品主体的关系,历代书画家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的规则,多到没有人能记得住。记不住倒是小事,问题是很多规则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还不能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印章、在什么位置最合适?没法讲。情况太复杂了,每一条规则都有被打破、却又能自圆其说自合其理的环境。尤其是当代,章法、装裱形式更多样化,完全照搬固有的模式,往往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各种不好了。在钤印这个事上,很多人会陷入一个死局,不知所措,也解不了。
那么,我们如何破这个局呢?
其实所有的规则都是从审美里概括出来的,我们不妨将它还原,直接从审美的本身出发思考问题。我通过对大量钤印规则的归纳,简化出三个问题,钤印的时候可以想一想:
1、为什么要钤这个印?
2、怎样钤印比较好看?
3、怎样钤印更妥当?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钤这个印?
很多人是糊里糊涂地就想盖多几个印,没想过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钤印有其功能上的需要:比如说调整一下字里行间的节奏,比如说破除呆板的格式,以小块红色破整块黑色,万黑墨色一点红,有如寒夜粉梅更添一份动人;比如说稳定重心、平衡整体等等,我们常用起首印与压角章干这个事,对吧?这些是比较常见的。
当代书画作品往往篇幅巨大,不仅字内大,还要求无限向外延伸,打开想象空间,于是还有一些突破了作品边界的钤印方式。比如说,骑缝、跨边,等等,它们要突破单一作品的边界,而形成更广阔的整体感。比如说连接,这种很多时候用于几条屏风之间的呼应。有一些小品,明明中间有足够的空间钤印,可是印章偏偏盖在线外,甚至作品上只留一半的印,为什么呢?骑缝跨边,打开想象空间,你会想象这红色的部分跨过了边界,后面是什么样的世界呢?欲知详情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你看,很多电影的下集就是这么干的。它不一定拘于在某个故事里完整(突破了完整的故事创作规律,留下一个坑),故意留下一条突破边界、指向未知的线索。
一幅作品有时候很难把握整体平衡的,不一小心就歪了。怎么办?这时候就可以用到起首章与压角章,它们的作用是抬头与压阵。
可能有人会问:怎么我看一些作品上盖了密密麻麻的小印,难道每一个印都有必要、都有作用?这又是什么用意呢?这种情况也许创作者的用心并不在某个孤立的印上,而是将印当成了一个个点与色块,合起来形成一种与作品风格相融合的意象。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一篇作品看完了,往往会留下一个疑问:这么牛叉,作者何人?于是,作者就谦虚几句递上名片,亮出自己的名号,作品尾部要落款字要钤名章。(每想到此处在我眼前就浮现出这样一幕:一伙剪径的强人大喝一声:“咄!来者何人?”过路人马上客客气气地递上拜帖,答曰:“鄙人乃是龙门镖局少镖头书法君,路过宝地,还请大王行个方便!”)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总结出很多的关键词,来表示印章的功能:引首、抬头、呼应、连接、压阵、突围、骑缝、跨边,以及报上名号,等等等等。
在我们每盖一个印章之前,先想一想,为什么要钤这个印,它的功能意义是什么?想想上面的关键词,如果没有用,那很可能是失败的,或者盖在不恰当的位置上了。
第二个问题:怎样钤印比较好看?
第1点,要恰到好处。与原作品的意境趣味相符,锦上添花才更美。刚才说的万黑墨色一点红,有如寒夜粉梅,就是这种意象恰到好处的表达。
第2点,要低调、要礼让。
形象地说,不能抢位置、不能抢眼抢风头。
怎么理解呢?比如说,印章不能占据字的位置,它不能占一个空,然后下面接着写字。印不能抢位置。
另外,不抢位置只抢风头也不行。我们看清内府藏品上乾隆大印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揍人的冲动。我并不想说乾隆的大印好不好看,也不是说它盖的地方占了字位。可是,它实在是太喧宾夺主了!他太爱抢风头了。慈禧太后的大印也是如此,印不仅大,而且线条特别实,盖在画面上后,整幅画面上最显眼的地方就是那方印。这是惟我独尊的、自大的做法,在我们钤印时如这么做,是会被人笑的。
第3点,要有结构性合理。怎样算是结构性合理的要求呢,比如说我们盖印时要求大小错落,朱白相参,这就是典型的审美体现。朱白相参,它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往玄妙处讲是符合阴阳和谐之道,我们从现实层面上是讲,是为了画面中的疏密处理,全是实的或虚的就不好了。
比如说两个同列相接的印,你不能一方是圆的,一方是方形的。特别是在款字那里,形态相杂不太合适,基本上都要钤方形印章。你不能说全篇中间全是闲章,到了款字还钤一随形印,表示观者可以忽略自己,这就不好了。要尊重自己,不亢还要不卑嘛,对吧?
这个结构性合理,除了印的形状,还包括数枚印章之间的位置结构关系。举例来说,如果一幅作品里,钤几方印呈标准的几何形状,那么这幅作品就毁了。除了末行款字下方的印,作品主体中的印不能呈横或竖一条线排列,不能构成距离相等的正方形、三角形。这说的是大小、位置错落。
但一说到规矩部分,其实又不是绝对的,比如说有些作品的款字部分的钤印,还真有方圆都用的。什么情况?这种往往是印比较小、比较虚、比较散,它在作品中已经不是作为两个特别重形的存在,它就是一个点,两个红色的色块,衬托以黑色为主的作品。
第三个问题:怎样钤印比较妥当?
第1点,要尊重,要礼貌。
钤印光好看还不行啊。你得尊重一些习惯,这又与上面讲的低调、谦让是相承的。中国人的性格、习惯都表达在了小小的钤印动作里。比如说,你送人一幅对联,上联写某某某惠存,然后啪一下引首章盖人脸上,这就不尊重人了,对不对?
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不要在佛像的头顶、脸部或重要部分盖章,要尊重、庄重。
第2点,要懂事,不要影响别人,不要引起误会。
这一点拿绘画来讲会更直接,比如说,画了一只凤凰,你在嘴边盖一印,可能立意就全变了,变成了小鸡吃米。很多需要重点表现的内容上,不要盖章,不要遮挡视线。比如说,画一个人或动物,明明人是眺望远方,或者与情郎对视,你在中间空处盖一章,将人的目光挡住了,多烦啊你?
第3点,印文内容要切题符意。
你写一篇风月词,然后盖一佛相印,这不是想气死如来的节奏么?
第4点,要明尊卑,讲礼仪。
古人讲长幼有序,用印也有讲究,比如说小辈写给长辈,要用名印; 平辈可以用字,比如说那些同科的进士就互相称字了; 尊长给晚辈呢,往往可以用道号入印,当然有些时候非直系长辈与晚辈也会以兄相称。现在这些可以不特别强调,但如果懂得一点规矩会更好。
第5点,钤印也有些忌讳。
比如说古人家里人去逝了守制期间,会用青泥入印。我们平常最好还是用朱红印。
在执行层面,要留意几对关系。
再回顾一下,破局前面讲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钤印,讲它的功能出发点;2、怎样钤印好看,讲一些规则;3、怎样钤印比较妥当,讲了一些规矩。接下来,我讲执行层面如何处理。其实这个问题在上面三点中,已经有渗透讲了对不对?在执行层面上,我们通常要考虑几对关系:字与印(主次)、疏与密(空间)、红与黑(色彩)。
书法中钤印的规则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如果你不会活用,不理解上面这些内容,很多你背下来也没用。很多你明明按规则行事总是错的,别人不按章出牌往往还胡了。
书与印,主与次,怎样理解?
在书法作品中,印章越低调越好。引首章不要正方,方以取形,方是容易强化形象的一种表现,作为引首章,它起的是抛砖引玉而不是喧宾夺主对吧。人家小两口婚礼上,你主持人是来抬气氛的,你不能穿红戴绿披白纱,那还不将新娘子盖下去了?我在讲书法,特别是圣教序与九成宫的时候,特别讲过方与圆笔的关系,在印章上,是不是也可以思考呢?完全可以的。说低调,拿闲章来说,它有点像串场主持人,它得起头,比如引首;平常你是看不见他的,他不总出现在聚光灯下,但关键时刻它又得出来捧一下,不然气氛就冷场了不是?所以,闲章多是随形的,随形就是不强调自己的显著特征嘛,这样容易融入画面。一个人菱角分明、个性太盛,是很难隐在人群里的。那些真做隐士的人就要大隐隐于市,而真正牛瓣的特工,肯定不会是一身的笔挺西装跟黑客帝国状,很可能就是毫不起眼路人甲。
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低调,有时候主与次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什么情况呢,比如说,如果一幅作品偏了怎么办?往往可以用起首章配压角章来正形。这时候,这两章的地位就突出来了。甚至有某些时候会成为主角。如果感觉一幅作品太小气了,或者还歪了,可以将横向空间拉长,在远离作品主体的部位,钤盖一二印章,将作品置于更广阔的空间里,原有的主体的偏斜就不明显了。这个时候,印章往往成了主角。
本来还想讲两对关系:疏与密、红与黑,以及第三大点:特殊情况如何钤印。由于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吧。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书法落款时间查询全表,太详细了!
- 下一篇:孩子学书法原来有这么多惊人的好处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