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盛世收藏

盛世收藏

钱币记录历史(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货币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记录者”之一。
    历史上流通的各种形态货币,折射了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交换形式的发展和演变。
    对今天的人来说,从货币上学习历史,是一个有趣也有意义的过程。
    前不久,海口市收藏协会举办的海南历史货币展,激起海口市民的极大兴趣。从汉代的铜板、明代的银锭、清代的银元,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纸币,这些已发黑、发黄的钱币,承载了不同朝代的历史,折射出了历代社会统治权力的更迭,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深刻背景,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交换形式的发展和演变。
    国民党政府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1950年疯狂发行最后一套纸币
    凤毛麟角的出土银锭
    银锭,像石块一样大小的银块,一般市民只能在电影或电视当中看得到,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在博物馆能一睹真容,市民家中很少收藏有这样的宝贝。
    在海口供电公司工作的王福和,却有幸收藏这样一件珍品。20年前,他从一渔民手中买了一块明代银锭,那是渔民捕鱼时从海底打捞上来的。
    海口市收藏协会顾问许荣颂介绍,迄今为止,海南发现的最早的银锭是明代银锭。上世纪70年代初,定安县农民在挖水沟时发现了一批埋藏在地底下的银锭。定安县也是目前为止海南银锭出土最多的地方。许荣颂说,海南其他各市县也出土过银锭,但不如定安县多。
    为何定安县出土的银锭如此之多?许荣颂说,在出土的100多块银锭上,他们发现,每一块银锭上都印有当时各个钱庄的银号名。据他们分析,这批银锭属于私人财产,在当时货币市场禁止流通银锭后,有人专门将银锭收购后,当成宝贝埋到地里。
    三两重的银锭(明代)
    定安县出土的明代银锭,目前保存在定安县博物馆。由于银锭停止使用后多数被熔化,因此,幸存下来的早期银锭就成了凤毛麟角,珍贵异常。在海南钱币收藏界,银锭的收藏数量不超过10枚,可见它的珍贵。
    海南发现的明锭,锭的铭文多有“定”(“定”即代表定安)字、地名和“定某”银号名,是珍贵的早期银锭。
    海南明代银锭,形状为半圆形,大的有三两重,但一两的最为多见。虽然形制单一,但银锭上的铭文却是丰富多采。海南清代银锭,形状为方形,大的有十两重。
    据海南钱币学会专家介绍,晚清时期门户开放,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在商业贸易上,使用银两很不便,因为使用银两要验成色又要秤重量,加上当时各地的银锭成色标准不一,银秤的标准又不同,折算使用也困难,所以银锭被银元逐渐取代。
    解放前夕“海南银行”自造的光洋。小头像为孙中山(上、中)。头像最大的为“袁大头”(下),含银量最高。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