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消逝的背影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朴素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新千年的玫瑰色彩渐渐褪去,文学的光彩在新的世纪里也越来越黯淡(铺天盖地的网络文字与纯文学有相当大的距离,暂且不论)。事实上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纯文学已经露出了其破败的衰落之相。
大约在八十年代,“纯文学”这个概念开始露面并很快流行开来。相对于古典现实主义的叙事成规,相对于再现社会、历史画卷的传统,特别是相对于五六十年代的“战歌”和“颂歌”的传统,人们提出了另一种文学理想。人们设想存在另一种“纯粹”的文学,这种文学更加关注语言与形式自身的意义,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也就更像真正的“文学”。这也许就是“纯文学”的基本构思。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市场体系、商品和利润带动了大众文化的洪流,纯文学自身的存在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与质疑。在这一期间,许多文学期刊纷纷改头换面,与另类、时尚合拍,摇身一变成为白领读物。其余幸存的纯文学期刊也只是在苦苦挣扎而已。
《天涯》杂志原来也是一个文学刊物,在众多的文学期刊中毫不起眼。可以说在国内几乎不为人所知。1996年《天涯》改版:跳出狭隘的旧文学的小天地,走向提倡人文关怀,追求独立自由精神的泛文化、杂文学的大境界。改版后的《天涯》杂志成绩卓著,有目共睹。
《天涯》之所以成功,其中原因便是脱离了原来纯文学期刊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四大版块的陈旧模式,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来看待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看待文学文体演进的可能和趋势。强调杂志的思想含量,突出作家的人文立场,对民间语文的高度重视。《天涯》开设“民间语文”专栏,实际上呼应了中国思想界自八十年代末以来对民间社会或市民社会、公共空间、非主流文化或话语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在《天涯》的众多栏目中,读者对“民间语文”的评价非常高。从长远看,一些入时的火暴文章、惊人话题可能会被人们淡忘,但“民间语文”里那些普通平凡没有想象力和文采的书信、民谣、流行语、历史文献等等,将会被一再重读、解释、引用,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目前的文化环境而观,纯文学很难再振雄风了。事实上纯文学不应该继续孤芳自赏。从历史来看,小说的演化很有意思。曾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如《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等后来都成为纯文学(古典部分)的代表作品,纯文学的概念也是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之中。就近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学者把它算入纯文学之类了,虽然还有争议。
可以肯定的是纯文学不会再有八十年代的辉煌了,那一段的辉煌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与政治因素。但纯文学的存在应该是可能的,它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环境下,继续承担着自己应有的使命,前途艰难,光明仍在。面对商业大潮与通俗文学的侵蚀,纯文学在逆境中跋涉,可能真正的文学就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无法相信的未来
- 下一篇:从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说起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