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赏析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梷樂 来源: 三一斋语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人物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今存《李太白全集》36卷。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开篇即石破天惊,用了两个夸张的手法,一是自然界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是人世间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前者大气磅礴,感觉有巨浪挟着水汽扑面而来,但后者却更让人有惊心动魄之感,人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美人迟暮,英雄落寞”吧。无论是黄河之大,还是头发之细,二者都表示时光之不可逆转。
怎么办呢?既然人生苦短,生命渺小,那只有金樽美酒才能消解这样的悲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美景、美食、明月,也许还有美人都是不可辜负的。
在我们前面讲的几首诗里,王维是局外人、旁观者,他不悲哀,即使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并不觉得悲哀。孟浩然是絮絮叨叨地倾诉,他可能孤独寂寞,但他也不悲哀。岑参渲染了一个“愁云惨淡”的环境,但内在气势是高昂的甚至是欢快的。这里的李白看起来应该悲伤,但他并不,他是悲壮是愤慨是豪放。
不哀不伤是因为作者是自信的,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时期应是李白人生最为暗淡的时光,他被“赐金放还”后,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漫游时光,即便如此,他仍然坚信自己终有被赏识会闪光的一天。那么钱财又算什么呢?用了总会有的,“千金散尽还复来”嘛。
作者的确用钱极大方,其《上安州裴长史书》就说自己:“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实在土豪,好想跟他做朋友。至于他的钱从何而来?一说他出身胡商家庭,颇有资财;一说有人资助他。所以有学者称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纯文人。
既然“千金散尽还复来”,那还犹豫什么呢?来啊,痛饮啊,狂歌啊。牛羊整头整头地上,酒成百成百地上,气势恢宏,排山倒海。
至此已是酒酣耳热,作者也已是醉眼迷离、醉态可鞠,越是醉酒的人越爱劝酒,所以作者大声高呼:“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几个三字短语的使用,不但生动地反映了酒席上呼喝劝酒、热火朝天的景象,而且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
很多人都在学古琴吧?一般都会学《秋风词》,里面的唱词是三五七字变换的,在诗歌里就称为“三五七言”体,为李白首创,此后仿作者很多。为何讲到这一点,就是要说明李白很擅长在诗歌中通过句子的长短变化来变换诗歌节奏以及诗歌情绪。
这里的短句肯定加快了诗作的节奏,勃发之气似乎要喷涌而出,说已经不能表达他的情绪,所以作者真的要高歌了,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数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样的诗歌结构也可谓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指富贵生活,诗人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的,自己“但愿长醉不复醒”。屈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浊世之中,醒着才更痛苦,所以屈原选择了投江。李白反用其事,不想再醒来,大概是不想在浊世保持清醒吧。
还有什么原因呢?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写到这些,就不仅仅是狂放了,也不仅仅是自信自傲了,而转为愤激。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慨,是对怀才不遇的愤慨,是对“圣贤寂寞”的历史的愤慨。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作者便以“陈王”曹植为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何其多,作者偏举“陈王”,这亦可见李白之自命不凡,在他心目中,能与他相比的唯有曹植这样的人物吧。而曹植身陷王权之争,一直被猜忌被排挤,难以施展其才华,更让作者有同病相怜之感。圣贤是寂寞的,留名的饮者又是悒郁不得志的,这悲愤之情更为浓烈。
怎么办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作者重新回到酒席上。来啊,痛饮啊,狂歌啊。主人,你就别小气了,拿出你的五花马、千金裘,都典当了换取美酒吧。“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上文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相呼应,但这是散别人的金,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在这里,作者反客为主,其放诞之情态跃然纸上,可以想象他坐在席间,衣冠不整,指手划脚,呼来喝去的样子,是酒后形态,也是其不拘形迹的本来面目。
诗至此真可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作者用“与尔同销万古愁”作结,诗作戛然而止。此“愁”与开篇之“悲”相应,原来中间的那些痛饮狂歌不过是愁与悲的假象,或者是愁与悲的另一种抒发,一下将愁与悲的时空、即时感都推到了读者面前。
《将进酒》全篇大起大落,纵横捭阖,诗情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通篇以七言为主,而参以三、五、十言句,参差错落,节奏徐疾变换,极好地渲染了情绪。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假如唐诗也有排行榜,你觉得哪首第一?
- 下一篇:中国的写诗传统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