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海南儋州民歌调查综述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三公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内容提要】儋州历史悠久,两千年来,儋州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儋州民歌;儋州民歌种类繁多,若按音乐表现的风格特点、演唱形式和使用目划分,可分为山歌、调声、歌谣等类型;千百年来,儋州民歌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斗争,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亲的发展时期,儋州人们尽力研究儋州民歌,寻求她更高更快的发展;儋州民歌的明天会更好。
    【关键词】儋州民歌山歌狄青调二句半调声歌谣
    儋州自古称歌海,民歌多似百花开(1)
    家家都有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近年,我又重拾大学时代的旧事——1998年我曾和毛伟君对海南儋州民歌进行调查——重新对儋州民歌进行了调研,并连续走访了海南省文化局、文联、儋州市文体局、文化馆、文联、民歌协会等单位和团体,拜访了有关人士,深入了十多个乡镇,进行关于儋州民歌的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真正目睹了儋州这个“歌海”的独特风光,领略了儋州民歌这朵艺苑奇葩的艺术魅力。
    一、歌海诗乡何处有(2)
    儋州位于海南西北部,濒临北部湾,方圆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七十万。其中沿海一带较为平坦,共余地区多属丘陵地带,而东南边沿与琼中、白沙交界一带,则是边疆起伏的山区。
    儋州历史悠久。远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在儋州设郡,称之为儋耳郡。唐朝乾元元年,改称儋州。民国元年(1912)又改称儋县。1993年成立儋州市。本市居民,大部分是汉族,而黎族和苗族同胞,则分布在东南部山区一带,人口约占二万。本市语言比较复杂,除了少数民族有黎话、苗话之外,汉族方言主要有儋州话、军话、客家话、临高话和白话等五种,其中操儋州话的约占三分之二。儋州话属粤语方言分支之一,有不少词汇的发音与广州话接近,但土语较多。据《儋县志》记载,岛外最早来儋州定居的高州、梧州一带的人为多,他们都有讲粤西白语。但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土著方言及其他语言的影响,产生了某些变异,单独形成了一种方言。讲军话的约四万人,居于中和、王五、长坡和那大等五、六个墟镇。军语属北方语系统,是古代军人所讲的语言。上面几个墟镇是古代戍军之点,军话也因之得以流传下来。客家话和临高话都分布在本市南部地区。前者人口约四万,后者约三万。前者祖代先后来自粤东和粤西一带客家话地区,后者祖籍成分与临高县情况基本相同。讲白话的约六千人,聚居在东见镇拖舍大队及洛基墟等地,原籍在雷州、高州一带,其先人约在一百年前迁来。
    儋州市是海南最早开拓的市县之一。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儋耳郡至今的两千多年中,儋州人民在琼西这块宝贵富饶的土地上艰苦奋斗、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儋州民歌。这里的民歌,不仅丰富独特,而且优美动人,是当地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一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民歌多似百花开
    儋州,“凡是长期在儋州歌海泛舟的采风之人,都承认儋州民歌不但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数量浩瀚,乡土味浓,生命力强,而且内涵丰富,音调奔放,旋律淳厚,优美动人,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3)。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是儋州民歌的主体,歌种分布与方言区基本是一致的。这些民歌若按音乐表现的风格特点、演唱形式和使用目的划分,则可分山歌、调声、歌谣等类型。
    (一)山歌
    由于各种语言、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等因素,山歌因而分成了儋州山歌、“四里”歌和客家山歌等几种不同体裁。
    1、儋州山歌:它是山歌的主体,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的内涵,通俗形象的语言和优美、灵活、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表现手法,是占全市人口多数的儋州方言地区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门艺术。因此,淬地区最广,传唱人口最多,大大丰富了儋州这个“歌海”。
    (1)山歌探源。古代儋州人的口头歌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时期已孕育或形成雏形。“肚有食,脚省力”这个现在仍流传的简短的古代儋州民谣,“说不定就是最初的儋州民歌”(4)。到了公元623年(唐代武德五年)设立儋州后,在格律诗和新乐府的影响下,儋州山歌吸收了新的营养,趋向成熟。到宋代苏东坡贬儋时,已听到了“弦歌四起”(5)、“夷声彻夜不息”(6)。可见儋州山歌在唐宋时期已经很盛行,苏东坡贬儋四年,他亲自设馆任教,授徒讲学,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7),还收集歌谣,编歌踏唱,促进了文化交流,推动了这一地区的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发展。儋州山歌的形成规模与发展,是由于受到苏东坡等历代文人的影响以及广大歌手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不断的开拓,创新和发展的结果,特别是从清朝中期起,受到本地举人张纲、进士黄河清和王文清等文人墨客的重视、运用和推广,已经不同凡响,可以说,从说晚清开始,儋州山歌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鼎盛阶段,直到今天,仍然久盛不衰。
    (2)儋州山歌的特色。它与我国民间歌曲体裁的“山歌”的划分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儋州山歌是吟诵性较强的,性质近似我国某些地区的“吟唱调”,然而又比“吟唱调”带有更多的音乐性。因而,也就具有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
    ①、歌词格式:儋州山歌的句式是偶句式,有二、四、六及不限偶向式,在此当中,流行较广的是七言四句,四句齐平,又很讲究平仄韵律,因此很象格律诗的绝句。即所谓的儋州民歌格律化,指的是按照儋州口语的音韵系统确定的音韵系统,确定七言四句的平仄韵律格式。以韵脚来说,除了第三句外,第一、二、四句的尾字必须用同一韵部;而各句的韵字,按声调确定位置;第一句韵字是仄声,且限上声和去声字;第二句韵字只限用阴平字;第四句只限用阳平字。这是常规,至于各句的音节平仄,亦按一定次序安点,相当于近体绝诗那样,请看清代举人张纲的两首情歌:
    A、披风不怕身寒冷,心红不忌路熟生;
    导梅踏雪思春色,转水绕山放步行。
    B、春夏秋冬分热冷,日转时辰夜转更;
    天上日月换路走,惟凤(8)存心伴侬行。
    这些民歌,语言流畅,比喻得当,抒情逼真平仄协律押韵。在韵脚方面,儋州山歌有36个长声韵和18个短声韵(略)。
    ②、曲调特点:儋州山歌的曲调是由当地一种吟诗调发展而来的,具有吟咏风味,但经过不断的演绎,已大大加强了它的音乐性和表现能力。其一,典型山歌的第一、二、四句的曲谳进行是高低起伏,即从全曲的最高音或最高音区开始,并且在其高音区作自由延长,然后下行小跳或下行进到全曲的最低音或最低音区结束。其曲调既高亢开阔,流畅跌宕,又委婉平和。其二,第三乐句曲调委婉、优美、平和,而且字密腔短,陈述性强;其三,多数山歌的偶句结束前或结束时都应用一个下滑进行的曲调并加上一具停顿的节奏,使曲调顿挫,并且突出了儋州山歌的具有的音乐性较强的吟诵特点;其四,儋州山歌同调进行较多地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装饰音,如前后倚音、单双倚音,顺逆波音,上下滑音等,使曲调装饰性强,更加内在化。
    总而言之,儋州山歌的曲调并不很丰富,基本上是一个固定格式的曲调骨架,但在不同的流传区或不同的歌手演唱,其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别。一般说来,南部山歌区的山歌高亢粗犷,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山歌热情、奔放、深情。
    ③、音阶形式:儋州山歌的音阶形式有三种: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调式有宫调式和徵调式两种,而以宫调式居多。如下例就是一首七声音阶宫调式的山歌。
    ④、演唱形式:儋州山歌的演唱形式相当的自由,可独唱、轮唱,还可对唱。独唱,即一个人单独演唱。这好理解。轮唱,即轮流演唱。一般是人们闲暇时间围坐乘凉时,看着歌本轮流演唱。这种歌本有先人流传下来的,也有自己编写的,数量多内容丰富。对歌则是即兴对唱,以两位歌手为主,一般是一男一女,人称“歌爸歌妈”。据说,这种对唱常持续几天几夜,“歌爸歌妈”难分高不。多少年来,儋州老百姓逢年过节,送旧迎新,男婚女嫁,升学任职等等,不管大喜小喜,都要大唱特唱山歌。喜怒哀乐、歌为心声,民间歌唱,风行于世。
    ⑤、演唱场合:儋州山歌的演唱场合不要诸多条件的限制和约束,是群众借以抒发感情的最方便的形式。无论是山上野外,田头村边,走路或休息,随时都可唱。而较多的时候是村镇中的人欢聚在一起,围坐在村镇中能歌善唱的中老年歌手的周围,或白天或晚上的空闲时刻听歌手的演唱。唱的人认真投入,声情并茂,听的人兴致勃勃,忘于所以,那场面看了叫人流连忘返。
    ⑥、篇幅长短:四个乐句为一首是儋州山歌的基本结构形式。儋州山歌的篇幅长短,短的只有四个乐句或两个乐句构成,长的可以容纳一个长篇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没有丹桂的月亮》、《岳飞传》等等。这些长篇山歌故事,无论在唱腔或音乐曲调上都以上面所说的四个乐句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单位加以衍展或变化,重复而成。
    ⑦、流传区域:儋州山歌流传的区域非常广泛:新州、木棠、长坡、东风、松林、峨曼、三都、光村、白马井、松鸣、干冲、富克、排捕、兰训、海头、大成、雅星、宝岛等等操儋州语方言的地区都普遍流传。此外一些乡镇如洛基、长坡那大、王五等部分地区也传唱着儋州山歌。可以说,流传区域占整个儋州总管辖范围的四分之三以上。还有跟儋州邻近的白沙、昌江等交界县的讲儋州话的村镇也传唱着儋州山歌。
    (3)儋州山歌的内容。它是儋州人们心声的反映,记载着儋州人们的喜怒哀乐,品味着儋州人们的酸甜苦辣,装点着儋州人们的风土人情。它所涉及的题材相当的广泛,内容相当的丰富:有爱情歌、斗理歌、时令歌、革命歌、药性歌、劝世歌、哭嫁歌、哭丧歌等多个方面。
    ①、爱情歌:这是反映广大青年男女方面爱情的民歌。内容上有的对纯洁爱情的歌颂,有的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揭露(现已少见),也有的是得不到爱情的痴情恋歌,想思苦情。
    ②、斗理歌:这种歌很特别。在演唱过程中,往往采用对唱形式,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试智斗理的过程中寻找到理想的伴侣。
    ③、时令歌:它是儋州劳动人民对生活实践的总结,内容多是描写岁月交替的自然景物以及由此引起的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变化,这种歌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工的关系。
    ④、革命歌:这是在革命斗争中产生和流传的民歌,具有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东观主义精神。在革命年代,它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反映了人民奋起武装斗争的豪迈气概;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它歌唱人们建设新生活的热情,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⑤、药性歌:这是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对药性有独到认识的民歌。有的指出哪种药物可以治病,有的指出一些药物使用方法和用途,有的指出某些药物的产地来源等等。所以,这种歌很受人们的厚爱。
    ⑥、劝世歌:这是对劳动人民劝世教化的民歌。内容上有的劝人勤学好问,有的劝人与人为善,有的劝人改恶从善,对犯错的人起到了批评指正的作用,对行善积德的人起到了鼓励鞭策的作用。
    ⑦、器丧歌:这种歌用于死者家属哭吊,对死者表示自己的哀悼,悲悲切切,大有生死离别之感。
    ⑧、哭嫁歌:这是少女在出嫁时哭别的歌。从内容上看,它是封建制度下妇女的怨歌,是千百年来,儋州劳动妇女封建婚姻制度下的反抗之声,一般是结合自己的身世唱的。解放后,此哭嫁习俗已废。
    (4)其他:由于演唱内容和表达感情的需要,儋州山歌又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其他各种体裁,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狄青调:这是清未新英一位歌手最先使用这种音调来演唱北宋大将狄青的故事而得名。它保留了山歌曲调的基本结构和调式,其旋律比较口语化,节奏舒缓自然,陈述性强,适合演唱一些叙事山歌,有四句、六句、八句、多句等几种格式,其增加乐句,都以第一、二句为基础,适当进行变化重复或模仿。
    ②、二句半:也叫“抽二句”、“打二句”。它以山歌最后两句为基础,并揉和了第一乐句的音调,构成上下句的乐段结构,为山歌形式之半,故而得名。它通常在两个乐句中插进一个小衬句,或将乐句加以延伸,从而引起乐段的扩充。它的结构比山歌要自由些。二句半有好几种曲调,有官、徵两种调式,而以徵式为多。它的唱腔婉转自由,速度较为缓慢,适于表达一种缠绵、深邃的感情。
    2、“四里”歌。也叫雅星调。流行于本市西南部大成、宝岛和雅星镇等地区,这一带与白沙、昌江县交界,是黎汉等居地区,虽然这里的居民分别从属于两个民族,但却有共同的风俗与语言,流行着相同的山歌,其旋律朴素而平直,曲调结构较严整,音域不超过八度。它的音调与黎歌较接近,但是它用儋州话演唱,其音乐风格也受到了儋州山歌和调声的影响,由于这几种民歌的素质它兼而有之,因而群众把它称为“黎调声”(简称“黎调”)。
    雅星调也有两句半,其曲体结构与儋州山歌的二句半基本相同。这些地区还流传着一种“过山调”,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乐段结构,其节奏自由,音调回旋起伏,传得很远,适于赶路时边走边唱。
    3、客家山歌。流行于客家方言区。音阶为五声或六声羽调式,节奏稍自由,旋律多为级进,风格婉转而抒情。觉见以清角(Fa)替(mi)的旋律进行,由于音程的扩大,其情绪也略趋开朗。它的音调与西一带客家山歌有较多的联系。
    此外,在番加南半和兰详等黎、苗族同胞聚居的比乡镇,还流传着黎歌和苗歌,其风格与自治县的黎歌、苗歌相同。
    (二)调声
    调声流行于儋州言区,为广大农村青年男女所喜爱,也是本市最主要的歌种之一。
    1、调声的形成。调声是在儋州山歌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变化而成的。它突破了山歌固有的格律和结构形态,从山歌的某些基本音调中脱胎演变而来,而二句半则是从山歌到调声的过渡,它是当地历史、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传在一百多年前,在本市西南部地区一带,人们凡从事耕作和制盐,都要使用水车,引水灌田。为了活跃情绪,舒心解闷,人闪在田野上便一边踩着水车,一边唱着山歌,借以提高劳动效率。但山歌的节奏和旋律都是比较自由的,难以和踩水车的脚步相结合;于是,人们便将山歌的音调加以突破,赋予它以节拍分明的劳动节奏。后来,青年男女便用这种节奏鲜明的音调来进行集体对唱,娱乐传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歌种——调声(10)。
    2、调声的内容。调声歌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广大男女青年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里,就运用这种节奏鲜明欢快、旋律活泼流畅、情绪热烈高昂,具有独特风格和浓郁韵味富于表达思想感情的调声进行集体对歌,娱乐传情。有反映生产劳动、家乡建设的;有赞美男女纯结爱情的;有歌唱改革开放、宣传富民政策的;有赞美家乡美丽风光,祖国美好河山的;有嘲讽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等等。调声及其活动不仅方便了广大男女青年的交往,以歌传情,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调声活动也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从而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3、调声的风格。调声是一种民间歌曲。一首调声就是一首民间歌曲。其体载近似民间小调,很能够受广大男女所喜爱。调声在歌词、曲调结构和演唱形式上都有独特的风格。
    (1)歌词:调声的歌词不受格律的约束,句数字数可长可短,长则三四十句,短则一二句也可成歌。从搜集到的调声来看,建国后的歌词多为长短句的长篇韵文,曲调较纯朴,以一字一音为基础,很少装饰,篇幅也长,反复也多。建国后,调声的歌词多为二句半或四句山歌,并加入一定量的无规则的副歌词。
    (2)曲调结构:曲调的结构更为自由,可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加以变化发展,乐句的多少和长短都没有一定的框框。其曲调活泼欢快热情奔放,旋律流畅优美动听;节奏鲜明,很富于舞蹈性。演唱时一首调声曲调可以填入不同内容的歌词,反过来一首歌词可用不同的调声曲调演唱出来。可见儋州广大男女青年都是即席真词能手。演唱调声无需乐队伴奏,过门时全体调声者用口唱音谱的唱名。对歌中不要求唱同一调声曲调,男女两队可选用不同曲调的调声进行对唱。
    调声曲调随着男女青年赛歌活动的开发而不断的创新发展,或全出新曲,或在某些老调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或吸收外来曲调融为已有创出新词。调声的发展变化很大,至今已有五百多种不同的曲调,有官、商、羽、徵各种调式,旋律进行还经常出现调式交换情况。总之,每年都有很多新的调声问世,因为各村男女青年都能以演唱出新调声吸引对方为荣。他们都有“新年不唱老调声”的习惯,所以新调声层出不穷,永不衰竭。
    (3)演唱形式:儋州调声也有着独特的演唱形式,男女双方进行集体对唱,每个调声队都有一个开头领唱者,俗称歌头,负责即席创作主题歌词(通常用四句或二句半山歌对答)以回答对方的提问并起调声领唱,然后队友们才跟着参进来齐唱。在对歌中要压倒对方,除了即席创作的歌词要快、准、巧、刁外,还要讲究歌声整齐嘹亮、流畅悠扬,动作热情大方。男女双方进行争理对唱时,你来我往,对答如流,情景交融,情溢歌间,往往是争得难分难解,引人入胜,这样的调声活动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个男女调声队参加。这么多的调声队同时同地进行演唱,歌声此落彼起,整个调声场气氛热烈、群情激昂、热闹非凡,场面非常壮观。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又歌又舞的调声活动,充分表达了儋州广大男女青年珍惜年华、渴望爱情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广大男女青年热爱生活,热情向上的精神面貌,具体地展现了儋州广大农村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生活岁月和浓郁的乡土韵味。
    4、时间和地点。调声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初一到初三(有些地区直到初五)各村男女青年盛装打扮,然后汇集在他们惯定的地点进行集体赛歌对唱调声。元宵、中秋节广大男女青年也盛装打扮先上墟镇逛街,再汇集到惯定的地点调声赛歌。这样的调声地点称为调声场。全市有许多这样的调声场。较有名的有:三都镇的共鸣坡,峨曼镇的片石墟,兰训乡的兰训墟,木棠镇的王河涝、朗间涝,中和镇的三角街头,光村镇的金鸡头、永昌墟,松林乡的梅花岭、神冲府沙,新英镇的盐场海滩、八哥桥,白马井镇的藤根坡、沙井地,排捕镇的排捕港,王五镇的新坊路口,雅星镇的新市等等。
    此外,个别地区的传统节日:光村镇的四月十四“迎神”,白马井镇的正月十六“圆年”,海头镇新市的二月二“祭神”,三都镇的三月十七“火烧山节”,海头、中和、光村等镇的端午赛龙舟等活动的同时都有调声活动。平日,每逢明月当空的夜晚,一村的男青年往往约另一村的女青年到自己的村成群结队对唱调声。
    5、流传的原因。调声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能世代流传是因为它具备了多方面的原因。
    (1)具有群众性。调声是儋州人民群众在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自己选择和创造的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它的活动完全是群众自发的,不需要政府组织,参加者都自觉遵守当地的村规民约,也不需要任何条件。虽然调声是男女青年的赛歌活动,但这种活动人数不限,年龄、性别、时间、地点都不限,不需乐器伴奏,不需特定的服饰、道具和化妆。调声曲调短小精干,旋律优美,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易记。演唱的题材、内容曲目相当广泛,丰富,变化无穷,让人百唱不厌,百听不烦。这种反映自己生活,生产劳动,表达友谊爱情的独特的民间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人民性。
    (2)具有社会性。上面已经说过,调声的题材、内容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同时也有鲜明的思想性。在其活动中既得到娱乐,又受到了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调声不仅发挥了它的娱乐功能,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它的社会教育作用,起到了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教育人民、打击坏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社会作用。
    (3)具有自娱性。调声实际上是一种舞蹈化的赛歌活动。直接的参与,且歌且舞,不仅能歌唱自己的劳动、爱情生活,也能倾吐自己的心声,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与大家一起娱乐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样,既达到自娱的目的,又可展示自身的艺术风采和才能。这种群众自发的民间艺术有着直接参与的娱乐性。
    (4)具有竞技性。调声活动有着强烈的竞技性。调声场上几十甚至上百个队的男女同时赛歌,虽然不能进行大循环赛,让每队见面交锋,但哪一个队演唱的曲目多样,曲调优美动听、歌声整齐嘹亮、热情奔放、服饰漂亮、舞姿优美、表演大方,就能在广大群众中享有最高的美誉。因此,调声场上能激起各村男女青年的好胜之心而全力以赴,认真演唱。同时要想在赛歌中取胜,平时就得曲不离口,多唱多练,做到熟能生巧。这样,不仅能提高了赛场上的集体竞技能力,又活跃了平时的文娱活动,丰富了生活的内容。
    (5)具有欣赏性。调声是一种集体对歌形式的歌舞活动。几十甚至上百个男女调声队在同一时间、地点,各自寻找对手进行调声对歌。各种各样的曲调同时唱出,优美的歌声彼落此起,几里外能闻其声,使人百听不烦。男的舞姿潇潇洒洒,刚劲有力;女的舞姿柔韧温情,娴淑大方,展示了儋州地区独特的风情。值得一提的是调声场上队队红男绿女、多姿多彩,各种款式的服装随着翩翩起舞的男女,伴随着动听的歌声飘然闪动,五彩缤纷,鲜艳夺目,让人得到了美的享受。这种乐而不俗的调声活动有着民族美、乡土美的欣赏性。
    6、调声变奏曲。“然而,当你置身于这种欢腾的场景时,你可否知道调声所走过的坎坷的征途?”(11)调声及其活动始于晚清,经过不断的变化和演绎,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人们群众利用调声来作为团结人民、宣传抗日、揭露敌人,打击坏人的有力武器。解放后,人民群众就作调声来歌唱新的生活,使调声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后来禁令“夜游”(12)同时也把调声禁止了。到了六十年代初期,广大农村青年男女冲破阻力,在劳动之余大唱调声,晚上又出现男女青年聚汇调声赛歌,表达感情,把调声又推向新的高潮。在这三次高潮中群众创作了许多优美动听的调声曲调。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调声及其活动又被列为“四旧”而遭禁令。后来拨乱反正,进入了八十年代以后,调声才算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春天,调声及其活动又蓬勃发展起来。“今天,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悠悠的调声就象奔流不息的北门江一样,它歌唱生活、歌唱爱情的旋律依然不变。但谁又能不说,调声在变化中呢?调声这朵儋州歌海中绽放的奇葩,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变得更加迷人”。(13)
    (三)歌谣
    军调、高州调、童谣、状调和临高调都属于歌谣类型。这类民歌都有些共同的特性,如节奏与音调都比较平稳,旋律简洁,接近口语化,名句间节奏比较规整,句幅较紧凑。但在各个歌句之间,又呈现出不相同的风格与色彩。
    1、军调:流行于中和、王五、那大等军话地区,有个基本曲调,是起承转合的四句乐段结构。五声徵调式,速度和缓,每半句都有个长音相隔,句逗清楚,其风格近似吟诗,这与当地的文化传统有关。因为中和是苏东坡谪居之地,中和民歌也有自然受到他的影响。据有关资料统计,军调有几百首传统歌词,但都用大致相同的曲调反复吟唱,其旋律随着歌词曲调的高低而稍加变化。军调往往采取自我歌唱形式,多由妇女在家中哼唱,情绪清新别致。
    2、州调:流行于东风镇、洛基墟等部分军话地区,因其先人从高州一带迁来而得名。有两种基本曲调,但都是五声商调式,音域只有六度。每种曲调都只有一个上下乐句,而歌词则以四个七字句为一段;为了与歌词结构相适应,因而每个乐段都由两个基本相同的上下句组成,是一种复对应式的乐段对唱。其传统歌词都是关于爱情方面的题材,但抗日战争后,也出现了不少宣传革命斗争和反映人民群众解放前后的生活历史的新编歌词。
    3、童谣:曲调都比较简单,节奏轻快,语言通俗、情绪活泼,内容取材都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富有生活趣味。儋州话、军话和临高方言区都有流行。
    4、状文调:流行于儋州话方言区。晚清时期,有人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写成状文,用唱道文的一种曲调进行演唱,因而得名。演唱时,词、曲结合较紧,曲调起着陈述唱词的作用,具有说唱性质。其音阶为五声宫调式,音域不宽,曲调在八度范围内流动。歌词为韵文体,结构较长,分为好多小段,每段三至六句不等,每句以七字为基础,并伴以各种长短句,基本乐曲三个乐句组成,每句分别落在羽(或徵)、商、宫等音上。若歌词句数增加,则乐句也应增加,句幅也随着歌词句子的长短而伸缩。虽然曲调反复演唱,但由于歌词内容真切动人,与曲调结合就有更大感染力。
    5、临高调:流行于临高方言区。有宫、徵、羽几种调式,其节奏、节拍都比较鲜明,音调清朗,往往在乐句或乐段的末尾有个拖腔。这些曲调,已被当地的方言剧种——木偶戏用作唱腔。
    三发扬歌海之传统
    千百年来,儋州民歌陪伴着勤劳勇敢的儋州人民的生产和斗争,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各个历史时期,民歌是儋州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纪录。过去他们用民歌来诉说人民的痛苦,反映对反动统治阶级的仇和恨,表示他们的愿望和信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们利用山歌、调声等各种民歌休裁,编写了无数象《抗日状文》、《抗日不怕难》和《参加独立队》等民歌,来宣传抗日和党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动员效果。民歌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在解放前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重大事件,在民歌中都得到了反映,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民歌创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歌颂改革开放,歌唱新的生活的民歌不断涌现,不断传唱,成为“历史的见证人”。民歌是个有力的武器。利用民歌来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是儋州党政领导和干部的优良传统。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开展各种运动,执行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总是利用民歌来宣传发动,对推动各项任务的完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历史又进入一个新的纪元,儋州人民将迎接新的挑战。如何使儋州的民歌更加繁荣昌盛,如何发扬儋州民歌的优良传统来为儋州市的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些问题已日益迫切地摆在了儋州人民面前。据调查,这些问题已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四、共同研究民歌事
    民歌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没有改革与创新,就没有“民歌多似百花开”的繁荣局面。而在以改革开往为基本点的今天,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民歌也只有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跟上时代的步伐,汇入经济建设的大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者。这样,这朵艳丽奇异的南国奇葩,就能在祖国的文艺百花园中永开不败。
    (一)存在的问题
    当然,“儋州民歌和许多民间文艺作品一样,不免显得有些粗俗”(15)。从调查中收集到的民歌看,有的显得蛮不讲理,有的用尽疯言疯语,有的显得风流粗俗等,既无思想意义,内容平淡,又缺乏艺术深度,毫无可取之处。归纳起来原因有三方面:
    1、缺乏提炼,缺少升华。儋州民歌大多是民歌手一旦一事一物触发感想,即用民歌来反映和表达,可是没有准备,没有经过必要的艺术酝酿,往往是信手拈来,随口而出,出口成歌,这就必然缺乏提炼,缺少升华,当然也就是缺少传世佳作。
    2、文化有限,思想不高。儋州民歌特别是山歌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有无文化知识的人都能编唱。而好些山歌源自农村,这些山歌的编唱者文化低或根本没有文化,编写出来的山歌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就可想而知了。
    3、方言土语的影响。儋州山歌和调声是儋州民歌的两大主流,是讲儋州话方言区的人们编唱,编写过程由于某些儋州话方言不规范,方言音韵复杂,还有句式、唱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给民歌创作增加了难度。
    (二)对策与办法
    1、大胆的改革。由于儋州民歌本身在方言、韵脚、句式及唱法诸多方面的问题,应力求进行改革。
    (1)力求语言的通俗与通文。有些儋州方言不能以规范语言来表达,语法、句式也不规范,所以在创作和编印儋州民歌时,要力求做到通俗通文。通俗,即是适应群众的水平和习惯,易于理解和接受,体现本地的生活、语言习惯、韵律等特色。通文就是要使词语和句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通俗又通文即是要通俗公、大众化、文字化,使绝大多数的人都能领会它的意思,从而得到艺术享受。
    (2)韵脚宜小不宜多,宜简不宜繁。儋州方言和各地语言一样,每个字音都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儋州民歌韵脚多到36个,分得过细,显得过于严谨,狭窄,因而多数韵脚的字很少,有的收尾音接近,使人不易掌握。在“民歌讨论会上,大多数同志认为应先通后并,现阶段可先通韵,即原有的36个韵脚中,指定哪一个与哪一个通用,以后再考虑合并,这就能使群众逐步适应和接受”。(16)
    (3)句式、唱法要多样化。历史上,古老的儋州民歌特别是山歌基本是每首四句的格式,后来出现每首二句、二句半、三句半、四六句、多句等格式,现在民歌演唱活动中出现的字数不一的长短句,是过去改革的延伸,是迎合时代的一种创新。儋州民歌特别是山歌的演唱、唱法不能单一,要形式多样化,生动鲜明,才能感人。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腔,要从实际出发,尽力突破创新,使儋州民歌逐步走向唱腔定板化、多样化,才是儋州民歌句式、唱法的发展方向和出路。定板后,只要定上唱腔名,如狄青调等,人们就懂得如何去唱。
    2、加强文化教育。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全市人口总数为696976人,汉族人口650784人,少数民族人口46187人,其中只有小学毕业程度、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约41716人。上面已说过,儋州民歌,广大的儋州老百姓有无文化都能编唱,所以这其中的部分民歌由于歌手的文化知识根底薄,编出来的民歌在思想、艺术等定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加强文化知识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民歌的普及和发展。
    3、深入社会生活。儋州民歌是儋州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创作者应以极大的热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的吸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加深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并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增强精品意识,深入细致的调查、收集、加工和整理,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民歌。这样,才能显示出儋州民歌的优良传统,显示出儋州民歌的水平。
    (三)新时期的发展
    儋州民歌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的洗礼,仍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今天,儋州民歌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将会更加繁荣更加昌盛。
    1、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儋州七十万人民中,大部分的男女老少都能编唱民歌,在劳动之余,闲暇时刻能唱上一首其乐无穷,既能娱乐传情,又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何乐而不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儋州民歌得以生存和繁荣的基础。
    2、改革与促进。儋州民歌存在的问题已得到关注和重视,一些人士正为儋州民歌如何改革,致力探索和研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办法,这对儋州民歌的普及和提高,发展与创新,对儋州民歌跟上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着现实的社会意义。
    3、民歌协会。1990年成立了儋州民歌协会,十多年来,协会做了许多实际有益的工作:出版了会刊《儋县民歌》,搜集整理民歌、谚语、故事等三套集成;挖掘、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民歌;创作贴近人民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歌作品,以最好的精神粮食奉献给社会和人民;大胆进行了儋州民歌改革创新的探讨和尝试;关心民营歌剧团对她的成长和巩固,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1996年11月,召开了儋州民歌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并产生了新的理事会。新的理事会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和任务:加强民歌的研究工作,成立民歌研究所;加强民歌刊物的出版工作,定期出版会刊《歌海》;努力走向市场,与企业界联姻,办经济实体;吸收具备条件的会员入会,建立分支机构,这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将进一步“打开歌海新局面”。
    4、儋州民歌剧。即儋州山歌剧,是融山歌、调声、音乐、舞台表演为一体的民间戏剧,出现于七十年代后期。由于儋州山歌剧是用本地方言演唱,群众听得懂,看得懂,每场演出上座率高,效益好。1980年后,逐步掀起了儋州民歌的热潮,民歌剧团多的时候有十多个,创作、改编、移植了《港桥恋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50多部,足迹遍及全市方言区,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爱戴,并得到国家文化部门的肯定,列为海南三大剧种这一。(17)这对儋州民歌的发展和提高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5、有关方面的关注。儋州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有不少国内知名人士,教授前来儋州采风,了解和收集儋州民歌。1996年11月份,国家文化部把儋州命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是对儋州这个“歌海”的肯定,也是对儋州人民的鞭策。儋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也是促进儋州民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市委、市政符的翔和支持下,调动全体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团结全市热爱民歌事业的各界人士,民歌的创作演唱和研究活动,将被推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18)
    五歌声悦耳引人游
    儋州市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正以满腔的热情进行现代汉化建设,这给儋州民歌发展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天地,更加广阔的前景。我们想念儋州民歌在儋州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更相信,经过儋州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为她施肥灌水,这朵蕴藏在祖国边远地区的山花,在祖国争艳夺目的民歌的大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瑰丽多彩,散发出更加诱人的奇香!
    有歌为证:
    儋州歌海千年久,自古扬名传九州;
    歌似鲜花开百色,歌声悦耳引人游。
    注:
    (1)这是一首儋州山歌,是对“歌海”的形象概括。
    (2)一至五部分的标题都是抽取自儋州山歌句。
    (3)(4)见《歌海溯源》张锦寿(儋州民歌协会理事)。
    (5)(6)(7)见《重修儋县志叙》王国宪。
    (8)凤:儋州话,指男性,即阿哥。
    (9)般比:儋州话,即好像。
    (10)调声,即倚声,倚声填词。六十年代来儋采风的关慧棠冠名“调声”一直沿用到今。
    (11)(13)见《调声变奏曲》谢振安(《儋州报》94年12月1日)
    (12)夜游,即晚上活动,是儋州方言区的青年男女进行娱乐、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