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虞山琴派史话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翁瘦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前言
    吾国音乐之中,历史最悠久者,厥推古琴。据说创自伏羲,传自黄帝,厕于六艺之列。三千年来,家弦户诵,其在民间,亦影响深远,如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及司马相如、卓文君"凤求凰"等故事,流传广泛。又如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瑶琴一曲,退司马懿十万大军,为人民所喜闻乐道。晋唐以还,胡乐代兴,民族古乐,扫荡殆尽,独古琴一艺,岿然独存,琴人辈出,岂偶然哉?
    据考,古琴初为五弦,合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后增变宫、变徵,递变为七弦琴。二弦为周文王、武王所增,故一称文武七弦琴。古琴具有美妙之音色,中正和平之声调,发于天簌之情感,习之可以陶养性情,故能流传至今。但一般人以为古琴难学,高不可攀,甚至带有神秘性,学习者渐稀矣。
    音乐一如诗歌,肇始于劳动人民之创作。而吾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不同之气候、环境、风俗、生活等条件,对于人民之气质、情性、语言,乃至音乐,均有莫大之影响。北方气候凛冽,崇山峻岭,故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发为语言,亦爽直刚强;南方气候煦和,山明水秀,故人文吐属,柔弱温雅。是以音乐亦北刚而南柔,并形成不同之琴派,势所然也。琴派甚多,综其大要,实可以南、北概之。北派崇刚,取音多圆,故雄健;南派崇柔,取音多方,故淡远。所谓"北派以味胜,南派以韵胜"者是也。论琴者①云:"求圆而过必油滑,求方而过必艰涩,和则两美,极则皆病。"又云:"琴者,禁也。宜各禁其过与不及,以达元音至善之域。……殊途同归,斯为上焉。"
    琴派的名称颇多,有山林派、儒派、江湖派等等。其以地区而别者,有中州派、吴派、虞山派(即常熟派)、蜀派、闽派、浙派等。常熟又名琴川,人杰地灵,自古文化之邦,历代书画名家,指不胜屈,于琴亦然,故有虞山琴派,独树一帜焉。
    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池
    严天池先生,常熟人。其先世自吴县来徙,至先生为第七世。其父严讷,字敏卿,号养斋,进士出身,官至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明世宗(嘉靖)崩,家居不复出。年七十四,卒,赠少保,谥文靖。子四:治、澂、泽、济,先生其次子也。
    先生名澂②(1547-1625),字道彻,天池其号也。五十余岁时,组织琴社。万历甲辰(1604),年五十七岁,出为邵武知府,越四年,致仕归,弹琴著书。万历甲寅(1614),年六十八,《松弦馆琴谱》③成,所录之曲,凡二十八,有宫商而无文字。其自序曰:"古乐湮而琴不传,所传者声而已。……盖一字也,曼声而歌之,则五音殆几乎徧。……考古诗被诸管弦者,大抵倚声而歌,非以歌取声。"先生弹琴,反对刻板式之一字一音俗套,主张清、微、淡、远,得中和之用,排斥靡曼新声,促节繁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故《松弦馆琴谱》出,海内推为正声,而虞山琴派,遂以是而名天下。
    天启乙丑(1625),先生殁,年七十有九。初葬茅山,迁葬常熟县城西南五里之斜桥。生四子:楙、枋、栝、柱。栝字大年,精究琴理,能传家学。
    兹将《松弦馆琴谱》目录,抄附如下:
    卷之一
    宫:《洞天春晓》《阳春》《修禊吟》
    商:《古交行》《风雷引》《桃源吟》《清夜吟》《中秋月》《秋江夜泊》《胶漆吟》《静观吟》
    角:《溪山秋月》《苍梧怨》《列子御风》《良宵引》
    卷之二
    徵:《涂山》《樵歌》《渔歌》《关雎》《山居吟》《渭滨吟》《洞庭秋思》《会同引》
    羽:《佩兰》《汉宫秋》《春晓吟》
    商角:《庄周梦蝶》《神化引》
    此外,琴谱篇首,有薛志学序及严澂自序。卷之一,有文注明:"琴川道彻甫严澂集,君厚甫沈汝愚校,孟辰甫赵应良编";卷之二,有文注明:"琴川道彻甫严澂集,君厚甫沈当愚校,孟辰甫赵应良、仲圣甫姚文化编"。
    今虞琴社及虞山盛会
    今虞琴社,一九三六年三月一日,成立于苏州。发起人为查镇湖(阜西)、庄鉴澄(剑丞)、彭庆寿(祉卿)、李子昭、周冠九、吴兰荪、郭同甫。成立时,到会二十四人,即席于觉梦庐举行首次月会雅集。
    同年五月二日,第三次月集,在常熟举行。先由常熟社友吴韬(景略)、张化(骥一)及天池先生裔孙慧荪,伴同至斜桥谒严天池先生之墓。当晚,在吴景略家操琴。这次月集,称虞山琴集。与会十二人,演奏次序及曲名如下:
    (一)《关山月》程午嘉(二)《渔歌》彭祉卿(三)《静观吟》张骥一(四)《普庵咒》张骥一
    (五)《梧叶舞秋风》吴景略(六)《梅花三弄》王仲皋(七)《四大景》王仲皋(八)《阳春》李明德
    (九)《白雪》徐少峰(十)《长门怨》庄剑丞(十一)《潇湘水云》查阜西(十二)《普庵咒》[琴箫合奏](琴)彭祉卿庄剑丞(箫)查阜西
    次日,琴社到会同人,畅游虞山,由庄剑丞作记⑥。
    该社因社友散处各方,供职于海上者尤夥,是以每次月集,社友辄不能如期参加,爰有分设沪社之议。乃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举行第十次月集之期,成立沪社。嗣后又各举行过两次月集,至一九三七年二月止,苏社共举行月集十二次,沪社共举行月集三次。淞沪难作,社员星散,会务从此停顿。
    严墓立碑经过
    对斜桥严墓,许重熙有《天池严公墓表》④,撰于清顺治七年庚寅。文云:"……先生初相地于茅山,葬有年矣。去家二百里,山川相隔,道路亘阻。公之诸孙,恐蒸尝或愆,樵采莫问,于是改卜兹地……"。
    一九三八年,今虞琴社社友修水查镇湖,江阴吴韬、庄鉴修,常熟张化,吴县王寿鹤,三水李明德,中山徐少峰,松江程午嘉,临海徐文镜,吉安彭庆寿等,于严墓立碑。碑作竖琴形,题曰:《明代琴宗严天池先生墓碑》,由彭庆寿撰文⑤,徐文镜书,常熟宝岩石工李凤翔刻。文中对《松弦馆琴谱》及虞山琴派,评价甚高,谓:"……著而为谱,芟鄙俚不经之文,汰促数噍杀之音,节繁芜纤细之指法,使一归和平雅正。……同时若先后,南北琴派棼如,要皆于虞山无间。论者比之百川异流,同归于海,非过尊已!"瘦苍于立碑时,亦曾恭与其盛,并得附骥尾,留刻姓名于碑阴。不意此碑在"文化大革命"中亦被毁坏,并失所在。文物遭劫,实堪惋惜。
    虞山琴派源远流长
    虞山琴派,自一代琴宗严天池先生创始后,三四百年间,琴人辈出。其载于志乘者,明季有陈禹道(锡贤),精《苍梧曲》,人呼为"陈苍梧",与严为同时人,参订《松弦馆琴谱》,为力良多⑦;徐青山,尝师事天池先生,得虞山派真传,著有《大还阁琴谱》传世;赵应良(云所),为万历时邑人陈昆源之入室弟子;季国[王献](莲礀),得支塘人谭清(冰仲)传其指法,于《胡笳四序》,尤为擅长。此外,尚有顾恪(文徵)、赵元素、王道行、程伯垣、丁耀夫等,皆以琴名。
    入清以后,有陈翼(友石)、陈岷(山民)、单嘉孝(曾传,一字臻廛)。又有孙崖(为山),因于康熙南巡时,至行幄鼓琴作画,名遂大著⑧;张道浚(庭仙),善书,善画竹,工诗,尤精琴理,得"松弦"法;宗室"尔藩"精于琴,亦善吹箫。此外,尚有蒋传铨(宫瞻)、钱用珪(惠之)、王继良(眉晰)、陆易(研圃)、李世则(思若,其子馨、字小霞,其女粹、字秀峰,均工琴善画,其孙云桂,字天根,得家传"虞山十八曲",于〈梅花三弄〉。指法尤为精熟)⑨、王庆蓉(镜平)等,可谓人才济济。由明迄清,虞山琴派之源远流长,亦以此可见。
    民国以来,虞山琴家,以吴景略先生为泰斗。一九0八年,先生出生于常熟西唐市,现已七十五岁高龄,琴艺高超,为现代江南一带古琴演奏艺术家之杰出代表。年青时,与赵剑侯先生交游。初从江阴琵琶名家周少梅先生学习琵琶、三弦、二胡、笙、箫等器乐;后从天津王绳高(勖生)先生专研古琴,王有女名端朴,亦善琴,均为其学琴之启蒙老师。不久,先生琴艺大进,并至各地寻师访友,由上海琴人徐少峰之介绍,与琴友李明德相识,相互切磋。又经李介绍,参加今虞琴社,得识浦东"今虞三杰"(查阜西、张子谦、彭祉卿)。先生尝为今虞琴社奏《梧叶舞秋风》一曲,快速流利,新颖独特,梧叶凋落,随风飘舞之声、之神、之态,俱在指上得之,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听者无不赞叹。先生接触面既广,乃采纳各家之长,熔于一炉,逐步形成独特之演奏风格,旋律连贯流畅,华丽多姿,富有江南丝竹乐抒情特点,而在文柔之中,往往跌宕起伏,节奏鲜明,格调新颖,感染力强,闻之令人神往。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一部分琴人,对当时社会上流传之黄色音乐,深为不满,谋以发扬民族传统音乐,与之抗争。结果虽无多大成效,但已足见琴人对祖国音乐之保护与热爱。先生在此时期,于上海及故乡常熟,教授弟子甚多。
    瘦苍对于各种乐器,本属门外汉,于一九三七年由沪回常后,随友人得识先生于其读书里寓所,见几上陈列古琴数张,及聆听先生演奏之后,顿感兴趣。从此,即与蔡树声等从先生为师,学习琴艺。惜蔡树声不幸早逝。我初学《慨古引》、《湘江怨》、《梅花三弄》、《普庵咒》等曲,继学《渔樵问答》、《长门怨》、《平沙落雁》、《阳关三叠》、《梧叶舞秋风》、《高山》、《阳春》等曲。后吴师侨居沪上,常熟琴事,由张骥一主持,学琴者逐渐增多,有朱孟谋、蔡卓群、李应侯、周奉叔、沈孝伦、蔡缵金等,在县东街功德林素菜馆内,另辟一室,为长期研习之所。后继者,更有徐忠伟,从张骥一学琴后,又得吴师亲授指法,为后起之秀。
    解放后,在常熟县政协领导下,张骥一、朱孟谋及瘦苍等,曾公开演奏数次。
    一九五六年,吴师受聘中央音乐学院迄今,任教授。在院从事古琴教学研究工作,培养人才,并推陈出新,有《胜利操》等新曲之创作。
    在十年动乱时期,中国古乐,为江青一伙摧残无遗。粉碎"四人帮"后,古琴又得恢复与发展。最近,北京古琴研究会重行成立,推举吴师担任会长。在全国琴人共同努力之下,具有悠久历史之传统音乐--古琴演奏艺术,定能发扬光大,呈现异彩也。

    [注释]
    ①徐卓《论琴派》,见一九三七年今虞琴社编印之《今虞琴刊》
    ②见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卷二十《人物志•严澂》。
    ③严天池先生手订,吾县图书馆有藏本。
    ④见《严氏宗谱》。
    ⑤见《今虞琴刊》,文撰于一九三六、三七年间,碑立于一九三八年。
    ⑥《今虞琴社同人常熟谒墓游山记》,见《今虞琴刊•记述门》。
    ⑦见《柳南随笔》。
    ⑧见《海虞画苑略》。
    ⑨见《墨林今话》。
    此文来自于江苏省常熟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所编的《文史资料辑存》第八辑一九八一年六月内部发行版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