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毛泽东读史有学问》评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桑林峰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冷成金教授所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的《毛泽东读史有学问》,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捧读作品如饮韬略之水、思智慧之源,读后意犹未尽、遐思连绵、豁然开朗、感慨万千。
《毛泽东读史有学问》一书,被文艺界称为问鼎天下的大智慧,是文史类图书中的奇葩。作者用毛泽东读史的一些心得来评说历史,系统地介绍了毛泽东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前言中,作者解读了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一词、在一篇短短的词中,毛泽东追溯了人类的历史,俯瞰了兴亡成败,获得了经验教训,表现了革命理想,这就是毛泽东对历史、对革命、对人生的总结!这就是毛泽东读史的大智慧、大学问!作者借助毛泽东读史的大智慧、大学问,很好地评说了历史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物的轮回,给人以无限思考和启迪。
培根有语:“读史使人明智”。马克思、恩格斯也有句偏爱历史学的名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读史有学问,的确,要想真正读懂历史,又谈何容易,单是官方的二十四史就够一个聪明的读书人读一辈子的,正如“一篇读罢头飞雪”。如果没有沧桑的经历,没有宏大的气魄,即使对史书倒背如流,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终究难有收获。读史的最终结果是有所感悟,有所体会,将历史与自己的思想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读懂历史。《毛泽东读史有学问》好就好在作者不是凭空地评价历史,他结合毛泽东这位伟人、这位唯物主义者、这位从历史的经验中改变历史的风流人物,客观真实辩证地评价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对于面对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史学书籍,不知所措的普通人很好地了解历史、把握历史、学习历史,无异是一道营养丰富、无与伦比的精美“大餐”。
读史的学问究竟何在?作品运用了十分严谨的历史思维逻辑,从毛泽东的救国智慧、治国方略中,分析了历代的治乱成败,并从更高层次上看待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大智大贤,无不可在中国历史上找到渊源。例如毛泽东论述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毛泽东称赞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毛泽东评说“楚汉之争”项羽必败的教训,毛泽东熟读“三国”为曹操翻案,毛泽东推崇李世民理性的工作方法,毛泽东评介“唐诗宋词”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毛泽东肯定朱元璋高超的军事战略,毛泽东称颂康熙维护祖国领土统一等等,充分证明毛泽东对许多历史问题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作者通过《毛泽东读先秦史的学问》、《毛泽东读两汉魏晋南北朝史的学问》、《毛泽东读唐宋史的学问》、《毛泽东读明清史的学问》四大部分的论述,向读者介绍了毛泽东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眼光读史、以思想家的深邃来考问历史、以卓越智者的智慧来透析历史、以诗人的激情来感受历史,读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由此可以得出读史的学问:“古今观照、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历史蕴涵着经验和真知,我们不要被某些历史结论和历史现象蒙蔽,重新审视这些历史现象;要改变某些历史的传统说法,对其有清醒的认识;要善于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从中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得出一定的结论;还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历史;要学会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运用。作者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从毛泽东读史的大智慧中,引领读者真正读懂历史、真正了解历史的真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中辨善恶、论是非、审美丑、知荣耻。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谁是历史的后来者,谁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也许,只有那些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古人有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鲁迅先生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学习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可以使我们增长智慧,把各方面的工作做的更好。更何况,我们读的是一本论述毛泽东读史的学问。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