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旦艺术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琉璃杯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陈寅恪有首男旦诗“改男造女态全新,鞠部精华旧绝伦。太息风波衰歇后,传薪翻是读书人”给这首诗加上绝好注脚的是下面刘再复的一段话:
刘在复说:“人格扫荡的暴风骤雨不仅把知识者的头颅全部压下,而且席卷了他们的肝胆。于是,心灵、肝胆与躯体的比例全部失调。因此,一代被陈寅恪先生称为“男旦”的精神无能者产生了。文化界只剩下精神无能者表演的戏剧,像泰国无性演员的人蛇舞蹈。”
从艺术外在形态而言,男旦是在男性生理基础上以程式化的舞台语汇演示女性的艺术形象,又称乾旦。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旦字之意)”。二者结合,集双性一体,以体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阴阳鱼太极图便是这一映射。
在艺术创作中有人认为,艺术家必须是女性化的男性或男性化的女性,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颗双性同体的心灵。这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从楚辞“香草美人”的委婉幽怨,一直发展到以体现在红楼梦中的向女性认同的心态。
艺术表现出人类的基本天性:追求新奇。不论男人还是女人,无不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神秘感。不论当时封建社会舆论如何贬抑轻贱妇女,但男人总是对女人感兴趣,并往往产生一种追求"禁果效应"的意识和心理。男旦恰恰能够从男人的角度,用男人的眼光观照女人,用男人的心去体察女人,用男人的肢体去表现女人,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这样,男旦就比一般男人多了一个视角,多了一层人生体验,多了一片情感的天地。更重要的是,这种好奇心、神秘感和深层的体验远远超越了生理感官的初级形态,升华为艺术精神和人格力量。男旦将轻松地游走于性别角色之间视为乐事和快事,引为骄傲和自豪,从而满足了人类的模仿欲、表现欲和创造欲。
男旦艺术的来源就是远古神话雌雄同体的映射。最初人类是雌雄同体的。如在山海经中的一段描述:“又东西四百里,曰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香港作家董启章分析认为:“‘自为牝牡’、‘食者不妒’的‘类’自然只属于‘人类’的文化想象,但这种想象却向我道出了一个真相,这就是:‘妒’的本质并不关乎所谓‘第三者’的介入,而在于‘自为’、‘自足’的不可得,以至于对非我的不能自拔和永无餍足的欲求。”
男旦的最详细的记载出自唐代文人崔令钦著的《教坊记》一书。书中说,北齐有个苏姓男人,此人不仅相貌丑陋:“鼻包鼻”。而且还“嗜饮酗酒”。每次喝醉后总拿自己的老婆出气,他老婆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每每向街邻诉苦。这样这一段“光辉事迹”便流传开来,好事者自发地拿起戏剧的武器在街头上演这段“光辉事迹”。人们就看到“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在这之前,《魏书》裴松注文引司马师《废帝奏》所记魏明帝使小优“作辽东妖妇”,过于简略,状况不明。又于《隋书•音乐志》载宣帝即位“广召杂伎”,“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下一篇:重看《国王与小鸟》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