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黃花崗英烈傳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宣統二年(1910)十月十二日,孫文攜黃興、趙聲、胡漢民會黨人于檳榔嶼,訓曰:“現在因新軍之失敗,一般清吏自以爲吾黨必不敢輕於再試,可以高枕無憂,防禦必疏。至新軍之失敗雖屬不幸,然因此影響於軍界最巨。吾党同志果能鼓其勇氣,乘此良機重謀大舉,則克服廣州易於反掌。如廣州已得,吾黨既有此絕好之根據地,以後發展更不難着着進行矣。且此次再舉亦遠非前此歷次之失敗可比,因囊者多未有充分之籌備,每於倉卒起事所致。今既有先事之計劃,當然較有把握,可操勝算。但諸同志疑慮莫決者,乃在於餉械無著。不知現在因吾黨歷次之舉義,與海外各埠同志竭力之宣傳,革命精神早已彌漫南洋群島中。只怕吾人無勇氣,無方法以避免居留政府之干涉,以致貽誤事機。今吾人則以教捐義捐之名目出之,可保無虞也。事濟與否,實全系之。”蓋黨人起事者,實多倉卒之舉,竟若烏合之衆。是年正月之新軍起義,亦發端于軍警火拼,倪映典倉卒決之者也。雖然,孫文以新軍雖敗,然勢已足恃,故有廣州起事之決。
    時天下党人,知廣州欲大舉,雲集南粵者至數百人,閩粵青春、皖吳志士、南洋華胄,皆慷慨而赴死地。孫文赴美洲籌款,決以趙聲爲指揮,黃興爲副。辛亥初,設統籌部於香港跑馬場,設出納、秘書、儲備、調度、交通、編制、調查、總務八課,各司其職。又于廣州設機關三十八處,遴選鋒八百壯士。選鋒者,敢死隊也。三月十日,議決五日後起事,分十路攻城。黃興率南洋及閩省百三十選鋒,攻兩廣督署,此其一路。趙聲率蘇皖百人,攻水師行台,此其二路。徐維揚、莫紀彭率江北百人,攻督練公所,此其三路。陳炯明、胡毅率民軍及東江百人,攻歸得門及大北門城樓,防截旗兵,此其四路。黃俠毅、梁起率東莞百人,攻巡警及廣州中協署,兼守南大門,此其五路。姚麗平率百人,奪飛來廟小北門,迎燕塘新軍人城,此其六路。李文甫率五十人,攻旗界石馬槽軍械局,此其七路。張綠材率五十人,取龍王廟,此其八路。洪承典率五十人,破西槐二巷炮臺,此其九路。羅仲宵率五十人,取電信局,此其十路。此議既成,實萬全之計也。
    議方決,忽聞溫生才刺孚琦,城內戒嚴。群英祭掃,亦不得已而改期,定於二十八日起事。二十三日,黃興自港赴穗,時黃士龍、陳鏡波均已叛變,官府搜捕甚急。黃興以屆時軍火不能至,令推遲一日。須臾,又恐党人齊聚城內,易生變數,竟令悉數撤退,意存取締。趙聲於香港聞訊,極極以爲不可,黃興複然之,八百選鋒遂入廣州。
    二十七日,清軍調順德巡防三營補防,陳炯明、胡毅生諫曰:“此必敵偵知我,故當改期。”黃興本迂闊不足應變,狐疑良久,竟欲以一己之力拼李准,以謝海外。猝令選鋒撤出廣州,遂致半日內,八百人去其太半。惟喻培倫、林時塽等百餘人不去,願隨黃興攻督署。故廣州之役,本萬千人之事,而非百十人之事,其錯在黃興耳。
    黃興聞增防之順德巡防多黨人,亦以新軍爲後盾,以爲事未必不成。然其變幻日期,已失信於衆,卒不可收拾人力。且新軍自去年庚戍之役,彈藥已爲嚴密控制,全非向時可恃矣。故黃興誤人不淺,而趙聲盤桓香港,不副總指揮之職,亦不可解也。
    時奉令退回香港之選鋒三百人,從趙聲反廣州,然船隻不足。趙聲使譚人鳳見黃興,令暫緩一日,整合人馬。惟黃興已決意赴死,竟全不受命。譚人鳳爲之氣結。
    時十路之軍已廢,余止百餘人。黃興分兵四路,一路隨己攻督署,二路隨姚思平攻小北門槍械局,三路隨陳炯明防巡警教練所,四路隨胡毅生守南大門。二十九日酉時,黃興率選鋒百餘攻入督署,張鳴岐已逃竄,黨人遂焚督署。時鳴岐已會合水師提督李准,圍迫黨人。遂激戰於市,黨人皆捨生忘死,然寡不敵衆,漸作魚散。時溫帶雄率巡防營響應黨人,卻無臂號,遂無溝通,與方聲洞等自相殘殺。至夜,黃興、朱執信等逃脫,其餘非戰死,即遭執就戮。廣州起義遂敗。次日晨,趙聲攜選鋒三百抵穗,聞事已敗,疾令分散返港,倖免於搜。頃之,于河南見黃興,抱頭而泣,不日嘔血而死。
    一日戰畢,黨人橫屍于市,無人敢問其津。有畫家名潘達微者,亦同盟會員也。泰然收厝殘軀,得七十二具,葬於白雲山下之紅花崗。達微有文紀之,傍繪菊花,題碧血黃花四字,時人感之,易紅花崗爲黃花崗。翌年,民國肇立,孫文祭掃,其辭曰:“嗚呼!在昔建夷,竊奪中土,凶德腥聞,天神怨怒。嗟我轅孫,降儕台隸,含痛茹辛,孰階之厲。種族義彰,俊傑奮發,討賊義師,爰起百粵。觥觥諸子,氣振風雷,三日血戰,虜膽爲摧。昊天不弔,忽焉殞躓,碧血一抔,殲我明懿。寂寂黃花,離離宿草,出師未捷,埋恨千古。不有先導,曷示來茲,春雷一聲,萬彙蕃滋。越有五月,武漢師舉,蕩蕩白旄,大振我旅。天厭胡德,乃斬厥祚,廓清禹域,腥膻盡掃。成仁之日,距今一周,民國既建,用薦庶羞。虔告先靈,漢儀光復,九京有知,庶幾瞑目。嗚呼!尚饗。”民十(1921),複爲鄒海濱《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云:“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曆艱難險巇,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碚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爲最,吾党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爲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上一抔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紀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遊俠,亦不能爲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崗烈士事略》丐序於予。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爲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爲國奮鬥,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也。餘爲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爲國人之讀茲編者勖。”民國十年(1921),陵園始成,孫文爲題“浩氣長存”四字,今尚存焉。
    民十一(1922),查得烈士七十二人姓名,勒碑爲記,曰喻培倫、林文、宋玉琳、方聲洞、饒國樑、林覺民、李文甫、林尹民、陳文褒、李德山、陳與燊、羅仲霍、龐雄、陳可鈞、饒輔廷、陳更新、馮超驤、李雁南、劉元棟、劉六符、李炳輝、李文楷、李晚、郭繼枚、餘東雄、黃鶴鳴、杜鳳書、徐培添、徐進炲、徐廣滔、徐臨端、徐禮明、曾日全、江繼復、徐熠成、徐日培、徐容九、徐滿淩、徐茂燎、徐佩旒、徐廉輝、徐松根、徐保生、徐昭良、徐應安、韋統鈴、韋統淮、韋樹模、韋榮初、林盛初、秦炳、周華、陳春、馬侶、勞培、遊壽、石德寬、程良、林脩明、周增、羅坤、陳潮、黃忠炳、王燦登、卓秋元、胡應昇、魏金龍、陳清疇、陳發炎、羅乃琳、林西惠、張學齡。故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說。民廿一(1932),補查得烈士十三人,勒於另碑爲記,曰徐國泰、華金元、阮德三、陳甫仁、嚴確廷、韋雲卿、羅進、羅幹、羅聯、羅遇坤、張朝、陳才、陳福。其後陸續訪知烈士十三人,曰李祖恩、林錡、王清銓、齊政、林大琪、薩蒲智、王麟年、許歌、王傑功、楊韻珂、楊子明、江道淼、宋振,皆未勒石爲紀。蓋當時命令頻更,黨人去而複還者,多不及記錄。故泣鬼神而闕名姓者,亦何辜哉。又如李文楷未死而勒,亦未必止此一人耳。今爲其傳:
    黃忠炳字赤中,福建連江人也。同治六年(1867)生,家貧務農,自幼習武,識草藥,性貞直。三十二年(1906),與鄭瑞聲、黃克安、曾忠輝歃血於棋盤堂,號廣福會,得衆五十餘。越明年,吳適入會,因得識林覺民兄弟,意氣相投。盡賣田宅,以紓革命。複擁吳適爲大哥,改廣福會爲光復會,益衆三百餘。辛亥廣州之役,忠炳攜光復會二十一人與俱,力竭被執,不屈而死,年四十四。
    王燦登、卓秋元、胡應昇、魏金龍、陳清疇、陳發炎、羅乃琳、林西惠、林錡、王清銓、齊政、林大琪、薩蒲智、王麟年、許歌、王傑功、楊韻珂、楊子明、江道淼、宋振等二十人,俱閩縣、連江人也。黃忠炳、曾忠輝攜二十一連江光復會子弟赴難,舍施衛民倖免外,餘者悉數死難。向列名七十二烈士者,止燦登、秋元、應昇、金龍、清疇、發炎、乃琳、西惠等八人,餘者皆湮沒不聞,特錄於此。
    李德山一名亭昭,字澤三,廣西桂平人也。同治七年(1868)生,幼入僧門習武,十八歲下山,曾躍台打擂,馳名當地。光緒十一年(1885),赴欽州投馮子材軍,爲親兵營管帶,爲軍中編大刀陣法。鎮南關之役,大刀甚與力焉。中法既和,朝廷裁撤軍冗,德山返裏,以勇力勝,主天地會嘉義堂,部衆千餘。庚子後,廣西大饑,人相食,綠林並起。德山與廣東天地會之左麟書相約舉事,事泄,流亡柳州。
    光緒三十一年(1904),陸亞發率遊民萬余攻佔柳城、慶遠,德山回應之,起事於三岔圩,仍稱嘉義堂。未幾,兩軍俱敗。越明年,德山複與歐華周會攻柳州,事泄被捕。歐華周保釋之,乃從劉古香入同盟會。宣統間,複起事,旋複敗績,潛身武館爲教師。久之,弟子有五虎將,曰韋統鈴、韋統淮、韋樹模、韋榮初、韋斯昭,皆黨人也。
    辛亥春,德山攜諸韋赴穗舉事。三月廿九攻督署之役,德山等爲先鋒。已而爲李准所困,德山等積米爲壘,相持良久。敵兩面縱火,事急,德山越衆而出,與其肉搏,統鈴、樹模、統淮、榮初皆戰死,德山中彈於腮,血流不止,力盡遭執。李准親訊之,願其戴罪立功。德山凜然曰:“大丈夫爲國捐軀,份內事也。吾豈不能致富貴者,惟非汝輩認賊作父之流耳。”於是就義,年四十三。
    韋統鈴、統淮、樹模、榮初兄弟,廣西平南人也。祖父昌,昔太平軍將領,楊韋事敗後歸田。統鈴兄弟皆爲教士,秘密入同盟會。宣統間,李德山隱于平南,四韋與兄弟斯昭皆從習武,有俠氣,人稱五虎將。複有同村之林盛初,頗與契合。統鈴眇一目,然瞳光射人,夜行健捷,人稱獨眼龍。辛亥廣州之役,諸韋從德山攻督署,複轉戰大小石街一帶,退至高陽裏源盛米店。疊米爲壘,相持兩日。敵雖愈衆而攻之不下,遂兩面縱火,諸韋皆死。盛初乍逃脫當場,卒爲所獲,直承爲革命黨,遂就義。
    韋雲卿者,廣西永淳人也。同治十二年(1873)生,天性尚武,好馳馬試劍,爲廣西提督蘇元春哨弁。元春遠戍×,雲卿乃赴河內會交黨人。光緒末年,從鎮南關、欽廉上思之役,事敗避居海防,爲法人所拘,囚於新加坡兩月餘,出獄赴曼谷小住。辛亥廣州之役,爲選鋒,不支被擒,兩日後就義。年三十八。
    李晚一名晚發,字晚君,廣東雲浮人也。同治十三年(1874)生,家貧無學,事耕作。及長赴香港經營成衣,漸與黨人接洽。聞南洋多革命機關,遂輟業出洋,於吉隆坡入中國青年會。光緒間曾返雲浮,租民居爲黨人所用,爲官府通緝,複流亡南洋。宣統三年(1911),從廣州之役,爲旗手,最當先,中數彈而不仆,傳接始仆。年三十七,有遺書傳世。
    陳春南海人也,光緒三年(1877)生,少重然諾,親睦黨人。客居安南之海防,駐粵東會館,黨人之交通也。光緒三十三年(1907),與防城之役。辛亥廣州之役,率陳才、陳福、羅進等數十人,充敢死隊,隨黃興攻督署。事卒不諧,避難於觀音山麓民宅,爲官府搜獲而死,年三十四。
    馬侶番禺人,張朝順德人,陳才、陳福、遊壽、羅進、羅幹、羅遇坤、羅聯俱南海人也,皆客居安南海防,工商之作,與周華、陳春等相頡頏,入同盟會。党人數起事於邊陲,如防城、鎮南關、欽廉上思之役,侶等多以身赴,亦頗曾策反新軍。辛亥廣州之役,皆充選鋒,但非戰死,即被執不屈而死。
    羅坤者亦南海人也,疑四羅之同宗子弟。光緒十年(1884)生,曾留學日本,識孫文,受其主義學說,入同盟會。辛亥廣州之役,從黃興攻督署,克之,卒與李准部相遇,力竭被擒而死,年二十七。
    黃觚字鶴鳴,廣東南海人也。不知何所生年,幼時家貧,入十八甫聯泰學機器,學成赴新加坡,自設機器廠。卒從黨人革命,毀業紓難。辛亥從廣州之役,主制炸彈及運輸事宜。當日從黃興攻督署,爲伏兵所狙而死。
    周華字鐵梅,南海人也。不知何所生年,少孤,從兄天祥經商,客居安南,入同盟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與陳春等從防城起義,掌軍需。事敗赴南洋,遊說革命,兼爲報人。辛亥廣州之役,隨黃興攻督署,力戰而死。
    宋玉琳一名豫琳,字建侯,安徽懷遠小吏子也。光緒五年(1879)生,幼失恃,繼母以女工撫之。少應鳳陽府試,取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與同城孫斐軒等交好,俱壯懷激烈。光緒三十三年(1907),就學于安徽巡警學堂,從會辦徐錫麟刺恩銘。錫麟死,玉琳等倖免。翌年,複從熊成基馬炮營起義,與範傳甲俱與聞機密。傳甲刺清將,不中遭執,判斬立決,玉林慟哭不止,傳甲怒目止之,清吏幸未疑。宣統間,數欲舉事不果,卒率赴廣州之役,江淮子弟九十七人與俱。玉林與饒輔庭主籌糧之事,然亦從攻打督署之役,至華寧裏,力竭被拘。於堂上慷慨曰:“安慶之役,吾當死而未死,將有以報吾友范君也。今日者則可以死矣!”於是死難,年三十二。
    李群字雁南,廣東開平人也。光緒六年(1880)生,幼喪父,赴南洋爲學徒,半工半讀,緘默而有見識。以母尚在,未肯革命。返國成婚,撰文抨擊時局,遭通緝,亡香港。官府焚其室,母與妻幸不死,流落新會,複輾轉至南洋相會。已而,赴緬甸爲教員。未幾母卒,遂入同盟會。宣統二年(1910),變賣家財,赴粵起事。翌年三月廿九,隨黃興攻督署,中兩彈,潛至觀音山麓養傷。卒爲搜獲,一意求死,張口曰:“請彈從口下。”真飲彈而歿,年三十一。
    馮超驤初名敬,字雨蒼,號郁莊,福建南平人也,世代將門。光緒六年(1880)生,幼好軍旅遊戲,如大將軍狀,曾率群童捉打旗兵。及長中秀才,庚子國變後,考入南洋水師學堂。與趙聲同學,深相接納。已而以病退學返裏,入三合會,志在反清。又于侯官高等小學堂創立十漢團,陳與燊、陳更新俱此中子弟也。
    時閩省之革命黨,多嘯聚南台倉山一帶,城內尚無。超驤遂與林覺民、陳與燊、陳更新、蔣筠、嚴驥等十餘人,組愛國社于侯官。複與覺民、更新、與燊、鄭權、劉元棟、鄭祖蔭、林斯琛等於福州古榕書院組漢族獨立會。三十二年(1906),改獨立會爲同盟會福建支會,超驤爲其骨幹。
    超驤爲革命計,考入馬尾長門要塞炮術學堂,夙夜精勤,每占前茅。宣統間,獲海軍部協軍校銜,授職於長門炮臺,遂得軍權。嘗顧人語:“軍校雖小,可望爲將,顧納履之恥,胯下之辱,古賢尚複爲之,吾何人斯,敢不隱忍而謀遠大乎?”
    党人將舉事廣州,時超驤有老父臥床,同志或勸其暫緩,輒決然曰:“吾意決矣。國事公也,家事私也。吾愛父之心何嘗不百倍于人,顧此時當舍私從公。吾甯負父之大罪,不敢失此千載一時之機,而終爲亡國奴也”。遂命車駕,途次聞父歿,嘔血盈盂,誓云:“此去即幸而捷,事成之後,吾必自刎以謝吾父在天之靈。”
    三月廿九之役,黃興率閩省同志攻督府,超驤殿后督隊。奮身搏戰,舉彈抛擲,聲振如雷,短兵截接,敵皆驚走。督府既克,轉攻軍械處,與李准戰於當途。超驤中彈十餘處,力戰而卒,年三十一。膝下有二子,俱夭折。今南平存超驤路。
    羅仲霍一名璋,字則君,廣東歸善人也。光緒七年(1881)生。其曾叔祖添,太平軍名將也。仲霍自幼喪父,依族人讀私塾,少有詩名。二十九年(1903),赴檳榔嶼讀師範,畢業爲教師,創辦尊孔學堂,此吉隆坡中學之前身也。孫文遊歷南洋,仲霍影從之,入同盟會。宣統三年(1911),從廣州之役,左足中彈,踉蹌遭執遇害。年三十。
    勞培一名泮光,字肇明,廣東開平人也。光緒十二年(1882)生,家貧,入×,傳道於潮揭間。及冠,赴新加坡,入同盟會,兼編《晨報》,文筆有名於党人間,孫文常膺許之。辛亥廣州之役,陳炯明等主暫緩,培與喻培倫等極極以爲不可。即日,從黃興之第一隊攻督署,勇猛異常。時張鳴歧已逃竄,黨人獲其妻孥,皆赦之。卒爲清軍合圍,黃興易服走脫,培等戰死,年二十九。有與父書遺世。
    程良一名學梁,字元亮,安徽懷遠人也。光緒九年(1883)生,幼爲提督李紹武養子,長複本姓。少即誠樸任俠,臂力過人,粗通文墨,人稱呆公子。弱冠始肄業于安慶陸軍小學,三十一年(1905),入同盟會。時趙聲統新軍三十二標,駐南京,良屬其部。常聞趙聲演說,每激動而涕下。趙聲赴廣州,良亦隨往。三十四年(1908),返安慶從馬炮營之役,事敗,偕宋玉林返廣州。
    廣州舉事前,良扮啞人,往還省港間爲接應。三月廿九之役,與宋玉林並肩血戰,至華寧裏力竭被拘。清吏訊之,概無一語,於是就義,年二十八。時官府所謂之啞黨人是也。
    杜玉興字鳳書,南海人也。光緒九年(1883)生,幼時家貧,爲鐵路機器學徒,及長赴新加坡爲工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入同盟會。辛亥從廣州之役,爲前鋒攻督署,爲伏兵所狙而死,年二十八。
    秦炳一名炳烈,字燧生,一字昌思,四川廣安人也。光緒九年(1883)生,世代行醫。三十二年(1906),考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赴日本留學,與同鄉喻培倫、彭家珍、餘培初交好,入同盟會。時有日本教官辱中國學生,炳聚衆毆之,遂輟學返國。倡言革命於親友,撰《天詩錄》,私用黃帝紀年,人避之恐不及。時伍安全欲起事于郫縣,秦炳與培倫等潛往助之,已而事泄,安全遇害,炳等倖免。宣統元年(1909),川中大旱,炳與佘英、熊克武于廣安起事。事泄遂不成,赴雲南募軍。官府執炳父母,殺其弟,抄沒其家。辛亥從廣州之役,主攻水師提督行台,爲李准所破。左目中彈而死,年二十八。
    劉鍾群字元棟,閩縣人也。光緒十一年(1885)生,少任俠,善技擊,急人之急,重金不靳。入三合會,複與哥老會俱並入興漢會,改共和山堂。三十一年(1905),山堂遭禁。聞朝廷欲割閩易遼,乃入山訪舊,策劃福建獨立,事泄未果。翌年,與馮超驤等另創漢族獨立會,不久並入同盟會。宣統三年(1911),率郭宅鄉黨人,隨林覺民等赴穗起事。三月廿九之役,隨黃興攻督署,吼怒猛撲,所向摧破,敵驚爲軍神。鏖戰正酣,太陽穴中彈而卒,年二十六。
    石德寬字經武,一字景吾,安徽壽縣人也。光緒十一年(1885)生,少時,堂兄德純留學日本,德寬頗受影響,日益激進。廿九年(1903),考入安慶陸軍武備學堂,與陳獨秀、潘贊化交好。越明年,與範傳甲、畢鏡波投安慶新軍,陰爲策反之事,兼岳王會皖北分部糾察員。翌年,入同盟會。已而徐錫麟死,德寬流亡日本,初入同文書院,複考入西京農機學校。光緒末年(1908),西太后薨,德寬回國,與熊成基、范傳甲馬炮營起義,謀取安慶。事敗,範傳甲戰死,德寬與成基赴哈爾濱刺載洵,不中,成基死難。德寬複亡日本,入日本大學學法律。
    党人欲起事于廣州,召德寬赴急,主炸彈暗殺事。是日,隨黃興攻督署,克之,然爲李准所圍,力戰而死,年二十六。今安慶存德寬街。
    饒輔廷一名可權,字競夫,廣東梅縣人也。光緒七年(1881)生,二十五歲入上海中國公學,畢業返裏爲教師,入同盟會。宣統三年之役,主糧草事,同志謔其爲兩廣總糧台。卒請纓上陣,力盡被俘,臨訊惟冷笑而已,遂就義,年三十。
    林修明字德昭,廣東蕉嶺人也。光緒十一年(1885)生於南洋,家營錫礦,殷富。七歲回國讀書,少入上海中國公學,及冠赴日本學體育,入同盟會。三十二年(1906),教學于鎮平縣中學,丘逢甲亦在此。翌年,與姚雨平等創辦鬆口體育會,密行軍事訓練。複任教于三堡學堂,葉劍英其弟子也。劍英有云,修明實影響其人生之第一人也。宣統間,赴廣州從新軍起義,不諧而返。翌年,從廣州之役,力戰而死。年二十六。
    周增字能益,梅縣人也。光緒十八年(1892)生,少棄學從商,隨父經營木材,往還閩粵間,多識黨人,入同盟會,主梅縣之聯絡。辛亥廣州之役,爲敢死隊員,交戰未死。卒爲守護彈藥,爲清兵捕獲遇害,年止十九。
    張學齡者,廣東興寧人也。不知何所生年,少棄文習武。光緒三十二年(1906),入鬆口體育會,周增、饒輔庭皆爲同志。越明年,入同盟會。辛亥廣州之役,充選鋒,隸張醁村部,力戰而死。
    喻培倫字雲紀,四川內江人也。光緒十二年(1886)生,先世販糖爲業。幼好歷史、機械,厭科舉、括帖,喜作不平語,自署世界惡少年。三十年(1904),赴日本留學,初學警監,改工科,盡日窮夜,樂學而無厭,思以報效朝廷。東京時多革命黨,培倫羞與同道。三十四年(1908),弟培棣患瘧疾,醫資無所出,吳玉章爲募三百元,出資者多黨人。培倫感之,遂入同盟會。
    培倫以爲利器之實用莫過於炸彈,遂盡抛所學,轉攻化學。與吳永桪等賃屋試製,嘗炸傷頭面,三指殘廢。久之,製成強力炸彈。党人美之爲炸彈大王,美其制法曰喻式法。黨人製作炸彈,多從此法。宣統元年(1909),培倫潛赴漢口,謀刺端方,彼改水路,遂輟返日本。秋,複與汪兆銘、黃複生、陳璧君赴京刺攝政王。培倫制炸彈,大如西瓜,密置於什刹海橋下,爲人所覺,不得已棄彈而去。次日,培倫複返日本購置炸藥,意圖再舉。行半月余,汪兆銘、黃複生被捕,事遂不諧。培倫乃潛赴香港,設暗殺組于九龍城,窺伺清吏。
    十月,孫文會黨人於檳榔嶼,議定廣州起事。培倫主制彈事,即於中環之擺花街,凡兩日夜,制彈百餘。翌年三月,溫生才刺死孚琦,衙役密布,党人多願改期起事。培倫斥曰:“黨人興師者屢,迄無所驗,今以數月之力,召集全國黨人,耗財數十萬,不一決死命,遽然中止,海外出資者或疑党人爲詐財耳。其將何以自解哉?且舉義誠知必死,然死國固義也。吾人不肯死,誰肯死者,國事將無望矣。”或憫其一臂殘廢,阻其上陣,輒毛髮賁張曰:“諸公具四體,不如吾偏枯人也。”又或惜其才,願其珍重性命,爲後來所用,亦決然曰:“吾爲革命習此技,寧爲此技而遠革命乎?”衆皆感之。
    三月廿九之役,培倫於胸前系一筐,滿載炸彈,隨黃興攻督署。培倫壞督署之壁,黨人始得入。複攻督練公所,與水師遇於當道,培倫登屋檐上,揮斥炸彈,殺敵甚衆。終因彈盡力竭被捕,託名王光明,斥清吏於堂上曰:“党人可殺,學理不可滅。”於是死難,年二十六。民元,追贈大將軍,于內江建專祠,今尚存焉。
    方聲洞字子明,侯官富商子也。光緒十二年(1886)生,幼警敏,事親孝。比長,姿貌魁秀,膽略過人。性簡樸,行則徒步,食則粗糲。人或非笑之,輒曰:“君以我爲守財奴耶?時事艱難,今不自勵,他日何以耐得勞苦?”
    二十九年(1903),赴日本,就學于成城軍校。曾入抗俄義勇軍,爲清廷所禁。聲洞痛恨非常,曰:“朝廷在,枕不安。”每以此自勉勉人。已而清廷禁自費生學陸軍,聲洞不得已,入千葉醫校學醫。同盟會初創,聲洞其元老也,主福建分盟。時聲洞妻王穎、兄聲濤、姊君瑛、嫂曾醒,俱留學日本,皆同盟會骨幹,當時之佳話也。
    宣統三年(1911),党人赴廣州舉事,令聲洞駐留東京。卒以運送軍火爲名返國,與家人寄訣別書,赴廣州之難。三月廿九日,隨黃興攻府署,轉攻督練公所,不支突圍而走。出南門,於雙門底遭遇巡防營。聲洞以其無臂號,擊殺其管帶溫帶雄,己亦爲誤殺而死。年二十六。
    林時塽一名文,字廣塵,號南散,閩縣人也。祖父鴻年,道光丙申狀元,工書畫,官至雲南巡撫。時爽生於光緒十二年(1886),幼失恃,有賢姊撫之善。三十一年(1905),留學日本,初于成城學校學軍事,旋轉大學法科,攻國際公法。然意不在此,常謂:“此刀筆吏之事,非吾輩所當急也。”入同盟會,主福建支部,往還於大陸、南洋之間。黨人起事,多以身赴。以體貌魁偉,氣力過人,同志美之曰林大將軍。宣統二年(1910),倪映典起事于廣州,旋敗績,時塽與黃興、趙聲落難於香港,傭耕自給。已而,返日本。
    宣統三年(1911),同盟會複欲于廣州起事,時塽適有沈屙,聞之,不覺虎跳而起,率數十弟兄返國赴難。初于香港會諸同志,時塽慨然曰:“今日願與諸君挾彈爲前驅,縱事不成,我兄弟同葬一丘,複有何憾?如幸取廣州,可分軍爲二,克強、伯先爲總司令,吾偕君等率鄉人隸克強麾下,爲前鋒,席捲天下。民國既建,彼時不患無英雄學者爲國宣力。我等當棄官遠遁,結茅於湖山之間,領略風光,詩酒談笑,顧不快哉!”
    三月初,溫生才刺死孚琦,廣州急搜黨人。黃興延期起事者再,党人退出廣州者甚衆。時塽患之,乃與喻培倫諫黃興曰:“此則不特不當改期,且須速發方可自救也。”遂令起事。三月廿九,時塽著黃衣衫,右手持槍,左手持號角,身懷炸彈,腰佩短劍,與黃興、朱執信等攻督署,下之。總督張鳴歧逃竄,黨人逐之至東轅門,逢水師提督李准。初,時塽聞于趙聲曰:“李准處多黨人。”遂越衆高呼:“我等皆漢人,當同心戮力,翦除異族,恢復漢疆,不可同室操戈。”語未竟,頭部中彈,腦漿崩濺而亡。年止二十五歲。
    時塽好陽明心學,恬淡而有大志,每以諸葛武侯、陶靖節自況。好唱歌,聲琅琅若出乎金石。亦好詩,肖老杜。複善書法,出入顔、柳之間,氣象凜然。其功成身退之論,爲深副民國精神云耳。
    林覺民字意洞,號抖飛,別署天外生,閩縣世家子也。世居楊橋巷,與嚴複、林紓比鄰。光緒十三年(1887)生,過繼與叔父孝穎。自幼聰穎,應童子試,草“少年不望萬戶侯”一句而去,衆皆瞠目。十四歲考入全閩大學堂,故鼇峰書院,陳寶琛易之爲新學堂者也。每有學潮,覺民必登臺演說,顧盼生姿,指陳透澈,往往傾倒一座。又曾試製炸藥,欲發衆舉事,旋輟。及冠,娶陳意映,陳寶琛同宗也。新婚宴爾,卻欲出走革命,三日後返,固繾綣也。旋又赴日本留學,補官費生,于慶應大學學哲學,入同盟會。與林時爽、林尹民時相過從,並稱三林。
    辛亥,孫、黃議決於檳榔嶼,欲舉事于廣州。覺民與時爽、尹民並方聲洞等奉命返閩,收閩籍同志,得馮超驤、羅乃琳、卓秋元、黃忠炳、王燦登、胡應升、林西惠、林時爽、劉六符、劉元棟、魏金龍、陳可鈞、陳更新、陳與燊、陳清疇、陳發炎、施衛民、林錡、王清銓、齊政、林大琪、薩蒲智、王麟年、許歌、王傑功、楊韻珂、楊子明、江道淼、宋振等数十衆,馳援廣州。
    三月廿九向晚,廣州舉事。覺民截短髮,著西裝,與時爽、尹民披銳當先,攻入督府。複攻督練公所,遇大敵于道路。覺民腰部中槍,遂被擒。張鳴歧、李准親審之,覺民見粵省官吏多通英語而不諳官話,遂以英語演說於堂廡間,縱論大勢,談笑自若。李准訝其膽識,令去刑具,賜座位,且親奉痰盂。覺民不爲所動,數日後就義,年二十五。張鳴歧亦痛惜不已。
    覺民有與妻書有云:“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雲: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悲啼之餘,亦以天下人爲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爲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讀之能不悲乎?
    林尹民字靖庵,號無我,閩縣人,覺民之族弟也。與覺民同年,寡言善飲,有武藝,同志呼之爲大元帥。早年赴日本留學,于成城學校學軍事,畢業改學醫。宣統二年(1910),由林時爽介紹入同盟會,翌年攜軍械六箱返國,從廣州之役。格殺數十人,中流彈卒。年二十五。
    劉六符一名鋒,字肩宇,福建連江人也。光緒十三年(1887)生,畢業于福建法政學堂,宣統間入清軍策反。已而聞廣州將大舉,疾趨赴難,力竭被捕就義,年二十四。
    嚴確廷者,廣東歸善人也。光緒十三年(1887)生,及冠入同盟會,從七女湖起義,事敗返惠州,與兄德明主東江黨務。宣統間,于惠城設收壽康西藥房,陰爲革命交通。辛亥初,籌劃起事,往返省港間,爲官府誘捕。起事後一日就義,年二十四。
    陳可鈞字希吾,一字少若,侯官人也。光緒十四年(1888)生,體羸弱,性嫺靜。嘗有痛恨官吏者曰:“他日必使此輩無孑遺。”可鈞駁之曰:“彼雖兇惡,猶是同胞。但非首惡,當令自新爲佳。”衆故呼之曰佛。早年隨伯父宦陝,肄業于陝西大學堂。三十一年(1905),赴日本弘文學院,旋因日本取締清韓留學生,憤然回國。翌年複東渡,又欲赴德國留學,未果。時汪精衛擊攝政王不中,可鈞即密購手槍,制炸彈,欲競其志。未發,從廣州之役,時皆以爲清吏昏昧,唾手可得,惟可鈞以爲不然。然睹革命經費多募自閩籍華僑,故太息曰:“我等倘不當先爭死,匪特無以對我明季抗虜諸先烈,抑亦無以見吾閩助資之華僑也。”遂戰至力盡被捕,有吏訊之曰:“白面書生,何故做賊?”可鈞睥睨曰:“此非汝等所能知也。”次日就義,年二十四。
    陳與燊字愈心,侯官人,薩鎮冰之甥也。光緒十四年(1888)生,少孤,然聰明好學,負氣節,重然諾,善演說,於當世惟重汪兆銘。二十八年(1902年),閩浙總督許應騤賣採礦權于法人,閩人集會反對。與燊時方十四,率先登臺,痛陳其害,舉座激揚,由是顯名。三十一年(1905),日勝本俄國于東北,乍聞朝廷欲割閩易遼,閩人複集,與燊越衆演說,聽者無不淚下。旋入報界,好抨擊時政。舅父薩鎮冰異其才,資之東渡,入早稻田大學習法律。入同盟會,戒酒遠色,能閉門讀書,善草擬章程,同志呼之爲法律家。時有立憲派集會,與燊徑入其室,駁梁啓超。宣統三年(1911年)孟春,赴臺灣募得三千元充軍餉,複奔廣州舉事。或惜其體弱,勸其返,則云:“事若不成,諸君死,吾何忍獨生!”三月廿九之役,左目中彈,力盡被擒。四月初三,就義於大碼頭。其《天聲出世宣言書》手稿,由鄒魯影印行世。
    饒國樑字作霖,一字紹峰,四川大足人也。光緒十四年(1888)生。以祖母貞節,受冊封舉孝廉人家。少就讀于四川陸軍速成學校,充新軍第六十五標見習官。識喻培倫,入同盟會,與熊克武、楊森友。畢業充六十五標見習官,因鼓吹革命,爲官府所緝,遂赴貴州投陳宦,不遇,按陳宦其師也。複往雲南投方聲濤、趙時康,時雲南亦捕革命黨,不敢入。聞陳宦遷奉天,遂萬里風雪投之,宦大爲感動,委爲講武堂教官。國樑暢排滿,爲旗人所忌,不得已赴上海。時熊克武、但懋辛等創辦中國公學,以國樑爲舍監。宣統三年(1911),從廣州起義,充選鋒,於蓮塘街狙擊巡放營,殺敵甚衆。終寡不敵衆,退至大北門,誤入敵營遭執,即日死難,年二十三。今大足存其紀念碑。
    徐國泰者,江蘇邳縣人也。光緒十六年(1890)生,畢業于本縣高小,投新軍第九鎮炮兵隊。宣統二年(1910),入同盟會,主炮標盟員黨務。辛亥初,聞廣州有大舉,率第九鎮四十餘人俱往,臨行誓以身殉。三月廿九之役,被執遇難,年二十一。
    華金元者,江蘇江寧人也。不知何所生年,徐國泰攜往廣州之新軍子弟,金元其一也。是日,國泰傷重,金元與阮德三左右護持,卒爲清軍所殺。國泰遂遭執而死。
    陳更新字鑄三,一字耿星,福建侯官人也。光緒十六年(1890)生,十歲入福州高等小學堂,讀法哲盧梭之《民約論》,崇尚西法。三十一年(1905),赴日本留學,入九段體育會。畢業返里,赴長門入炮兵學校。宣統二年(1910),以第一名畢業,複赴京應試,得協軍校。已而複返里,受聘爲體育教授。宣統三年之役,與敵相持三晝夜,斃清將金振邦,力竭被執。即日死難,年二十一。
    李炳輝字祖奎,號路得士,廣東封川人也。光緒十六年(1890)生,性敦厚,以孝稱。少入梧州國民學堂,師事胡漢民。轉廣州嶺南學堂,崇拜孫文,曾苦覓而不遇。旋赴南洋大霹靂埠,學英文,入×。屬星加城教堂,歷任石叻、日裏諸埠教務,成績卓著,商民信服。聞羅仲霍演說,遂入同盟會,傳盟務若教務然,華僑信從革命者遂益衆。辛亥春,潛至香港,欲從廣州之役。其母聞之,以書促其返,聲淚俱下,蓋此日恰炳輝誕辰也。炳輝覆詩云:“回首二十年前事,此日呱呱墮地時。慚愧劬勞恩未報,只緣報國誤爲私。”三月廿九日,力戰而死,年二十一。今封開存其祠。
    郭繼枚者,廣東增城人也,光緒十八年(1892)生於馬來亞霹靂州,獨生優寵。少通中英文字,崇拜孫文,立志反清。李炳輝傳道革命,繼枚與餘東雄慕名訪之,一見如故,歃血結拜,如劉關張然。遂入同盟會,從廣州之役。黃興主攻督署,求精武藝者,繼枚、東雄演習拳術,一座稱善,遂充敢死隊。三月廿九,陣亡于大南門,年止十九。時新婚始月。今增城存繼枚路。
    餘東雄者,廣東南海人也,光緒二十年(1894)生於馬來亞,家世殷富。與郭繼枚總角好,切磋日常,文武兼資,尤善射擊。宣統間入同盟會,屢謀刺殺,皆未得計。卒從廣州之役,爲敢死隊,力戰而死,年止十七。
    龐雄字甦漢,廣東吳川人也。光緒十七年(1891)生,少年投新軍,隸炮兵,陰從革命。宣統元年(1909),從倪映典新軍起義,事旋敗,流亡日本、南洋。宣統三年(1911),從廣州之役,主往來文件,然亦爭先上陣。見同志死難過半,誓不亡命獨生,遂被俘遇害,年二十。
    李文甫字熾,廣東東莞人也。光緒十八年(1892)生,少富文才。十六歲識汪精衛、胡漢民,入同盟會。居香港,任《中國日報》總理,兼《時事畫報》筆政,爲革命宣傳甚力。宣統二年(1910),從廣州新軍起義。翌年三月廿九之役,與林時塽等攻督署,傷足。轉戰至北校場,不支被捕,即日死難,年止十九歲。今東莞存其紀念亭,胡漢民爲撰碑文。
    陳甫仁一名輔仁,號文友,廣東興寧人也。洪門中人,屢欲起事不成,赴新加坡行商,入同盟會。辛亥廣州之役,主軍械運輸事。以事機不密,於澳頭登岸時遭執。猶向獄吏大言革命,皆謔其爲革命先生。起事後一日就義。
    陳文褒,廣東大埔人也。不知何年生人,家貧,赴南洋爲苦力,久之行商。光緒三十二年(1906),於馬來亞入同盟會。時朝廷遣楊士琦來,富商爭相獻媚。文褒徑至士琦座前,怒斥其爲滿奴。士琦慚而返國。三月廿九之役,文褒本主城外軍事,久候彈藥不至。時城內已槍聲大作,適彈藥運至,遂囊彈入城,隨黃興攻打督署,中流彈死。
    陳潮者海豐人,不知何所生年。陳炯明于海豐創五坡會,潮其骨幹也。辛亥廣州之役,攜同儕四十五人與俱。起事之日,守始平書院之貯械所,卒爲清兵包圍,力戰而殉。
    阮德三者,江蘇丹徒人也。不知何所生年,少年入伍,屬南京三十三標。與趙聲弟趙光深交,入同盟會。聞廣州起事,趙聲爲總指揮,欣然命駕。辛亥三月廿九,黃興已令暫緩起事,德三乃退至香港。不意事起,複匆忙赴省,戰死於督署內。
    徐培添、徐進炲、徐廣滔、徐臨端、徐禮明、徐熠成、徐日培、徐容九、徐滿淩、徐茂燎、徐佩旒、徐廉輝、徐松根、徐保生、徐昭良、徐應安等十六徐者,俱廣東花縣同族子弟也。皆貧賤,或居家務農,或赴安南做工,然皆任俠敢死,敢爲革命效死力。宣統間,曾從新軍之役,旋敗。辛亥廣州之役,卓爾爲馬前卒、子弟兵。死十六人,慘烈不可勝道。複有江繼複、曾日全者,亦花縣人,與諸徐相表裏,如兄弟然,亦於斯役死難。然事迹均不可考諸。
    李祖恩者,廣東翁源人也。新軍之革命黨,三月廿九死難,餘者不可考。
    李芬字文楷,廣東清遠人也。光緒十三年(1887)生,少經商于廣州,轉營印刷,遠赴新加坡,曾供職於《星洲晨報》,倡言革命。宣統三年(1911),知廣州有大舉,返國紓難。事將發,忽病甚,恰黃興令暫緩舉事,遂赴香港就醫。不數日事敗,同志死難甚衆,潘達微等收烈士殘軀,得七十二具,多不可辨認。民國十一年(1922),政府褒七十二烈士,勒石記名,文楷赫然在列。遂上書汪主席,言明茲事。覆曰:“影響已成,不便更改。”遂存此誤。文楷於一九六五年卒于山西萬榮,享年七十八。
    潘達微一名心微,字景吾,號鐵蒼,別號冷道人,番禺人也。光緒六年(1880)生,家世殷富,少從居廉學畫,擅花卉山水,好攝影。亦長於漫畫,多諷世之作。三十一年(1905),與高劍父、陳垣辦《時事畫報》刊物,風行廣州,因資金不足而輟。三十三年(1907),得林直勉資助,復刊於香港,此香港最早之中文畫報也。是年,入同盟會,與高劍父建廣東分盟於守真閣。宣統間,創辦《平民日報》,自爲發行人。
    三年(1911)春,党人起事于廣州,精華死難太半,陳屍遍處,行人避之猶恐不及。獨達微典當祖居,遊說善堂,購置棺地,收得烈士遺體七十二具,斂葬于紅花崗。故翰林江孔殷,時任兩廣清鄉督辦,多有襄助。後十年之內,多方奔走呼籲,建成七十二烈士陵園,此達微之力也。故享譽當時,民初,粤民欲推之为都督,堅辭不受。
    辛亥後,居廣州,創辦芳村恤孤院、婦女習藝所。民二(1913),龍濟光督粵,搜殺党人,達微避居上海。局勢平復始返,於省港間流連,著力教育、慈善事業。民十八(1929),卒於香港,年四十九。葬于黃花崗,與烈士比鄰。
    論云:憶囊黃花崗之役,中山以爲必勝之舉,群雄輻輳十路之全,前有庚戍之鑒,後接武昌之英,蒼鷹頻擊於殿上,楚狐夜鳴於荒祠,文吏吞聲,武官束手,若雷霆之萬鈞,誠超海之能事也。何則荼血膏黃,作雷池躍,茂楦菁萼,逐東逝水?後生死而領袖哭,佳人賊而天下笑,固然千古之秀,終有頓足之冤矣。辨武昌首義,會黨掣肘,政令非一,而事反成者何也?一曰端午橋之援川,二曰黎元洪之就職,三曰袁世凱之出山,四曰薩鎮冰之皈正,舍其一者,事終難諧。其要害處,正在新軍。審廣州之戰,倪映典倉促于前,溫生才孟浪於後,新軍斷臂,鷹犬滿城,兼之趙聲乏氣血,黃興非將才,徒逞勇力,不敗何待?然其千秋忠烈,縱田橫五百橫刀士,公義私誼,亦難克當?其党菁華喪盡,於民國政局,影響亦深巨矣。
    贊曰:來朝走馬,白雲山下。離離一夜,可憐孤寡。誰爲健者,除非死罷。問卿何價,黃花一把。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