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抢救应县木塔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张宋红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新华网《新华纵横》
久负盛名的山西应县木塔,经受了九百多年的沧桑风雨后,部分构件已严重损坏,楼层出现了倾斜……
著名的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一零五六年,距今已有944年的历史。塔总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在全世界也是唯一。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应县,一个因木塔而远近闻名的北方典型的农业县。到应县的交通并不十分便利,只能乘汽车,而且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但来这儿观光的游人却是络绎不绝。
观光客:"这个塔很了不起,是中华民族的杰作。"
日本游客:"一千年前,没有机器,能够做成这样,非常了不起,我吃了一惊。"
一方水土一方情。在应县,你可以随处可见跟木塔有关的东西,就连应县的称呼,这里的人们都很乐意地把它叫成"塔乡",木塔让应县人感到骄傲。九百多年来,世世代代的应县人已与木塔结下了剪不断、离不开、抹不去的感情。
马良(应县文物旅游局局长):"当时建这个塔,据资料记载,是辽清宁二年,公元一零五六年,是辽兴中朝。据资料掌握,兴中皇帝的皇后是应县人,由于兴中皇后非常信佛,所以在这里建起佛塔。应县人民把木塔看成是一种宝物,保佑他们过和平安定生活的一件宝物?quot;
罗哲文(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应县木塔在中国古建筑中是第一流的,是宝中之宝!它是全国现存唯一的木制古塔。在民间也是老百姓心目当中很有威望的,是'华北四宝'之一。'华北四宝'是指正定菩萨应州塔、沧州狮子赵州桥。"
不过,在祖辈流传下来的传说中,木塔的修建还有着另一种说法。
米德胜(应县居民):"传说鲁班建这个塔的时侯,跟他妹妹比赛;妹妹绣鞋他建塔,鲁班一夜之间就建起了木塔。我同学曾经作过一篇文章说,站在塔的上面往下看,人小如豆、马小如鼠?quot;
这位叫米德胜的老人还特意告诉我们,传说毕竟是传说,木塔之所以伟大,还是因为它折射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米德胜老人是应县退休教师,他每天都要到木塔前驻足观望,他对木塔的钟情,源于对书法的爱好。他说,仅木塔上的历代名人题的词,就够他学习一辈子了。所以每逢清闲,他都要来领略一下古人书法的奥妙。
构造独特设计精妙巧手铸就千年塔
据专家介绍,山西应县自古属于地震多发区,仅有规模的地震,就发生了八、九次。许多建筑在地震中早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只有应县木塔,历尽千年沧桑,依然矗立在黄土高原之上。
周干峙(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这个塔结构上有许多现代科学的道理,所以它能够屹立1000年。"
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能让这样一座纯木构造的建筑在风雨的侵蚀以及地震、战火的硝烟下矗立千年呢?
周干峙(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从结构上讲,它首先利用的是梁柱结构,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柔性。另外,它是双层框架桶体,既是框架又是桶,像烟囱一样有两层。这就增加了它的稳定性。"
傅熹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从这就可以看到塔的构造,这是塔的断面,底座高一点,然后上面每一层都有一个暗层。从外面看上下共五层,但实际上加里面的暗层是九层?quot;
据专家讲,这种结构与现代的一些高层建筑结构完全吻合,很多高层建筑都采用的是这种构造。此外,木塔在选材上,也同样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除了考虑适应当地气候就地选材以外,每一根柱子都是按照科学的比例和精确的计算挑选出来的。而且,采用的柱子长短不一,这跟当时的建筑不太一样。
周干峙(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这实际上是非常科学的。结构上有一个系长比的问题,系长比要合理,结点也要合理,它的抗震能力就强。我说长短柱的结合,双桶体的结合,这个结点的阻尼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结构,这样它就具有一定的柔软弹性。所以地震震不垮,反而越震越结实?quot;
木塔除了结构上的特点以外,在设计上同样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傅熹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应县木塔的总平面图,这是它的后面,这是它的山门,从前到后,如果我们打一个对角线,求它的中点的话,正好在塔的中心,这说明这个塔在设计的时候,是把塔放在寺院的中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一个统一规划,所有的大型建筑群全部都是这种网格,我们在现代建筑中也还应用这种办法。"
千年木塔生病了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生病是谁都抗拒不了的事儿。这座被誉为"中国现存辽代建筑中形体最宏伟"的应县木塔来,在挺过了九百多年的风雨后,还是"生病"了。
谢辰生(国家文物局原顾问):"它现在已经到了老年,所以很多木构建筑已被压坏,出现倾斜和扭曲。"
看来,应县木塔这回病得不轻,许多地方还出现了恶性病变。
傅熹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正西面是损坏最厉害的地方,变形很厉害,都在十几公分,柱子从柱头到下面都在十几公分,有的还要多。"
不过,傅熹年院士告诉我们,损坏最厉害的还是塔下一、二层,由于上面主体重量的压迫,部分柱子已很难承重,明显地出现倾斜,有的横梁已被压劈,有了裂缝。
傅熹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圈地方损坏最厉害,重量太大,超过木头横稳受压的最高强度。所以,所有这些柱子、梁、斗拱、木头都互相嵌进去了,整个木材都压在了一体,整个比原来下降了十几公分。假如有偶然的情况的话,最危险的是这个地方。"
如此说来,应县木塔真的到了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的地步了吗?
傅熹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般说来,这个塔如果不修,就会立即倒;但谁也不敢保证,万一遇着特殊情况,塔就不会倒。"
谢辰生(原国家文物局顾问):"现在木塔损毁的状况相当严重,如果不修的话,那可能要坏。所以必须要修,要抢修!"
看来,木塔的"病"是一刻也耽搁不起了。
古今建筑专家齐聚为木塔修缮谋良策
有了病,而且也知道了看病的重要性,本应该及时去看,但不同的医生采用的却是不同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更见效,这就让人为难。众多专家在为应县木塔"诊断医治"时,就遇上了这样的麻烦事儿。
罗哲文(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我当时提出一个修缮的方法,就是解体。把木塔构件一件一件拆下来,把损坏的地方修好,然后再重新装起来?quot;
谢辰生(原国家文物局顾问):"我倾向于原状保护,尽最大的努力不要把它解体。"
两种不同的修缮意见产生了争议,选用哪一种方法更好,一时半会儿还真难以决定,但面对木塔的"严重病情",古建筑专家在修缮方案争论未见分晓的情况下,请来了现代建筑专家,共同来为木塔"医治把脉"。
谢辰生(原国家文物局顾问):"我们去了8个人,其中有5位是工程院院士。为什么要请工程院的院士来修呢?就是因为如果按传统的那种做法,我们在技术上会有一些困难,所以要利用现代科技来支持我们的工作。"
在现代建筑专家的介入下,两种争议最终达成了共识。
傅熹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应县木塔的修缮,目的在于结构上如何增强它的稳定性,施工上如何使用现代技术,如何尽可能造成少的损失。如果不拆、不解、不动是最理想的。"
谢辰生(原国家文物局顾问):"大家想出来一个很好的办法,把基本完好的四、五、六层固定在空中,用现代化的技术来把它顶起来,然后将下面损毁的部分进行修缮。"
傅熹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施工专家很有经验,所以对木塔的抬升,有很好的设想,技术上没有什么困难。"
谢辰生(原国家文物局顾问):"如果我们这次搞好了,我们可以再让木塔的寿命延长1000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