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留存曲艺的芬芳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李 韵 瞿礼彥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曲艺艺术是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打开这本书,一个个曲种、一位位传承人……从中我们感受到曲艺艺术的浓浓芬芳。”翻阅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纪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说。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组织曲艺名家和文化学者编撰、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纪实》,受到了曲艺家和学者的推崇。
历时三年编撰完成的《纪实》一书收录了2006年、2008年文化部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曲艺类曲种96项,以及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7位。全书42万余字、珍贵插图近400张,向读者展示了曲艺类非遗曲种的发生沿革、流脉传承、演出形态、艺术特色及基本现状,曲艺非遗传承人及代表人物的风格流派、艺术成就、表演特点和传承状况等也跃然纸上。
中华文明进程中,曲艺艺术融入了世俗百姓的生活与情感中,形成了形式繁多、异彩纷呈的今日曲艺。但曲艺形式、起源流变及曲艺传人的史书资料少有系统记载,或在正史之外,或在人们口耳相传中,研究曲艺艺术的学术著作更是为数不多。《纪实》无疑是对这一遗憾的弥补。
《纪实》一书中收录的96项曲种,每一个都闪着耀眼的光芒,其起源流变和艺术特色共同勾画编织出中华曲艺多姿多彩的图谱。每个非遗曲种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的历史变迁中孕育和传承下来,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征。如甘肃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传承于武威及毗邻地区的古老说唱艺术,内容多以宣扬孝道善行、谴责忤逆凶残、歌颂忠义贤德为主,故而得名,体现出当地人们弃恶扬善、厚道耿直的人文情怀。
《纪实》一书中,少数民族曲艺共有10项,如朝鲜族的三老人、达斡尔族的乌钦、赫哲族的伊玛堪、布依族的八音坐唱、蒙古族的乌力格尔和好来宝等,这些少数民族的曲艺类非遗曲种,用各自民族语言或方言说唱表演,属于本民族的曲艺“说唱”形式,具有鲜明特色,打上了本民族生活和思想的烙印,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显现。
京韵大鼓形成并流行于京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逐渐形成了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而起源于北京东郊通县、三河、香河一带的京东大鼓,最早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京东广为流行的民歌小调,增加了京东乡音而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后由京东传入天津,最后在天津定型发展起来。这种传承演变的历史记录在了《纪实》中。
有300多年历史的榆林小曲发展到今天,由于受众日渐减少,加上无新人学习传承、无固定经费支持、无固定场所表演等诸多问题,正在面临着人亡歌息的境地;集歌舞、演奏和表演为一体的凤阳花鼓,发展至今其演奏部分正在逐渐淡出……这些都是《纪实》编撰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曲艺传承的严峻形势让专家学者们忧心。
面对这些景况,与时间赛跑、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非遗曲种与非遗传承人的音像和文字资料,在全国范围进行宣传,实现其在当代生活有序、有效和有力的发展,就成为中国曲协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国曲协在2011年制定和实施“全国民族曲艺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对民族曲艺艺术及传承人进行普查、整理和保护,目前已抢救和整理了一批已近失传的民族曲艺的曲种曲目。
《纪实》中收录的曲艺类非遗代表人和传承人中,既有前两批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传承人,也有部分省市级传承人,既有被大家广为熟悉的名家大师如侯宝林、马三立、单田芳、刘兰芳、赵本山、杨华生、余红仙等,也有坚守地方曲艺的表演艺术家如唐贵峰、杨铁龙、谈敬德、魏云彩、宋小青等,还有少数民族曲艺的说唱演员如色热、玉光、那音太、劳斯尔、道尔吉仁钦、布比玛丽·贾合甫拜等。
“曲艺不仅因其久远的历史而美丽,不仅因其纳入非遗而悲壮,还因其扎根民间的沃土、汲取民族的养分,面向社会、服务大众而极具生命力,并将继续成为装点中国文化艺术园林的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中国曲协在《纪实》前言中写下了这样豪迈的言语,让读者也读到了全力抢救留存曲艺遗产、丰富民族精神家园的沉重责任。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诗中清明
- 下一篇:民俗与文艺作品如何双向互动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