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地色彩中的文化遗珍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那日松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蒙古高原的岩画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摄影/巴义尔
翻开巴义尔厚厚的摄影画册《蒙地色彩》,忽然想起了另一位著名的摄影家,也是巴义尔的前辈,同样在《民族画报》工作过的摄影大师庄学本。
我不知道巴义尔是否受到过庄学本的影响,虽然他进入《民族画报》的时候,庄学本早已被“遣送”回上海老家了。但巴义尔这些年来所执着而有成效的关于蒙古民族的摄影记录和文字写作,仍然让我依稀看到他的前辈——庄学本对巴义尔的精神影响。
当然,相对于庄学本“他者”的观看,巴义尔则显得更为纯粹,因为他的镜头始终如一地面对着自己故乡的人民——坚韧、善良、宽容、乐观、智慧的蒙古民族。
在他的文字中,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牧民:我可以看到很远,但我只关心我的牛羊”。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但它所折射的意义,却非常耐人寻味,也反映了巴义尔对于自己人生和艺术的最本质、最真诚的看法:活得真实,摄得真实,不贪婪,不夸张,不卑不亢,顺其自然。
用巴义尔的话说,他既不是“纪实摄影家”,也不是“风光摄影家”,更不是“观念艺术家”,他只是一个老老实实的“摄影者”,比一些摄影家多出了一些文字书,比一些文字作者又多拥有了一些图片,比一些不常出门的学者和作家,多有了一些田野考察的机会,多了一些看到真相的机会——这是一个思想谦卑、但心灵骄傲的蒙古族人。
巴义尔早年进入《民族画报》,做的是最基础的暗房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调入中国当代摄影学会,后回归《民族画报》,开始潜心做一名合格的“画报记者”,拍摄关于蒙古人生存状态和文化状态的摄影专题,并且一拍就是十几年。
看他的照片,没有那种华丽的形式和光影,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摆拍和观念,每一张照片都平铺直叙,几乎看不出任何的技巧,但每一张照片又都信息丰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深刻的认知,也饱含了对自己民族的强烈的情感。
在画册中,巴义尔把内容分为蒙古草原、蒙古五畜、蒙古人三个章节,这种全景式分章节的方式,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刻。草原、牲畜、人——三者构成了蒙古大地最根本的生态链条和文化元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对整个链条造成伤害。外表平和、说话平缓的巴义尔,经常会在谈论他的某张照片时,比如关于开矿和垦荒对于草原环境的破坏,他就会忽然激动起来,言语间都是对草原未来的忧虑。
还在巴义尔编辑这本摄影画册的时候,我去蒙古国进行了一次旅游,并且去了成吉思汗的出生地——蒙古国肯特省的原始草原。在那里,我仍然可以感觉到古人所描述的“天苍苍、野茫茫”的壮美景象,那里的草原还是那么美丽如初。我想,在巴义尔的心中,真正的内蒙古草原也应该是这样的。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侗歌窝的侗族大歌传承
- 下一篇:青砖上雕凿的历史文化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