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读诗:女儿悲,青春守空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古代女子嫁人主要靠媒人。如果没有媒人,抑或出于其他原因而不能通过媒灼之言找到对象,到了二十岁尚未嫁的,就成了“剩女”。古时候的“剩女”心情又如何呢?
  古典文学中第一个“剩女”是《诗经·召南·摽有梅》中的女子。其诗曰: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首章尚且从容,求她的男子,可以选个良辰吉日。二章则顾不得许多了,干脆就今天吧。末章只要你一句话,我就跟你走!《摽有梅》中的女子之所以这么大胆,这么急切,与当时的婚俗背景不无关系。
  据《周礼·媒氏》的记载,男子到了三十岁,女子二十岁时,如果还未婚嫁,那么就可以在仲春之月,不待媒灼之礼而可以私奔,所谓“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如果无故不私会者,还会受到惩罚,“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梅子自仲春之月开始黄落,错过婚配的焦虑就像眼看梅子落尽而无能为力一样。
  梅子不断凋落,恰如女子的青春易逝。
  暮春之时,梅子黄熟,熟了之后很快凋落。以梅子比女子之青春,梅子不断凋落,兴起女子青春易逝婚嫁无期的忧虑。同样比兴手法还有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以草木零落比兴美人迟暮,后来成为古典诗歌的传统写法。
  风骚之后,草木之中又多用荷花。比如南唐中主李璟有“菡萏香销翠叶残”,以兴起“还与韶光共憔悴”的迟暮之感。又如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兴起“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寂寞等。
  《牡丹亭》中,杜丽娘趁父亲下乡劝农,在丫鬟春香的陪伴下第一次游花园,当她看到满园春色,不禁感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的游园惊梦,以及死后葬于梅花树下,其母题可以追溯至《摽有梅》这首诗。
  杜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其母题可以追溯至《摽有梅》这首诗。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中也有“剩女”,其诗《无题》曰: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时令也是暮春,樱花盛开,杨柳青青。何处传来哀筝急管?诗人循声而去,原来在岸垂杨岸边一条深巷里。
  典故中东家女痴恋宋玉,不肯婚配,耽搁成了“剩女”。
  东家女就是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东邻之子,那个女子爱慕宋玉,以至爬在墙头偷看了他三年,一直不肯婚配。在李商隐这首《无题》中,东邻子已经老了,等不到那个人,连青天白日也在三月半老了。
  女子过了二十还没嫁出去,就会有“过时而不采,当随秋草萎”的哀伤。杜丽娘才十六岁就很焦虑,“可惜妾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绿窗人似花,不仅是说女子颜色如花之美,而且这颜色亦如花之短暂无常,转瞬凋零。忧心过时而不采,乃以“女为悦己者容”作为人生价值的古代女子的悲剧。
  典故中的东家女曾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由于她痴情的对象是“宋玉”这么个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因此被耽搁成“剩女”。
  东家女也曾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美人。
  守着寂寞,将春心付与哀筝急管,用一生去等待那个人,自有其凛然与壮烈。然而,当看到别人点点年纪便志得意满甜蜜恩爱时,心里又多么不是滋味啊。
  溧阳公主是梁简文帝萧纲的女儿,晓诗文,善音律,十四岁时为叛军首领侯景所得,宠爱无以复加。既贫且老的东家女,在清明暖后,杂在人群中,爬上墙头,看到像溧阳公主这样的贵族夫妇盛大游春,倍觉凄凉。看罢掩门自伤,夜里辗转难眠,长吁短叹直到五更,但除了梁间燕子,别无一人听见。
  朱颜不遇,春心付与哀筝急管,倍觉凄凉。
  《诗经·摽有梅》中女子恨嫁许是没有良媒,李商隐诗中的东家女却是朱颜见薄美色不遇。朱颜见薄在古典诗歌中,常常用来比兴才士不遇。以终生夹于牛李两党之间而郁郁不得志的经历来看,李商隐这首《无题》貌似艳诗,实为血泪之作,借东家老女哭自己怀才不遇罢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