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楹联对子

楹联对子

关于传统对联的一些常识:叠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首先,作对联,要合于下列五大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我们可以把以上内容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我们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其次,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一、叠字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