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智慧谋略

智慧谋略

中国智谋:应变·应对-随时变通,韩信背水败赵军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原典】
  韩信攻打赵国,在井陉口驻扎部队。韩信选出轻骑乓二千人,让他们人人持一面红旗,从小道登上山岭,俯瞰赵军的营地。
  出发前,韩信对轻骑兵们说:“赵军看见我们败走,必定会倾巢出动追逐我们,这时你们就快速驰进赵军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插上我们汉军的红旗。”
  然后,韩信以一万兵卒做先头部队,到河边布背水之阵。
  天色黎明时,韩信树起大将旗帜,击起战鼓,军队行出井陉口。
  赵军望见韩信,便大开营门,派军攻打韩信。两军鏖战一段时间后,韩信军便抛旗弃鼓,急急奔向在水边布阵的汉军营垒。
  水边的军队打开阵势,让韩信率领的军马进入阵地,韩信等又转回头来与赵军激战。赵军倾巢而出,争抢汉军旗鼓,争逐韩信。而韩信的兵马与水边的大部队会合后,便拼命死战。
  韩信原来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到赵军空营而出,去争功夺利之时,便疾驰赵军营地,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插上二千面汉军红旗。赵军见已不能够擒得韩信等人,想退兵回营,回头一看,见营垒中插的都是汉军的红旗,大吃一惊,以为营垒已被汉军占领,士兵于是大乱,四方奔逃。赵将虽斩杀逃兵多人,也禁止不住逃亡的大势。
  汉军乘赵军混乱之机,大破赵军,将赵军的头目和诸将擒获。
  战后,大家都向韩信贺功。
  有人问道:“兵法上说,右边背着山陵,则左边对着川泽,要背山临水。
  而今天将军背水为阵,竟然打了胜仗,这是什么战术呢?”
  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将士卒置之死地才能绝处逢生’吗?况且我韩信指挥的军队,并不是我平素训练很有素养的将士,这就是所谓的驱逐一群老百姓去打仗。这种情况下,只能将他们置之死地,让他们人自为战、奋力求生,如果把他们×在易于求生之处,他们就可能都逃跑了,我还怎么用他们来打仗呢?”
  
  【新说】
  有时候,事件的发展趋向似乎相同,但是,具体的情势却有很大的区别。
  这并不是说,事情的本身有什么大的差别,而是因为时势已发生了变化。
  事物的好与坏,利与弊绝不是脱离它周围的时势环境的,时势的变化甚至可能改变一件事物的这些性质。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考察,不能只着眼于它的本身,而要从大处从全局俯瞰,看它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势之下,再做决定。
  许多的传统经验主要是就一般情况而总结的,由于用的时候较多,往往使一些人认定为绝对经验,而在任何时候都不加思索地运用。殊不知,时移势易,用之无效了。
  韩信攻赵,背水为阵,虽不合兵法,却因活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而能大破赵军。所以处事时须因时机而随时变通,不可千篇一律,拘泥不变。以免作了“刻舟求剑”之人,让世人笑话。
  
  【典源】
  随时变通:语出唐代赵蕤《长短经·时宜》:“此情与形势之异者也,随时变通,不可执一矣。”
  韩信背水败赵军: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