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谋:权术·权谋-挟主行令,齐桓公借名争霸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原典】
齐桓公即位前流亡于莒国,后来在鲍叔牙和高■等人的拥戴下,回到齐国登上王住。他重用管仲、鲍叔牙和隰朋,改革内政,选拔人才,使齐国日益强盛。在外交政策上,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即拥护周王室,抗击外族入侵。
春秋时代,王室威信一再扫地,中原无主,诸侯列国互相争战,戎、狄等外族不断入侵中原。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必须有统一的号令。齐桓公率先打出了拥护周王室这一具有号召力的旗号,力争各诸侯国的拥护。
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首先击败了北戎,挽救了燕国,然后保护邢国和卫国,阻止了狄人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他还派遣公子无亏带领五百辆车马和三千名士兵去武装卫国,并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的夷仪。一时间,齐国声威大振,令诸侯诚服。
但是,齐桓公的最终目的远不止这些,他所想的是称霸中原。他仍然以周王室的名义开始争夺中原霸权的活动。
他联合宋、陈、卫、郑、许、曹,鲁七国,领兵进攻蔡国。蔡国与齐国原来是联姻国,蔡侯的女儿蔡姬是齐桓公夫人。有一次,齐桓公与蔡姬在湖中乘船游玩,蔡姬故意摇晃游船取乐,齐桓公不会水,害怕异常,叫蔡姬停止,而蔡姬认为好玩更加用力摇晃。齐桓公上岸后大发雷霆,一气之下将蔡姬打发回蔡国,但未断绝联姻关系。蔡侯不甘示弱,将蔡姬改嫁别国,于是引起了这次讨伐。结果,蔡国被八国联军打得大败。
接着,齐桓公又攻伐楚国,理由是楚国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苞茅,公然违反王礼。由于齐国以周天子旗号进行讨伐,楚国害怕触怒周王室,也畏惧借周天子以令各诸侯的齐桓公,在相持了一段时间后,楚国被迫同意与齐国在召陵结盟。这实际上是承认了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
不久,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候大会,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国君出席,周王室也派了人参加。从此,齐桓公正式成为中原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新说】
借主子的名义,打着最高权威的旗号,为自己提供方便,兜售自己的货色,并且让其他人服从,是做仆从的人惯用的手法。
这样做最重要的筹码是实力。没有实力,只有名义,不足以使他人服贴。
名义、实力双管齐下,即使被胁迫者有所疑虑,也因顾及名义或无实力而不得不服从。
中国人说话办事历来讲究“名正言顺”,不能超越自己原有的名分和地位行事,否则将被视为“僭越”。侠主行令,其实正是为僭越寻找“名正言顺”的幌子。因此,招牌越大,越具有权威性,就越足以耸人听闻,越能奏效。最好是顶尖级的招牌,比如齐桓公,他所借用的“周天子”的名义,便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听到后都要敬畏三分。
有了名义,便可大张旗鼓地干自己的事,用不着偷偷摸摸,干鸡鸣狗盗的勾当。不过,也有要注意的问题,即被借之“名”,多半是有其名者默许,哪怕是被迫默许。若是“盗名”,则难免有露马脚翻船的危险。有先斩后奏,盗名成功者,这就得有胆量和手腕,辅之以实力,才会成功。
挟主行令,犹如拉大旗作虎皮,只要拉得到,总比赤手空拳打天下强得多。
【典源】
挟主行令:语出《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
齐桓公借名争霸: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